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国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其它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相似文献   

2.
近来看报,常见表扬官的报道。比如《三任“七品官”同唱一台戏……》《一个“人品官”的奉献》《为官忧民多办实事》《馆陶一老农给县官颁奖旗》,等等.当然,这些报道的立意都是好的。新闻是好新闻,官也是好官、清官,值得褒扬的官。  相似文献   

3.
墨水“話”     
有一个小孩子学人家的話,照着人家的公式往下套,闹出了一場子笑話。故事是这样:这个孩子的父親对孩子的母親說,有一天,他去訪一个朋友,不巧,朋友不在家。只有一个比自己的孩子还小的一个小孩子在家里。“你爸爸哪里去了?”“到庙里跟老和尚下棋去了。”“你妈媽也不在家嗎?”“我媽媽到东鄰三嬸家  相似文献   

4.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同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但是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想说“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  “请看报道”实际最早在浙江台的新闻联播里有,其他台谁也没说,那时倒也没觉怎样。自从中央台《新闻联播》说了一声“请看报道”后,一夜之间好像中央台下命令了似的,全国各地异口同声都来了个“请看报道”。大家都说,就让人感觉有些滥。   “请看报道”乍听起来似乎是电视台对观众的一种客气,一种尊重,但现…  相似文献   

5.
近来看报,常见表扬官的报道。比如《三任“七品官”同唱一台戏……》《一个“八品官”的奉献》《为官忧民多办实事》《馆陶一老农给县官颁奖旗》,等等。当然,这些报道的立意都是好的。新闻是好新闻,官也是好官、清官,值得褒扬的官。再说,现实生活中也都这么个说法。凡是说到管事的人,都叫做“当官的”。什么大官、小官的,多得很,好像是俗语,也像是戏言。可是,在报刊上,在正式场合,这样称呼,我以为不好,是不该这么用的。什么叫官?官即官吏,《辞源》上说:“王者之制禄爵”,“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同总)  相似文献   

6.
曲善邦 《新闻实践》2001,(10):38-39
如今,你打开电视看新闻,无论是中央台、省台,还是地方台,尽管各自内容不一样,但有一句话全一个样,那就是“请看报道”。“请看报道”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现在觉得越听越别扭,于是就想说一句:“请看报道”不说行不?  相似文献   

7.
有则寓言 ,讲的是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 ,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 ,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 ,九官鸟嘲笑蝉儿 :“你的歌声太刺耳 ,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 :“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 ,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 ,但不是你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才能吸引人。我们搞新闻报道也是这样 ,老是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跟在别人后面作“你拍一我拍一”的文章 ,还有谁看呢?九官鸟学别人说话 ,主要是只会模仿 ,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 ,这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熟悉的一些老通讯员,不常见面了。偶尔碰到一起免不了聊聊天:“老兄,怎么报上见不到你的大作了?”“改行了,没功夫搞那些啦!”这才知道,他们是升“官”了.那时,我的脑海里曾闪过这样的问号:难道当了“官”就不能再搞报道吗? 在“官”的岗位上,我有意识地探索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号.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对这个问号回答是:当官改行后,可以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坚持搞好报道。今年以来,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先后为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晚报等新闻单位写了很多稿件,采用的有25篇.  相似文献   

9.
会议报道是近年来令新闻单位头痛的一个问题,读者怕看一般的会议报道,报社怕用一般的会议报道,记者怕写一般的会议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多人都想到要记者少参加会议,少写会议。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建议记者“多下基层,少泡会议”,“多往农家跑,少在会堂转”...  相似文献   

10.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老百姓把记者看成是“官”,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些“老大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大多数是有关部门领导不管事而造成的,老百姓失望了。于是,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以为当官的就怕记者,记者一来,什么“疑难杂症”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官员,并未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间,“分内的事”也不去管或管不好。他们怕记者,怕曝光,最终是怕丢“乌纱帽”。在百姓的“非常信赖”和某些官员的“非常恐惧”之间,记者扮演的角色令人深…  相似文献   

11.
我看到一篇报道,说美国有个叫约翰的人,左手和右手做事时常发生矛盾。左手拿东西,右手就阻止不让拿,左手要脱衣服,右手却非要穿。有一次,约翰生气,左手握拳要打他的妻子,可右手却去救他的妻子,不让左手去打。看到这里,我心中顿时产生“?”:此人为何如此自相矛盾?我接着往下看,原来,约翰是一名老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头部受伤,得了癫痫病,而且越来越严重,医生为他做了脑科手术,由于手术的失败,致使约翰左右手自相矛盾。这篇报道是一篇成功的报道,它先在你心中画一个“?”,然后再把这个“?”拉直,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要。然而,我平日读报纸,心中常常出现众多的“?”。这些“?”,有的至今也没办法把它拉  相似文献   

