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 :世纪初 :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 :白话“文章作法”时期 ;50年代至 70年代末 :“写作知识”时期 ;80年代至 2 0 0 0年 :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理论高潮有两次 :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初 ;一次出现在 80年代后期。从逻辑角度看 ,2 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有古代形态、近代形态和现代形态。它是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轨迹演变、推进的  相似文献   

2.
西汉由弱到强,更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化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也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文章亦就西汉官制所处时期及六次改革观察,大略陈述、评论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西汉官制在当时的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时期。清末的官制改革是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清末的官制改革参照甚至照搬了日本和西方国家的模式,但它毕竟是一场政治体制的近代化运动,它的许多改革成果都被近现代吸收乃至继承和发展。因此,清末的官制改革是自有其积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正>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安庆先后爆发了分别由徐锡麟、熊成基领导的1907、1908年起义。这两次起义都是近代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武装夺取政权的勇敢尝试。本文拟就起义为何择地安庆,其重大影响和失败原因,略陈管见,并期方家教正。一徐、熊为何择安庆为起义之地? 首先,安庆是沿江中心城市之一。安庆自清初以来,历二百七十余年,长期是安徽省会。它既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经济中心之一。省治、府治、县治均集中在此。  相似文献   

5.
本主题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二是古代选官制中的人才选拔和官吏来源的五条途径;三是科举制历经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一、古代官职、官制的产生和作用官职、官制是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的一部分,中国官制产生于夏商时期。中国古代的官职、官制逐渐形成中央与地方两套制。其形成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二是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三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四是有利于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多次的民族融合,但同时也埋下了君主专制和阻碍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祸根。二…  相似文献   

6.
1901-1911年清政府的官制改革,是近代以来清政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进行改革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挽救其自身的统治危机.但由于清政府未能积极有效地处理这些困难,因此官制改革虽然改变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格局,但无法达到既定目的,没有解救自己,也没有借官制改革为新政建设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阮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籍研究在 2 0世纪走过了一条由古典型向近代型不断演化的道路。其近代化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 90 0到 1 92 8年为近代化的起步时期 ;1 92 8到 1 949年 ,为阮籍研究的发展时期 ;1 949到 1 978年为学科统一时期 ;1 978到 1 999年为多元化时期。各个时期皆有其自身特色以及代表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公务员制度胡翔民国时期所实行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近代引进西方官制的一次失败尝试。民国时期公务员制度由考任制和铨叙制两部分组成,其实施和监督机构主要为国民政府考试院下属之考选委员会和铨叙部。这一制度从它的法规体系及组织系统来看,较以往官制...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县政改革以健全县行政组织和机制为基本宗旨,出现了"官制"和"自治"两种模式。20世纪上半叶陕西县政建设的发展也体现这一近代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民国初期陕西县制的转型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陕西县政建设的特点分析,以期检视前人的成果和分析模式,把握县政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具体考量其发展的地区差异的特殊性,为当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和基层制度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分析晚清预备立宪时期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官制改革,探讨晚清官制改革失败的诸多原因,如:领导班子缺乏凝聚力、中央集权的失败、国内经济文化的落后、民族矛盾的激化、改革的策略和时机不对,这将对当今我国的宪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界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头30年为引进期,所做的工作主要是译介杜威著作和评介杜威教育思想,此时期的代表性研究者是胡适;1930年至1949年是深入研究期,此时期的研究颇有"百家争鸣"气象,有吴俊升的自由主义进路的研究、梁漱溟的创造进化论视角的研究,也有林布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等;1950年至1980年,中国的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分化为两支,大陆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意识形态化批判,真正的学术研究几乎停滞,香港、台湾的研究则进入繁荣期,吴俊升成为此时期中国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集大成者;1980年后中国大陆对杜威教育思想重新评价,标志着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大陆开始复苏。从研究的思想类型看,百年研究历程是一个从实验主义到绝对主义,再重回实验主义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学以近代西方异质文化的侵入为契机,开始了新的文学的现代转型.从此,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形成了三个相对完整的创作高潮,即1919年至1942年的新文学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42年至1976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1976年至1995年的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三次创作高潮,经由分化而独立,由独立而强化,由强化而断裂,再由断裂而强化,体现着作品质体文本求异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汉水流域处于我国南北交界区域,自古为战略之要冲,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意义凸显。其生态环境变化基本脉络如下:先秦时期,森林广布,生态环境良好;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初显破坏迹象;隋唐时期山地农业兴起,浅山丘陵森林初受破坏;北宋和南宋时期平川阶地尽辟为田,广大浅山丘陵仍森林密布;元至明成化时期森林有所恢复;明弘历至清雍正时期山地森林受到较大程度破坏,水文条件恶化;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之后,原始老林垦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飙升。  相似文献   

