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经济系统中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空间相互关系的集成反映,其合理性对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显著。根据三峡晓峰片区旅游发展的特征与属性,以“核心一边缘”理论为指导,首先,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三峡晓峰片区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发展现状作了定量分析;其次,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指标体系,划分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和边缘区,进而构建了“一区、三点”的空间布局结构;最后,提出实现空间布局的路径,即强化空间发展定位与联动发展、强化旅游产品深度再开发。  相似文献   

2.
构建涵盖资源投入、绿化情况、环境效率、污染治理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江淮城市群“10+1”个城市2007—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江淮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马鞍山、芜湖、合肥、铜陵、淮南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空间分布上,江淮城市群南中北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是乡村经济要素因聚集而转化为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其内容是多元的;城市化的演进具有不平衡性;广西大开发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走大城市化之路,即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要摒弃过去“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夜间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2012—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首先使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长三角城市群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中低阶段,但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极化趋势逐年降低;整体呈现以上海为中心、向内陆及外围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空间关联特征主要以“高-高”和“低-低”聚集类型为主;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政府资本投入都显著促进本地区夜间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及交通运输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一核+四片区"发展格局下的栾城子片区以栾城为核心,将赵县、元氏县、高邑县和赞皇县整合在一起.该子片区建设城镇体系需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要依托石家庄主城区构建"栾城—元氏—赵县"三角形;第二步是以元氏县为节点构建"元氏—赞皇—高邑"三角形;第三步是将赵县和高邑县通过"高村乡—沙河店镇—大营乡"城镇链连接在一起.通过以上3个步骤最终形成"△+△+C"的城镇体系格局.由于每个县级行政区域发展条件不同,栾城子片区内各县域子单元构建城镇体系的发展轨迹也不同:栾城区要实行"先中心后外围,以中心拉动外围"的发展策略;赵县要实行"双中心"发展策略;元氏县要实行"槐阳镇—殷村镇—南佐镇"三角形发展策略,在此期间要开发出殷村镇和南佐镇两个子中心;高邑县要实行"元宝"形发展策略;赞皇县要实行"风扇"形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论广西的城市化方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乡镇经济要素因聚集而转化城市经济要素的过程,其内容是多元化的;城市化的演进具有不平衡性;广西大开发应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大城市化之路,即优先发展中心城镇,尤其是大城市,要摒弃过去“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重庆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采用ESDA方法与GIS技术,以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对重庆2003-2011年县域粮食产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人均粮食产量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在增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均大于0.55,表明空间聚集特征十分显著,并有不断增强的趋势;Moran散点图中落入HH象限和LL象限的县明显多于HL和LH象限的数量,三个典型年份分别占县域总数的78.95%、81.58%、84.21%,表明有很强的空间聚集格局;LISA聚集图显示重庆人均粮食产量形成以华蓥山以西和渝东南翼为中心的高产聚集区以及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低产聚集区.  相似文献   

8.
信阳市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需要构建起"一核+三心"的四片区发展框架,其中"一核"即信阳市既有城区即"浉河区+平桥区","三心"即潢川县、光山县和商城县等三个县级中心地,"四片区"即由"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构成的西部片区,由"潢川县+息县+淮滨县"构成的北部片区,由"固始县+商城县"构成的东部片区,由"光山县+新县"构成的南部片区。西部片区要通过"三线带动一面"+"三团促进一团"促进城镇体系发展;北部片区要形成"三组团+三节点"为主导的城镇组团框架;东部片区要形成"弯月团+三组团"的"中心—外围"发展格局;南部片区要形成"一廊+二链+二组团"格局的城镇体系。在构建城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城市链、城镇组团以及节点中心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运用ArcGIS软件对安徽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时空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从史前-先秦到明清-近现代6个时段中,文物旅游资源数量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呈现倒倾斜式"N"形变化,主要集中在史前至先秦、明清至近代以来两个时段。(2)不同时期,安徽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类型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均属于集聚型。(3)总体上呈现"一轴三极"空间分布形态,但类型不同的文物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4)安徽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经历了"多中心-单中心-多中心-双中心-双中心-单中心"的演化过程,整体上呈现由"多核聚散"演化为"一枝独秀"的发展模式,从以亳州、淮南、宿州为核心的聚散格局发展到以金寨为中心的分布格局。其空间分布重心移动距离呈波动变化的特征,移动方向呈现出向南、向东和再向西迂回移动态势。进一步分析影响文物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成因,发现:安徽省淮河流域文物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受河流水系、交通线路等"指向性"规律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8,(4):72-79
基于云南省旅游资源的数量、等级及空间位点数据,利用Arc GIS 10.1及Geoda空间分析软件中平均最近邻、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计算等分析方法,研究云南省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资源整体呈现极不均衡的发展状态,主要集中分布在昆明-玉溪-红河、大理-丽江、德宏-保山以及西双版纳等四个片区;由全局Moran's I指数可知,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空间正相关,表现为集聚型分布特征,且总体呈现冷热点交叉分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是连接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重要旅游通道,其对旅游要素系统空间格局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在高铁同城化效应下探析了高铁同城化的概念、中国高铁的发展阶段和高铁与旅游收益的相关性,并探析了高铁对旅游要素系统空间格局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时空压缩改变旅游可达性时空格局;交通要素系统出现竞合新常态;旅游行为距离空间大变革;客源市场空间出现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参透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加快形成研究生教育新发展格局。通过测算2001—2020年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的基础上,借助空间效应的β收敛模型,分析了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其收敛性。考察期内,研究生教育与区域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且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的规模效应丧失,耦合协调水平增幅较慢,并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阶段性。受地方性特征的影响,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然而,四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过程,意味着其空间差异将收敛至稳态。“十四五”期间,应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耦合度,充分发挥其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它们位置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不便,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对游客有很大吸引力、目前还未很好开发的旅游资源。但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之际,在旅游开发方面具有发达地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丽水市是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环境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厚重”,环境等级高,承载力强,开发潜力大等鲜明特点。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的研究,初步得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比较优势主要集中表现在资源优势、机遇优势、后发优势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石漠化是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地域环境问题,也是制约喀斯特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文章通过全面分析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以及广西喀斯特山区目前石漠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当地可用于改善石漠化过程的有利条件,提出了防止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东山县石埔村的规划设计以宜居、富民、和谐为重点,以“和谐、升天、人文”为规划主题,基于“延续传统、整治环境、少拆少建、完善设施、建设管制、旅游带动”的乡村建设“六位一体”的东山模式,形成“两心一带四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完善村庄生态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景观规划,实现“生态石埔,关丽家园”.  相似文献   

