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诗经民歌和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作为诗歌鼻祖的"诗三百",在形式、内容、思想、艺术技巧等方面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其后的两汉乐府叙事性民歌,不仅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并且对其叙事艺术技巧加以继承和发展,在矛盾冲突、结构布局、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了一些类似后世戏剧艺术手法的特色,汉乐府中这些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可以说是后世戏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滥殇.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深受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诗歌中激荡着民歌的旋律.在形式上,建安诗歌接近乐府民歌旧曲,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旧题、质朴自然的语言和比兴、铺陈的手法;在精神上,它传承了汉乐府民歌中的伤感与悲情,无论是忧伤的长歌与短唱、昂扬奋发时的慷慨陈词,还是悲壮激越的篇章,都激荡着生命内在的旋律.追溯其文化渊源,建安诗歌慷慨激昂的声调与《诗经》中秦地悲歌一脉相承,建安风骨是汉代乐府民歌与商周时期秦地民歌音乐精神的张扬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曹丕作为建安文人的主要领导人,自身也积极地进行文学创作,对于他的诗歌,现在学者一般认为他的诗是直接学习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但读他的诗,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其创作的另一种传统,即对于《诗经》的继承.本文主要就其诗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阐述其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赋、比、兴是我国传统的诗歌表现手法,三者中难点在于对起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和理解。学生对此往往认识模糊。起兴主要的特点是借物言情,含蓄委婉地预设下文的情绪或气氛。起兴主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其联想方式有铺垫式、类比式、对比式等。在我国古代民歌或仿民歌形式写作的诗歌,如《诗经》《楚辞》乐府、新题乐府中大量使用,而且现当代一些诗文、各地民歌、歌词等继承并创新了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比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漫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中晚唐农事诗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晚唐农事诗是中晚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直面现实人生、反映民生疾苦的优良传统,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借鉴了传统叙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的真实性、写作手法的叙事性、乐府体为主的诗歌体式以及朴素自然的语言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建安作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大力发展了乐府民歌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许多有血有泪、慷慨悲凉的优秀诗篇;以其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悲壮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刚健明快的艺术风格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安作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大力发展了乐府民歌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出许多有血有泪、慷慨悲凉的优秀诗篇;以其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悲壮真挚的思想感情和刚健明快的艺术风格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对后世学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浅谈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突破四言格式,以杂言为主,趋向五言;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0.
南朝乐府民歌上承《诗经》和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抒发了南朝畸形都市生活里下层女性的心声和情感。缠绵婉转,感情纯真,语言鲜丽活泼而富于生活气息的民歌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创作。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它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烨 《陕西教育》2007,(11):46-46
《诗经》是我国文学创作的源头,其艺术表现手法是后世文学的典范,影响遍及各种文学样式。本文从赋、比、兴、重言叠韵几个方面谈谈《诗经》与陕北民歌信天游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两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种新诗体,具有较为明显的戏剧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场景描写的集中性、叙述者语言的简略性和人物情绪的多变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诗经》民歌中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对汉乐府民歌、北朝民歌和中唐新乐府民歌等都有很大影响,此外,比兴手法、复沓的章法、灵活的句式、丰富的词汇和韵律以及其中的叙事诗等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歌起源于劳动,来自社会生活,从《诗经》、汉魏乐府民歌传承下来的两淮民歌,形成以反映民间生活、展示社会风俗、歌咏爱情婚姻为主调。从艺术形式上看,两淮民歌由三言、四言,向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发展,在延续发展中,又出现较多的五句子民歌,从而丰富了两淮民歌的歌体形态。台静农搜集整理的五句子歌体《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展示两淮风俗民情的民俗学价值,而且具有继承传统民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汉乐府民歌上承《诗经》《楚辞》,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又吸收了《楚辞》浪漫主义特色,《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方面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创作背景,创作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以及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指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而肯定两者在推动我国诗歌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成就的取得和他对以前文学的接受分不开。从曹植对诗骚继承和创新这一文学接受角度,分析了曹植诗歌在创作中对诗骚的继承和创新。这种继承和创新主要包括:曹植诗骚创作精神的继承;曹植对《诗经》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曹植对楚辞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创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地方民歌的表现手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是相近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从学生熟悉的地方民歌导入,能让学生较容易地去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又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了的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其中对答体是赋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它来源于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劳作时自发产生的民间歌谣,并可以分为一对一答的对话体和自问自答的设问体两种形式。对答体这种表达形式对诗歌的叙事和抒情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使诗中场景更具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使得抒发的情感更真挚动人等等。而且,《诗经》中的对话体诗歌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乐府民歌是汉代诗歌的精华,它根植于民间沃土,充溢着清新纯贞的气息,以其匠心独运的立意命题,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它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推动了诗体的发展。它独特的思想性、艺术性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