14.
邵雍撰写的《中国近代贩毒史》2004年5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崭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那段的历史。此书以毒贩为主线,全景式地勾勒了自鸦片战争到解放初期贩毒组织及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演变过程。全书将贩毒组织及其形式在近代历史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鸦片战争前后、晚清民初、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以这六个时间段  相似文献   

15.
1901年2月(光绪二十七年正月)清政府在西安行在宣布实行变法,此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官制改革。清本官制改革如何评价,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中央和地方官制改革两大方面入手,就其实质谈一点看法。一、中央官制改革.已现钢权实质1906年11月6日、清廷发布了《裁定奕额等核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宣布改革中央官制:“其要旨惟在专责成、情积弊、求实事、去浮文、期于厘定百工而熙庶绩。”-’那么,就让我们从实际中来窥探其实施的情况。首先,在中央官制增裁方面与改革前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更动。“毋用更改”的衙门有。军…  相似文献   

16.
近代留学生与中国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科学的建立,不是对中国传统固有科学的继承,而是移植和传播西方科学的结果。此一“西学东渐”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明末至清末为第一期;清末至民国为第二期。第一期以外国来华传教士为主要媒介;第二期以中国出洋留学生为主要媒介。 明末清初之际,以利马窦为首的一批耶稣会教士东来。这批人是一批具有宗教热忱的饱学之士。他们为了博取中国士大夫的同情与合作,以精巧仪器和科技知识为传道的媒介。经过数十年的接触,赢得了一部分中国官绅士子的信服。他们先后用汉语译  相似文献   

17.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全国范围看是对峙割据的形势,但就某一王朝而言,则仍然是中央集权的政体,故各国官制虽“多依汉制”,但也有不少变化和发展。其中枢官制:保留了自东汉以来已“不与朝政”、仅“假以名号”的“三公”,至晋,又增置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合称“八公”,此制在南北朝时期相沿未改。虽设宰相(或称“丞相”、“相国”),多非寻常之职,且无定员、无定名。在这个时期,尚书、中书(曹魏初称“秘书”)、侍中(晋时称“门下”)等三个系统,逐渐发展成政府最重要的中枢机关,各以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副职)、中书监、令(以中书侍郎为副职)和侍中  相似文献   

18.
西汉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改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笔者已著文论说部分古人对西汉官制的评说;西汉的官制改革,闸述了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了其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所谈是近人对西汉官制这些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19.
清末来华西人关于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来华西人曾参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改革潮流,不断提出改革建议;特别是1899年由中国(基督教)教育学会与广学会联合制定的《推广实学条例》,推出一套独立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全国公共考试方案。该方案是中国近代西学教育不断发展,而清政府不能适时甚至阻碍改革的产物。其目的是促进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和实现基督教化,而后一目的必将遭到一般士大夫反对而注定在中国行不通。但是,方案所体现的学校考试应与国家选官制度分离的思想,正是后来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还没人划分《西游记》400年被经典化史的几个阶段,于是有必要对此做尝试性的探讨。宏观来看,其经典化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被经典化是明后期至晚清民国时期;第二次被经典化是1919至1978年期间;第三次完成经典化的时期是1979年至今。这三个阶段所形成的三个坐标轴,分别是胡适和鲁迅、毛泽东、袁行霈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及其第二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