16.
以百度指数所表征的旅游信息流为数据支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旅游信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5—020年,长三角地区间的旅游联系加强明显,位序保持稳定;(2)旅游流形成上海、杭州、合肥、南京4个稳定核心节点“,四核十一区,整体联动”的层级结构;(3)空间分布具有集聚特征,形成了沪—宁—合—苏—杭—甬子群(Ⅰ)、锡—徐—常—瓯子群(Ⅱ)、江浙联合子群(Ⅲ)、安徽子群(Ⅳ)4个凝聚子群;(4)长三角旅游信息流空间格局受旅游消费能力、出行便捷程度、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接待水平、地理距离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数字经济极有潜质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选取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对数字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测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的动态演进规律,并借助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如下:(1)各省份数字经济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总体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区域异质性上,数字经济水平由“中部塌陷”逐渐过渡至“由东至西”逐级递减的空间格局,而旅游经济则由“东—中—西”逐级递减过渡至“中部塌陷”的区域特征.(2)数字经济能显著赋能旅游经济增长.考虑控制变量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它能有效推动旅游经济增长0.670 3%,且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3)在空间视角下,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省份具有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但从不同区域来看,仅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数字经济能释放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时空缩减”是指由于现代交通技术的变革,信息化及网络技术的普及造成的时空汇聚现象,信息化及交通变革引起的便捷化是“时空缩减”的重要特征和主要表现形式.文中在“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是影响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基础上,以信息化和交通条件变革这两项原生力量为切入点,采取演绎的方法,对“时空缩减”如何引起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理论探讨并对演化趋势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发现旅游地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结果发现:“时空缩减”过程导致区位屏蔽作用的弱化、感知环境的扩大、目的地选择的高级别趋向及“时间剩余”现象,进而引起区位条件差旅游资源的地位显化、高级别旅游资源地位的强化以及高级别旅游地空间拓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20年人口、产业与土地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度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黔中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土地城镇化率增幅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产业城镇化发展缓慢,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产业城镇化质量不高,人口集聚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虽然城镇化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但随时间发展呈上升趋势,协调水平以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为主;协调度变化呈现“微升—大幅提升”的演变特征,中部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西北部协调度上升较为缓慢;城镇化协调水平空间分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但县域间差距趋于收敛;路网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迁入率对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较为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20.
红色旅游是文旅融合典型代表。以东至木塔乡传统村落为例,在调研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基础,运用布迪厄场域理论,考察差异化的红色文化旅游的场域—资本—行动逻辑。研究表明,传统村落区内外红色旅游资源是建立空间载体场域的物质前提;政府、开发商、居民、游客需建立合理的场域结构和场域关系,以文化资本为中心,引导权力合理配置下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消费资本的有序转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存在时空上的叠合,场域—资本—行动应以时间为轴线、以空间为平面,进行适度的时空拓展延伸,丰富红色传统村落文旅产品及项目的多样性和可参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