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教育研究》2021,42(10):83-92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要美学命题,形成中国文化“轴心时期”时期光辉灿烂的文化盛况,而且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重要源头。先秦儒家奠定下的基本审美理想、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在滋养中国审美艺术千年历史的同时,也造就了华夏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络构。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习》2004,(3):22-25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政治与经济(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4)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2)秦末农民的战争(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6)秦汉时期的文化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相似文献   

5.
“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汉代史籍对秦汉时期国家人才区域分布的简单概括,反映了秦汉时期重要的人文地理特点。秦汉时期的武将多出于关西地区,而文臣多出于关东即中原地区,既与关西、关东地区的自然地理形势有关,也是先秦时期政治发展和文化积淀的产物,同时也是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政治变革和学术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陆贾作为秦汉之际的著名政治思想家,通过对此前秦王朝暴政的反思,在继承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并融合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义之治"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具有"民本"思想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他对黎民百姓的深度关注,其思想上承先秦,下启两汉,是汉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以电脑、手机、MP3为代表的"三大件"构建了大学生重要的生活方式,并进而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现象.回归大学生活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识和把握"三大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资源性意义,加强"三大件"文化载体的建设,是高校从思想上把守大众传媒阵地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先秦经典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我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先秦经典的阅读与阐释史,因此,先秦经典学习是青少年"文化认同"培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从认识论角度,应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条件"为理论基础,让青少年的经典学习在"惊异"中发生;从方法论基础,应从经典学习的"历时性"特征出发,创造性地将学习者引入"共时性"的对话场域,从而达成一定的集体共识和意义建构.经典学习中"惊异"的发生处,便是青少年与经典"对话"可能的开始处.  相似文献   

9.
先秦兵书研究在历史上已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也是目前中国兵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从先秦兵书的诞生、传播和运用到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在历史上形成了几个重要阶段:以整理为主的两汉时期。以注释为主的三国至隋唐时期,成就斐然的两宋时期。多领域研究的明代。一波三折的清代至民国。先秦兵书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其思想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是与儒家学派并称的“显学”.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肢解,并最终淡出历史舞台,其主要原因不外有三:本派的学术分裂有关、秦汉时期的政治统一以及其学说不适应秦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需要.  相似文献   

11.
法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国本土文化是世俗文化,因此古代人们的婚姻家庭生活受宗教影响甚微,不象许多古代西方国家那样必须恪守宗教信条。对这一观点,笔者认为仅可适用于秦汉以后的社会,而在先秦社会则可进一步商讨。本文就先秦婚姻规范的宗教性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时代背景决定了婚姻规范具有宗教性 我国先秦时期,因社会去古未远,人们普遍存在着敬天尊神的社会心理,并受相当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面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理论界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也有不少的专和论出现。尽管如此,学人对于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关系,却缺少综合、全面、深刻的思考。本论以先秦秦汉献为基础,遵循从实践到思想观念和从思想观念到实践态度的逻辑路径,结合思想史、科技史等,论述了关于先秦秦汉献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解决人类自身面临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借鉴。论包括前言和三章共四部分。  相似文献   

13.
灵魂崇拜是民间信仰传承原始思维的根基和核心,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先秦两汉的灵魂观为后世灵魂观念的发展奠定了雏形。梳理和阐释先秦以来灵魂崇拜的特征和发展脉络,探究当时民间信仰与道教、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历史真貌,发掘灵魂信仰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可为解读先秦两汉的神秘文化和我国断代史的信仰志和生死观研究提供相关视角。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主流的文化思想大体可以作以下分类:礼仪文化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虚无文化思想,以道家为代表;实用主义文化思想,以墨家为代表;功利主义文化思想,以法家为代表.这几派之间也是相互批判,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期,墨家学派是与儒家学派并称的“显学”。然而,到了秦汉之交,墨家已急趋衰微,墨子的影响日渐减小,墨家学派几经肢解,并最终淡出历史舞台,其主要原因不外有三:本派的学术分裂有关、秦汉时期的政治统一以及其学说不适应秦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需要。  相似文献   

16.
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精神, "仁者,爱人"的社会和谐精神和讲求"君子慎其独"的个体身心的和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时期,道教盛行,方术文化发达,直接影响了先秦两汉小说的萌生和发展,使这一时期的小说刻上了深深的宗教烙印。文章对先秦两汉小说人物画廊中的神人异士形象的分析,探究道教神仙方术思想对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从中挖掘这些神人异士形象所蕴含的道教的生命意识,说明道教方术文化发展的平民化趋向。  相似文献   

19.
2018年12月1日~12月2日,在中国广东珠海召开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这是先秦两汉学术研究的又一高峰论坛。会议共提交论文42篇,涉及先秦诸子思想内涵的再探究、先秦两汉制度观念文体以及文学现象的解读、出土文献与金石画像的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元典分析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实用性,体现了精益求精、扎实创新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社会剧烈变迁的过程中,以"孝"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和以"忠"为代表的政治伦理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在先秦传世文献中,尊亲和事君、私情和公义时而统一,时而冲突。考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关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关系的论述,发现早期儒家关于忠、孝所分别代表的政治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关系的思想,经历了一个政治伦理逐渐强化并取得对家庭伦理的优先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