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是ba还是bo     
是ba还是bo赵学作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古代汉语》,都编选了《诗经·七月)一文,而且都对“一之日发,二之日栗烈”句中的“发”一词做了解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为“发(biba必拔),寒风呼啸声”;《古代汉语》中为“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在教学札记的基础上整理成文,针对徐中玉、金启华二位先生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与“简评”中的一些疏误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具有纠谬补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言意关系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从庄子“言不尽意”的沮丧到孟子“言近指远”的信心;从《左传》“不言,谁知其志?”的困惑到《吕氏春秋》“圣人相谕不待言”的觉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围绕着言意关系所展开的从认识论、方法论到审美终极论的讨论是深入的,所提供的语言文化策略是智慧的。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山水游记体的开山之作。在《永州八记》中,柳宗元实践着“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和“情在景中”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6.
前言 (一)教学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学科,是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依照历史的顺序,阐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渊源、发展变化及其主流,分析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主要的作家、作品。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过程,提高阅读、鉴赏古代作品的能力,并能给予比较正确的评价,为今后能胜任中学古文教学打好基础。本大纲是根据游国恩等五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拟定的。 (二)教时安排:  相似文献   

7.
王辉斌,1 949年生,湖北天门人,字靖华,号竟陵居士,全国知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学术界公认的“小学校里的大教授”。现为襄樊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带头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并兼任中国孟浩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白研究会顾问、湖北省陆羽研究会顾问、湖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王辉斌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的研究与教学。迄今为止,已出版了《先唐诗人考论》、《唐代诗人探赜》、《唐宋词史论稿》、《四大奇书研究》、《孟浩然研究》、《王维新考论》、《李白史迹考索》、《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唐人生卒年录》、《全唐文作者小传校考》、《唐代诗人婚姻研究》、《唐代诗人咏湖北》、《唐代文学探论》1 4部著作,主编、参编、参撰的著作有《孟浩然大辞典》(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副主编)、《大学语文》(副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李白大辞典》、《历代襄阳名作家论稿》、《中国古代文学》(修订再版本)7部。其中,《唐代诗人探赜》是一部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2006)而代表着“国家学术水平”的专著(截止...  相似文献   

8.
高文波 《丹东师专学报》2009,11(1):73-79,110
在胡风的著述中很难发现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富于学理性的宏观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现象就整体而言没有进入胡风的批评视野。当然这不能否认他对少数作品的批评,尤其他对《红楼梦》《水浒传》的批评值得关注。这些批评意见有的确乎发人深省。有的则未必妥当。这些意见和看法隐含着胡风对世界文学经验的重视,既是其理论个性使然。又是“五四”时代精神对他的深刻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自然之道”与“以自然之为美”》一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九辑)中曾谈到过,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存在着重政治和重艺术的两种倾向,并指出这两种倾向的政治哲学思想根源,基本上是儒、道两家。本文试就这个思想文化背景问题作进一步的深讨。纵观中国文化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始终存在着正统的中原文  相似文献   

10.
于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卫电师专使用的统一笑.材《中国古代文学》,每幸前有“学习提示”,章后有复习思考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每篇作品后有“提示”;加上有《中国古代文学辅导》和《中国古代各体文学作品选讲》与之配套使用,对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和作品进行解答和讲析。同以往的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相比,这是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本文试就其中“提示”的作用,谈谈个人的看法。先看“学习提示”的作用。章前的“学习提示”,相当于单元提示,是每一章的纲。它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指导教师研究教材和学生学习是…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辨析了袁行霈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二)》中关于孟浩然生平注解的错误及成因。进一步考证了“冶城南园”即襄阳城南的孟氏故里涧南园;同时还提出:宋代以后所以出现的不同版本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根本原因是由于将“治城”误为“冶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吐尔贡·阿勒玛斯如梦惊醒一般,突然拿起笔写起历史,一时间成为“历史学家”,他“对历史持历史维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态度”,接连发表《维吾尔古代文学》、《匈奴简史》和《维吾尔人》三部篇幅较长的“著作”,描绘出维吾尔族历史的“早期”以及“中世纪时期的真实面貌”,并特别强调“了解民族的真正历史是新一代不可推辞的义务”。真是言大意深。难怪《匈奴简史》被译成德语在西德汉堡出版;《维吾尔古代文学》被  相似文献   

13.
熠耀锦心冠冕文史———评郭预衡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章明寿北师大郭预衡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一为《古代文学史长编》,一为《古代文学简史》。从内容上来说大体相同。但“长”有长的特征,“简”有简的本色,互为配合,相得益彰。这里拟就《简史》进行一...  相似文献   

14.
2000年5月10日至11日,“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文学遗产》的编委、通讯编委及来自全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共五十余人,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风气、学术规范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5.
祝诚,中国古代文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元曲专题”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元明清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选集》、《谭元春散文选集》等专著5部,《钟惺生卒年考辨》等论文60余篇,约百余万字。其竟陵派研究的系列成果,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与好评,1994年被《中国文学年鉴》著录,认为“理清了钟、谭平生行迹和一些关节问  相似文献   

16.
把《过秦论》里楼缓注为战国时魏人,是目前众家注本的通行说法。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楼缓,魏文侯弟”。《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楼缓—魏相”。部编中学语文课木高中第四册从上说:“楼缓,魏文侯弟。”今各家注本以楼缓为魏人是因为因袭了古注。《文选》李善注云:“高诱曰:楼缓,魏相也”。《史记·索隐》:“楼缓,魏文侯弟,所谓楼子也”。但此二古注也并不正确。  相似文献   

17.
接着说梦     
本期“六朝研究”专栏选刊的四篇论文,笔者首先看的是《刘勰(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古代梦文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之作《文心雕龙》,以其体大思精饮誉于世,而围绕着《文心雕龙》及其作者刘勰的研究,也是蔚为大观,竞至有“龙学”的说法。如此,笔者疑惑于作者还能写出些什么。及至读完全篇,一方面赞赏广勇兄“文眼”的别致,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作为清代著名的小说,一直备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五四以来,先后有“反科举制度”、“反功名富贵”与“一代文人有厄”诸说。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曾掀起“方法热”.这股热浪的兴起,是以反思——80年代以前研究状况的反思——为先导的.进入90年代,学者们又对80年代的方法热进行反思,这可以说是反思的反思.90年代的反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二值判断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许多学者不再纠缠于各种具体方法的孰是孰非的争论,而是博采众长,放眼未来,扎实地探寻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路向,冷静地构建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由此产生了多部有理论深度的著作.苏州大学潘树广、黄镇伟、包礼祥的《古代文学研究导论——理论与方法的思考》(安微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导论》)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十年来出版的种种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如《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于非主编)、《中国文学史纲要》(李修生编著)、《中国文学简史》(六省十一院校合编)、《简明中国文学史》(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写)等,在介绍《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时,无一例外地都把续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彦”错成了“彦琮”。这不会全是印刷厂的疏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