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颇有“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概,一位老编辑套用一句俗语指点我:“红笔人人会握,巧妙各有不同。”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当过编辑、记者,办过几种刊物,下放劳动过,十年前又回到编辑岗位上。随着经历渐多,这句话在脑海里越刻越深,我又屡次把它转赠给编辑新手。这句话容易讲,但要真正领会它的丰富内涵,还得有  相似文献   

2.
医生越老,胆子越“小”。卫生记者呢?笔者以为也同样如此。笔者做了18年卫生记者,不仅胆子越来越“小”,后悔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3.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七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我对这句话感触很深。 作为宁波日报一名跑卫生的记者,去年4月21日晚9时许,我就宁波防治非典作出的部署等写完4篇稿件后,又与市卫生局领导联系,匆匆谈话中得知该局要连夜召开会议,分管市长也要来参加。我马上意识到余姚人民医院当时收治的一位病人极有可能就是非典疑似。我向分管领导请示后,就直奔市卫生局。不一会儿,防治非典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4.
误区之一:下基层“上不了重头稿” 50多年以前,毛泽东同志说过这样一句话:“跑衙门是跑不出名记者来的”。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我对这句话坚信不疑。可是随着岁月流逝,特别是到电台工作这20几年来的切身体验,对这句话产生了一点儿“怀疑”,老觉得它不太适合电台的工作实际,因为电台的不少名记者,大概都是“跑衙门”跑出来的。现在电台受众率最高的黄金节目,是每天早晨六点半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能经常在这里出头露面  相似文献   

5.
行行皆有为     
在中国纺织报社工作了十年,许多朋友都曾问我,行业报纸的记者能比得上综合性报纸的记者吗?这句话我明白,意思是说,作为行业报纸的记者是否同样可以产出对社会有影响的报道。 诚然,由于分工的不同,综合性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这自然就给其记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报道条件,而这也正是行业报纸所不及的。因而,在行业报纸的记者队伍中,总有人认为自己是“小报”,与“大报”无法竟争。而以我的工作实践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跑线记者”离不开所跑战线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有行业会议,战线中的一些日常或动态性工作等等,可如何跑好战线,让战线中的新政策,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作“变成”新闻,相信所有媒体的“跑线记者”都会思考。我认为,要想把战线中的这些工作“变成”新闻,“跑线记者”必须要有理性的思维,要在跳出“事物性”报道的同时,从中找出不同点,然后再通过认真思考,才能在所跑战线中找出新闻来。一、行业会议是“跑线记者”寻找新闻的“起点”应该说,任何一名“跑线记者”因“跑线”年头不同,他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都会不一样,可是要想把战线…  相似文献   

7.
受河南日报社领导委派,我随出席党的十五大的河南省代表团赴京,作采访报道工作。省委领导同志向代表们介绍代表团工作人员,在谈到我这个省内惟一与会记者时说:“这是一位有经验的老记者。”做记者有二三十年了,如果说“老记者”尚可的话,“有经验”就不敢当了。跑一般会议的经验自然是有的,但进京采访如此重大的会议对我还是第一次。10天忙下来,9月19日我向省委书记李长春同志辞别,并祝贺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他亲切地说:“也祝你胜利完成任务。”我把此作为领导同志对一个普通记者的勉励和鞭策。 观察·接近·思考 观察事物,接近采访对象,结合思考一些问题,这是记者的基本功。采访大型会议,由于任务繁重,对象繁多,这方面功夫的养成和提高,尤显重要。 9月9日晚,我随代表团乘火车赴京。  相似文献   

8.
我1994年7月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人日报社。13年的新闻采编工作使我认识到,要做一个称职的编辑、记者,应该努力追求四种境界。那就是一思维创新我所跑的行业,相对静态,平时新闻少,一旦有新闻又是重大新闻,各家新闻媒体都争相报道,容易雷同。记者如果不寻求突破,不仅自己在行业里不受重视,还影响其所在媒体的形象。因此,搞好新闻报道,记者的思维创新很重要,是做"老"记者保持活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0.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12.
我的星期天     
每逢星期天,我总喜欢当一名“业余记者”。我在物资部门工作,每天上班总是认认真真地干。星期天却是我自由支配的天地。在人堆里钻、在工厂车间跑……自喻为搞“地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到新华社工作近10年,唯一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我所在的新华社对外部中央新闻采编室是“没有午休”的小组,我本人则是从来不吃早饭的记者。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新闻工作是一项让你干着干着不知何时就可能倒下的工作。我本人心脏也经常不规则地跳动,可也检查不出毛病来,没准哪一天就“英勇就义”了,然而,我还是对新闻工作痴心不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记者,大都有自己所负责的报道领域,俗称跑线。许多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在谈到跑线的体会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困惑:有的是刚跑线时,迟迟进入不了角色,很难接上头;有的隔一些时间不去线上的单位跑,就断了线,通讯员有好的线索不通知记者;有的则是常常被同行“抢线”,也经常因此与同事发生一些小磨擦,甚至需要主任或老总出面协调。 凡此种种,我以为首先是记者自己跑线没有到位,或者换句话说.没有经历跑线的“三种”境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认为记者跑线跑得好,是要经历“守得住、放得开、收得拢”这三种境界的。 …  相似文献   

15.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6.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7.
当记者的,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是:“稿子被枪毙了”,就好比农民辛苦一年无收成,心血白费。我干记者这一行算起来也有七八个年头了,要是用香港、台湾记者的话说,当属资深记者了,稿没少写,被枪毙的却很少。但在这次“黄金海岸”系列采访报道中,却受到了深刻的“打击”,稿件被枪毙的  相似文献   

18.
无悔     
年轻的摄影记者有时感到很辛苦,问我:“你干了一辈子摄影记者后悔不?”我说:“那是组织分配。”我始终记着参加革命时组织科长问我:“你为什么要参加革命?”我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伴我到离休。所以在报社,让我跑农村采访,  相似文献   

19.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20.
赵金 《青年记者》2002,(11):54-56
主持人的话:最近一位做跑口记者的朋友向我诉苦,由于写了几篇所跑“口”单位的批评文章,被该“口”的诸单位联合封杀,不再提供新闻线索,导致新闻漏报,完不成任务.遭到“老板”警告。而有些吃著,用着,拿着所跑单位福利,写着官样文章的记者却“名利双收”,还时不时拿回大红的表扬信,这令他愤怒不已: “跑口简直就像新闻垄断.这简直是滋生新闻腐败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