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龙王是佛教护法神,敦煌保留不少密教龙王文献,大致可分为经文、咒语、仪轨、图像四个类型。其密教龙王信仰受中印文化共同影响,龙王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方龙王、六方龙王及七方龙王,其形象还保留多头多臂的特点。龙王为诸方位护法神,其职能转变为驱邪灭鬼、祛病消灾、兴云降雨等。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龙王形象,这些龙王一改往日威严、凶暴的强者形象,变得充满人情味和世俗气息。《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儒士形象、仕宦形象、畏道形象、妖龙形象。究其形成原因,可概括为吸收了印度佛典成分,文人的创作,民间信仰的影响及对现实不满的宣泄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立鼎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35-39,55
中国传统认为"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女性成为兴云司雨的龙神的现象并不多见。在洮岷这个汉、藏、回三族杂处的地区,由于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了藏族崇拜龙王和对女性龙王的崇拜现象,汉族在不同程度上接受藏族的女性龙王崇拜,把龙王换成汉族女性,形成了由女性龙王来主管一方的女性龙王崇拜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龙王是佛教中重要的护法神.唐宋时期敦煌十分流行龙王信仰.龙王有施雨的作用,对于处于干旱地区的敦煌来说,雨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敦煌古代艺术中有各种形象的龙王.五代至北宋初期敦煌石窟流行一种新的佛教造题材《龙王礼佛图》.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作品中,以动物为原型的文学形象频频出现,而在众多的动物形象之中,龙王的形象最为特殊。龙王形象经历了由正面形象到负面形象的嬗变过程。究其原因,则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文化心理结构的改易以及图腾崇拜的消弭有关。  相似文献   

7.
自唐伊始,民间信仰习俗中就确立了以龙王为主导的海神信仰。宋代,又出现了湄州林氏女飞天的故事,并持续受到历代统治者赐封,成为沿海民众普遍崇奉的妈祖,并取代龙王成为中国海洋信仰的主神。民俗信仰是民众生活的抽象反映,从龙王到妈祖海神信仰的变化彰显了中国海洋社会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佛教作为全新的外来宗教,传入之初受到了中土文人的热烈欢迎,对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佛教典籍中的诸多神佛形象如观音、龙王,纷纷走进诗歌、小说.他们从佛教神殿走入文学圣堂,在儒家士人的笔墨下,演绎着文化交融的曲折历史.本文试对古代小说中的龙王进行类型化分析,以期从中探讨佛教与中土文化融合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9.
古代小说中龙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从其外在彤貌特征来看主要有两类:动物相与人相。文章以古代小说为考察重点,辅以相关史料,勾述历代小说中人相龙王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0.
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明清以来张掖地方志《重刊甘镇志》、《甘州府志》、《山丹县志》、《创修民乐县志》、《东乐县志》、《创修临泽县志》、《新纂高台县志》、《新修张掖县志》的研究,探讨了张掖龙王庙的分布与数量;碑刻与龙王信仰;民间祭祀龙王活动;分析了张掖龙王信仰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认为龙王信仰中包含的生态保护思想与张掖民间关于生态保护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生态保护的优良传统,它们对于今天祁连山、黑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主要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点石斋画报》既广泛报道宣传各类遇"龙"奇闻,又描绘塑造多元的"龙"形象,不仅折射了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历史面相,反映了龙文化与晚清社会变迁的密切联系,而且深刻透视出嬗变时代下新旧思想并存、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龙是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刚毅、勇猛、权威和正统;而龙王则是在中华文明和印度佛教综合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民间信仰,它包含雨神、河神、多宝、护法神、戏谑等多种文化意蕴。二者在历史发展中存在分流与合流的现象,其文化意蕴存在差异,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  相似文献   

14.
浅析《西游记》中的龙王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游记》文本中去探寻龙王的重要作用和与其作用不相称的低下地位,以突出其形象的陪衬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点摘编     
<正>孙悟空是龙的化身李志磊撰文《孙悟空龙性浅析》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崇拜的民族,以至于中国人对龙的崇拜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其中龙被赋予了无穷的法力。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关于龙的传说比比皆是,《西游记》中亦不乏龙的身影,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西天取经故  相似文献   

16.
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吉祥美好与团结和谐的深层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世界里,一方面由于西方dragon在其世界固有的邪恶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龙的有意妖化,中国龙在西方被有意无意地误读为邪恶的怪兽。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龙的客观阐释成为中西方的共同诉求。在中西文化交流走向多元时代的今天,我们应保持自我文化独立,重构中国龙形象在西方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龙与西方的Dragon在形象、性质和作用等方面都有巨大差异。中国龙主要是正面形象,曾被奉为雷神、雨神,曾是帝王的象征。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龙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文化纽带。Dragon在西方神话中是看守财宝的怪物,凶狠、残暴、危害百姓,在《圣经》中它是与上帝作对的魔鬼,与中国的龙有本质的区别。"龙"与"Dragon"的互译最初是西方传教士所为,由于某些原因,这种误译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互译妨碍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多数学者主张将二者分别用音译形式翻译。从长远来看,音译形式将更有利于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二十八星宿中的苍龙七宿,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授时作用.尤其七宿中的心宿和角宿,先后担当了春耕开始的授时星象.在农耕社会的早期,龙星不仅指示先民播种的时间,也是四季节气变化的标识,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龙"形象的起源,苍龙七宿也因此造就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龙"文化.中国"龙"的诞生始终与中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成为儒道经典中的主角,更是历代文学作品讴歌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正>在现代中国民间,凡是过年过节,或者平时遇着喜庆大事,除了习惯放鞭炮和饮酒外,往往聚众舞狮舞龙,赛龙舟,以示庆祝。自古以来,不仅帝王自称"真龙天子",独享龙权龙威,而且广大农民建龙王庙祭拜龙王以求风调雨顺。老百姓每人都有一个生肖属像,其中一个是"龙"。而平日里百姓将望子读书成才和"有出息"说成是"望子成龙",这是由来已久的成语,妇孺皆知。这些都是"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深  相似文献   

20.
从焉耆龙王到河西龙家——龙部落迁徙考陆庆夫龙部落,俗称龙家,是晚唐归义军时期活跃在河西地区的一支部族。敦煌文书中有不少关于龙家的资料,借助这些资料及正史中有关记载,我们不难对龙家的归属及其迁徙历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一先说龙家的归属,考察一下龙部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