12.
“心中有……”这个口号,到处可见:商店里贴着“心中有顾客”,医院里挂着“心中有患者”……看了真叫人感动,您想,人家心中有你,处处为你着想,这不是天大的福分吗?当然,说“心中有……”是不是心中真有,那是另外一回事,墙上贴着“心中有顾客”,顾客进门给冷脸子看的事见得多了,没有感动却有感慨,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有个事实您得承认,凡是真正做到“心中有……”的,准受欢迎,“心中有顾客”就会顾客盈门,“心中有患者”就会成为活菩萨;同样的道理,办报纸的“心中有读者”,您这报纸就人人爱看。  相似文献   

13.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14.
大凡能在媒体上抛头露面撰文评说者,基本可以归纳到“文化人”的行列。然而,这“文化人”的行列中不免鱼龙混杂,不会“说话”的情形便也屡见不鲜。笔者谨试举几例:一些电视电台节目中的主持人,常常追求用惊人之语来活跃节目气氛,可惜难免产生搞不清“反正语”的尴尬了。如“请观(听)众竖起耳朵来仔细听……”您说,这能竖起耳朵来的是什么动物?这要是他们主持人之间相互插科打诨如旧时相声艺人的“别挨骂了”那般也就罢了;可这话是说给受众听的,牵涉的面就大了去了。其中不乏父辈师长,让人家“竖起耳朵”来仔细听你说,这无论于情于理说得通吗?与这类似的情形还有  相似文献   

15.
本来我并不想注意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我只是为了到现场痛痛快快地看比赛,才千方百计弄个记者证的。谁知国家体委宣传司的人递给我记者证的时候,竟笑眯眯地说:“你们经济日报能拿出多少版面登体操呢?告诉你,我们可是有专门搜集各报这次报道的。”听了他这番鬼话,我立即预感到以后的几天我轻松不了。不写就白看了人家的比赛,但若真往总编室交一份体操赛多么多么紧张激烈的稿,人们就会以为我疯了。况且,你把什么词儿都用上也写不过那一百多位体育记者。所以,我必须独辟蹊径——只有和他们不一样,我的稿才有人看;而只有和经济相关联,我们报才肯登!可老天,体操和经济,怎么才能沾上边呢?  相似文献   

16.
你来信说,做记者有一年多的时间了。一年来的记者生活是愉快的,但是也常常为抓不住重要报道题材而烦恼。见报的稿子都是一些小鼻子小眼的东西,不要说读者了,连自己也不想再去看它一眼,因此怀疑自己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的“细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仅表现在你身上,可以说在许多青年记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不是你身上有没有新闻记者“细胞”,而是看你头脑里有没有宏观意识,懂不懂得进行宏观思维。  相似文献   

17.
“是人民伟大英明啊!”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不管工作多忙,每年春节都要到当地基层政府向民众拜年.1941年春节前一天,毛泽东一早就来到枣园乡政府,说:“今天第一件事是给大家拜年,第二件事是征求大家对当前工作的意见和看法.”大家听毛泽东这样一说,谈起边区兵强马壮,抗战形势大好,军民团结鱼水情深,党中央和民众心连心.毛泽东摆了摆手说:“不不,大家要谈我们不足的地方,谈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在场的人一下子都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谈什么是好.毛泽东看了看大家,恳切地说:“如果听不到你们的心里话,得不到你们的批评帮助,不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了解你们的希望和要求,我们的工作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我们的决策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熟悉的一些老通讯员都不常见面了。偶尔碰到一起,免不了聊聊天:“老兄,怎么报上见不到你的大作了?”“改行了,没工夫搞那些啦!”我这才知道,他们是“升官”了。于是,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样的问题:当了“官”就可以撂笔不再搞写作了吗?如今,当我也在“官”位上时,便开始有意识地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经过不断实践和摸索,我认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我是一名新闻函授学员,、平时喜欢写些小报道、小文章,可从来都是自写自感,而不敢拿给领导和同志们看,更没勇气寄到报社去,请问,我该怎样克服这种“稿子怕人看”的心理障碍呢?学员杨洪亮杨洪亮同志:据我所知,在初学写作者中,“稿子怕人看”的现象是很多的。要说这种现象好的一面,那就是凡“稿子怕人看”的同志,往往有一种自卑情绪,觉得自己写稿子是“人软货松”,不好意思将稿子拿给别人品头论足,更怕稿子寄出去后“泥牛入海无消息”,干落个丢人现眼,自找没趣。说穿了,这是一种虚荣。C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和有些通讯员朋友一样,刚开始搞新闻时,我总是偷偷地写,偷偷地往外寄,做“贼”似的,结果投出的稿件十有八九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后来,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对我说,写好稿件后让别人看看,对你有好处。我试着去做,果然收到了良好效果。去年,我在生产会议上听说张店油田产油建设中有一个项目节约投资100万,感到素材不错,急忙去采访,当时负责人不在,听他的同事说是改了两条管线。稿子写好后,我让几位同事看,有一位无意中说:这么巧,刚好是100万吗?我一听有道理,又去找从现场回来的项目负责人询问,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