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发展至今仍然是当下社会文化批评的焦点之一。以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理论冲击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的所有文化领域,女性主义也不例外。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与解构主义理论在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点上高度契合,并且女性主义理论在其影响下也进行了一些自我建构;同时解构主义理论反本质、反权威等理论主张使得女性主义自身也面临解构的危机,女性主义理论陷入了焦虑与矛盾之中。面对这种矛盾,女性主义重新改写策略和政治规划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3.
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于文学领域的解构批评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破坏性的阅读理论和实践,它质疑并挑战了语言系统中所谓的确定文本边界、整体结构与终极意义的功能.本文以美国耶鲁四人帮对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的“误读”为切入点,重点从哲学思考方法、思维换型路径、文学研究方法三个纬度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4.
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探讨历久弥新,德里达以来的解构主义批评以及耶鲁学派的解构批评实践,给这一关系再添新意,不仅仅是哈特曼鲜明的"作为文学的文学批评"观点出世,更表明了一个新颖的批评现象,即解构主义的批评文本呈现出与以往的批评不一样的特征,它不再满足于阐释、评论和屈居于文学文本,它在积极探索着自己的出路,它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文本生成。这种创造性的批评文本既作为批评的理论生成,也作为文学的文本生产。  相似文献   

5.
社会建构主义评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策略” ,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哲学纲领 ,这就是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社会科学家阻止后现代主义潮流的理念 ,而共建就是建构主义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但是 ,学界往往把社会建构主义理解为某种新型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如“强纲领”)。本文认为 ,这种观点即使不是错误的 ,也是片面的。社会建构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建构性的辩证法 ,它具有“建构性”、“建构的社会性”和“社会建构的互动性”等三个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文字学”批评思想,构成了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理论基础。他用“解构”作为批评的策略,去分析各种文学经典文本。在“延异”、“踪迹”和“补充”维度上,德里达构建了他的“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7.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关系密切,其批判性和开放性为反中心、关注边缘的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阅读的、修辞学的、边缘研究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批评实质是对传统男性中心的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误读"。新历史主义以文本论对抗真实论、以修辞论反对模仿说、以解构论反对客观论、以新历史代替旧历史,都有解构主义修辞性误读理论的痕迹。同时,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中的"他者"观念对后殖民主义文论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刮起的一股文学思潮或革命。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从“环境”和“性别”的双重视角进行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放在生态危机和性别歧视的语境下,研究文学、自然、女性、文化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质疑、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自然和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再现,揭露和批判物种歧视和性别歧视,重新阐释文学作品,挖掘其中的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女性意识,在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相遇既具有时间的偶然性,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解构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互相依赖,互为策略.从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相遇,到两者的契合,再至两者的分道扬镳,女性主义批评与解构保持着既连续又断裂的关系.在后现代语境下,解构以其自身的理论张力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转向是从早期“文本批评”到后期兴起的“文化批评”。而在这一嬗变与突破中不可忽视的是解构主义理论所起到的继承与开拓作用。其强烈的否定与批判色彩,继承了解构思路,使具有多元性、跨学科视野的“文化批评”最终成为了主流和强势话语。这一转向不仅是文学史发展的自身规律的体现,而且是文本、文化、社会背景发生重大转折后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致力于对父权中心主义文化的解构批判,汲取了符号学、解构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学说的成分,得益于德里达、索绪尔、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的学说,在不断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建构后女权主义理论,倡导差异、多元中心和女性自我意识,以寻求多元身份认同的女性主体话语权。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视角切入当下文学批评、以学者的责任感思考社会问题是生态批评的精髓,但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生态批评的建构基点是什么?"以什么视角进行生态批评?"仍没得到深入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那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指出了一条自救之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为我们的生态批评指明了方向、建基了原点。  相似文献   

14.
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异质同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构主义”如同“建构主义”一样,是时下语言界流行的时髦术语。有人说,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就像一个二元对立命题,诸如呈现、非现,本原、补充,男性、女性,意识、无意识,自我、非我,言语、文字,哲学、文学,理性、癫狂,文化、自然,中心、边缘等,是一对对矛盾体。也有人说,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后期阶段。解构主义是“破”,建构主义是“立”,有破才有立,因此,解构和建构成为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转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这两个主义是否是世界、社会、事物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是否是绝然对立的,如英文字母体现意义的那样的矛盾体?他们是否有同一性——共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分析两种理论之间的异同,探求其可比性的程度,找寻其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他的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的基础之上的,充满着一种严谨而深刻的理念,并由此而建构起一套富于自我特色的批评话语体系,主要表现为讲求常识、视野广阔与关怀现实等多个方面。鲁迅的新文学批评文本也是开放的,包括了多层面解读的含混性与复杂性,对以后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肖立青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2):28-32,106
以解构主义关于批判逻各斯中心的理论为依托,从发挥女性主体和创造性的角度,论述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人生和诗歌创作在思想方面对世俗传统进行解构的策略及其诗作投射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在语言技巧上成功解构了传统语言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前瞻性,具有解构主义特点。本文将选取"黑夜"与"白昼"这组能够相互消解的二元对立关系,采用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颠覆看似稳定的二元对立关系,从而消解这种平衡,抹掉两级间的深度模式,彰显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突显"美国梦"之解构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力求批评的公正,同时,李健吾较多地采用比较的方法,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另一方面,他以左翼作家、革命色彩作品为批评对象,关注社会责任、时代历史,表明了作者文学批评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是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莎士比亚评论领域,解构主义并没有形成声势浩大的批评阵营,但却为其他莎评流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莎士比亚评论越来越明显地带有"左倾"政治色彩,解构主义莎评也顺势从单纯的文本批评向政治批评过渡。著名莎评家泰伦斯·霍克斯对《哈姆莱特》的解读就是这种过渡的典型案例。霍克斯先对《哈姆莱特》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构,但随即转向对历史上一位著名莎评家的政治立场的解读,这看似不连贯的逻辑背后正体现了解构主义莎评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批评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当下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批评在与本土语境和批评实践碰撞后,也产生了许多难以回避的困境:缺乏理论梳理和建构而引起批评的混乱;缺乏与男性的对话、难以与创作形成互动使得批评始终沉溺于女性学者的孤芳自赏;关注西方理论资源、漠视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