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论的总纲。神与物游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构思时的物我状态,“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同时,创作主体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具备心灵上的虚静,在虚静的前提下又要求积学以养术。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它对后来意境的形成起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3.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虚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渊源流长,起初老庄所谓“虚静观”在宗教、哲学、心理学影响很大,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境界。后来这一观念被移植到审美和艺术领域,进入审美领域的虚静则是指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这一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从起源、内涵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体悟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相似文献   

6.
审美虚静观是一个颇具中国古典美学特色的、内蕴丰厚的经典范畴。它的哲学渊源是儒、道、佛,其理论内涵是审美主体在进入审美活动之前必须去物去我,保持一种空灵、宁静的审美心态。本文从起源、内涵和影响三个方面的体悟分析并比较了宗炳和刘勰的“虚静说”。  相似文献   

7.
心物感应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主要揭示了创作主体——“心”与创作客体——“物”之紧密联系。心物感应论主要表现出审美主体“我”与审美客体“物”之间相互融汇交流,互相赠答,彼此互渗,并最终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高度。  相似文献   

8.
“虚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质的古典美学范畴之一,“去知去欲、去物去我、追求无限”是其审美内核.“虚静”并非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而是审美之心脱离种种私心杂虑和世俗世界的束缚而进入无限自由世界的基石.“虚静”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为中国历代士子文人所钟爱,其原因在于“虚静”与中国传统精神和价值取向一脉相承,“虚静”中渗透着中国人的超越意识,蕴含着中国传统精神中的“超越”情结.“虚静”的超越精神最终是要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1.“静”与“虚静”之关系:中国古代典籍中“虚”“静”对举,多把“虚静”作为美学范畴来剖析,其实,在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两者有所区别;西方哲学强调“静”,但未达到中国美学深层的“静”之境界;2.静,作为一种创作心态,具有典型性和迫在性,并常表现为物我两忘,主客体合一,还涉及到美感;3.作为一种审美态度,静是自由无碍又自由无营的;4.静时内在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更关系到主体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生命美的体悟和发现。  相似文献   

10.
“怨愤”作为一种创作心境 ,与“虚静”心境相对立 ,具有鲜明强烈的社会功利性、有我渲泄性、风格双向性等独特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怨愤”作为一种创作心境,与“虚静”心境相对应,具有鲜明强烈的社会功利性、有我渲泄性、风格双向性等独特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2.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指出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第一次把创作主体心灵的虚静引入文学创作构思中。虚静状态,是创作主体进行构思的心理条件,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启发了后来的意境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中“止”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主体通过虚静、坐忘的直观方式融入自然,体悟“道”并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途径。同时“止”与无为、齐物等思想密切相连,它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注重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的自然生态,追求物我交融、和谐均齐、自由健康的精神生态,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此外,在文艺活动中“止”涉及主体自然审美方式、想象构思、行文凝滞通畅等问题。庄子哲学美学影响深远,提供了传统的思想资源和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美学的参照和互现中,传统"虚静"理论的动态特质得到了彰显。其外部表现形式是物我合一、凝神沉思、看似静止的主体情态,其内部运动结构又体现为一种外静内动的心理能量场。"虚静"的内涵并非通过静态方式得到呈现,它的"虚"力潜藏于外静内动的相对静止空间内。今人对于"虚静"的研究,必须借助于现代心理学、哲学乃至艺术学的理论工具,从而在民族审美心理的观照下,对现代"虚静"理论进行审视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  相似文献   

17.
“游”是艺术主体与客体在澄澈清明状态下心与物的紧密结合,是心灵的由静入动的审美体验活动。“游”作为艺术思维的状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强烈的情感、想象和直觉等活动,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即心与目、物与我相互触发而又相互融为一体的审美境界,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文论家就充分认识到“游”丰富的内涵并加以挖掘,“心游万仞”“神与物游”“梦往神游”等便是对“游”的文学审美本质的生动诠释。  相似文献   

18.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极为注重主观体验,着重心灵领悟,要求审美主体应在一种宁静平和的审美心境中直观人生的妙谛,在一种永恒悠深的时空结构中体悟宇宙的奥秘。正是这种虚静空明的审美态势,使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思想在审美活动方面形成“即目”与“神游”等两种主要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观照方式。前者强调“寓目辄书”、“即景入咏”、“应物斯感”,要求即目即景,重视所见所睹,认为审美主体必须走向自然,以当下的观物活动作为审美思维的契机;而后者则偏重于“凭虚构象”、“心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一本美学论著,但是从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思想,庄子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道之心的抒写,提出了修道的途径,这也就通向了审美。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人于内要加强内心修养笃守虚静,于外要无为,遵循自然社会规律,超脱世俗功利,只有这样才能入道的自由境界,才能“逍遥”而“以游无穷”,在审美世界里遨游。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虚静说”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文本创作的角度揭示了“虚静说”与作家创作心境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虚静的心境在作家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后来历代文学批评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