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之一,也是与以往思想品德课程的区别之一。如何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门课程的生活性,是值得教师探讨和深思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贴近中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现截取一个教学案例的几个片断,来说明体现这一主题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字词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语文教师日益重视的崭新领域和研究课题。字词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立足教材,联系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体验到快乐。  相似文献   

3.
2001年秋季,我县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我们很幸运地成为新一轮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的实践者。下面就结合实验谈几点体会。一、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时,我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把现实生活引入课程,丰富课程的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如教学第三册“东西南北”时,我们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际说一说:你周围的同学各在哪个方向?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教室里不同的方…  相似文献   

4.
潘晓红 《小学教学研究》2010,(3):120-120,122
“回归生活”是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认为.它更是以生活为本.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学生情感体验为纽带.找准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巧妙拨动学生“情”弦.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和呜的一种课改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张巍华 《辽宁教育》2008,(12):44-4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是当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6.
胡碧莲 《考试周刊》2014,(77):117-117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社会生活之间联系的密切。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强调教育与儿童社会生活相结合正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因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学不离  相似文献   

7.
新的课程理念需要新的课程资源,没有现实生活中适宜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改革就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不能深化。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活,并将实践应用于生活,才能凸显课堂的鲜活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提升教学资源的生成性,从而有效激活美术课堂,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传统科学课程忽视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科学课程的改革应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起点。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价值基础,也是其动力源泉。回归生活世界是学习科学课程的目的,联系生活世界和科学课程的基本方式是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9.
张倩 《考试周刊》2014,(53):49-50
课程回归生活,密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理念之一。尤其对于初步接触语文学科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更应充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课改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走进生活,教育才将变得鲜活、丰富,充满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陈秀娟 《甘肃教育》2006,(7B):15-15
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做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也是唯一的,使教师的教学失去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机械重复地学习成了掌握知识的唯一途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积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岳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观念上,存在着分歧,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堂,珍视童心世界,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没有课程资 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 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是丰富多 彩的,但生活永远是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为 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 源,把数学教学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 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充满快乐、激情、幻 想,充满活力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局限于把教材看做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所提供的素材也是唯一的,使教师的教学失去活力,使学生的学习枯燥乏味。机械重复地学习成了掌握知识的唯一途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中,积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难点。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观念上,存在着分歧,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堂,珍视童心世界,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一、开发自然资源,让儿童回归生活我们的祖国,有秀丽的山川,丰富的物产,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极为丰富。例如,品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王彪 《考试周刊》2013,(37):143-143
<正>物理课程的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让物理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有效地融合起来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真正联系起来,将知识放在生活背景中学习,使物理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对社会,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  相似文献   

14.
物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自然学科的一个分支。物理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物理教学更离不开生活课程资源。因此,我们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物理教学。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激发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综合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更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回归生活,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因为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生活事件,赋予课程和教学以生活意义。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不是仅仅把生活作为一种教学背景、一种课程资源,而是更强调针对高中生现实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突出发展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之后,针对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应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走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物是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时候,因为生物课程与学生身边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像昆虫的变态发育、蜜蜂的生活习性等,大部分学生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仍旧运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体现时代要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得“教育回归生活化”“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强调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家庭、生活区以及社会的课程资源.使得课堂与生活实际保持一种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实践和生活成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一个源头.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尤其是校外课程资源可以与教学相联系,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课本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文章分析了校外课程资源的筛选原则以及化学教学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希望化学教学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真正做到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