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马克·吐温曾说:“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赞扬”的魅力之所在。每个教师都应当学会巧妙使用赞扬学生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07,(5A):7-7
王凌老师是南京市建邺区教研室的特级教师。他在市南湖二小兼课的班上有个学生,作业总是少做或是不做,老师一问起来,她就把头一低,说:“我忘记带了。”明知道她是没做,但王凌老师不当面揭穿,而是说:“明天补交吧。”上数学课的时候,他就注意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她上课发言,这就是闪光点啊!这就要立刻表扬!”于是在课堂上,这个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得到了王凌老师的热情赞扬:“这位同学真不错,反应快,说明你很聪明!”下课时,王凌老师走到这个学生跟前,  相似文献   

3.
高趁敏 《成才之路》2009,(21):34-35
一、鼓励和欣赏是学生写作的动力 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亚说:“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作文教学同样需要老师拿起表扬的武器。中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1.对学生以表扬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课,教师就要明确告诉学生:“我喜欢你们,愿意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因为老师那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热情洋溢的鼓励,赞扬的话语在课堂上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课堂上,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称赞一句:“你说得真好!”对以往不敢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称赞一句:“你今天真棒!”对回答问题不够完整的学生鼓励一句:“只要你认真想一想,相信你能回答的更好!”对差生也要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如:我班有一男学生,自从上初中以来就与社会上的人有了来往,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无所不  相似文献   

5.
在我校六年级的一节《换把椅子坐一坐》的心理活动课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插曲: 在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来帮助解决问题”一环节中,大多数学生说得很好,突然班内的一位男孩高高举起了手说:“老师,让我来说,今天你不叫我回答的话,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新理念新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久前,我听到一个故事:有一位心理咨询师在给大学生做心理讲座时,首先在黑板上挂上一张大白纸,然后用黑笔在上面画了一个点,问大家看到什么。在座的人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心理咨询师又问:“只有一个黑点吗?”大家沉吟一会儿,又纷纷说:“还是一个黑点。”心理咨询师不无遗憾地说:“为什么看不见这样大的一张白纸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写命题作文。为克服学生对命题作文的畏惧心理,我决定从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入手。 第一周作文课,我以“说话与写话”为题,上了一堂作文启蒙课,重点向学生指出:所谓作文只不过是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没有什么神秘,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我对同学们说:“不会说话的请举手。”全班无一人举手。我接着说:“同学们都会说话,而且有的学生说得很好,很流利。老师相信同学们也会写话,有的还会写得很好,让人喜欢读,说不定将来还会成为记者或作家。”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喊起来:“老师,快出题吧,我们写。”接着我鼓励说:大家的热情值得赞扬,但要写好作文,我们得先“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相似文献   

8.
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说”的与众不同。小学生从众心理强,别人说什么,他也会跟着说什么。如,教“5”的认识时,当教师让学生举出在生活中数量是“5”的实例时。一学生说:“我有5个苹果。”又有学生接着说:“爸爸买了5个苹果。”“妈妈买了5个香蕉。”……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你低头瞧一瞧,抬头看一看。”“谁能和他们说的不一样?”学生就能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巴掌有5个手指”、“国旗上有5颗星”、“一个星期上5天的课”等等。虽然这几句话看起来变化不大,但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点点…  相似文献   

9.
李燕 《湖南教育》2011,(11):43-43
1.老师要乐于表扬。马克·吐温曾夸张地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孩子希望得到表扬、需要得到表扬。老师的认可、家长的赞扬是学生的自信的资本、前进的动力。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也说过:“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相似文献   

10.
数学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我怕老师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讲错了难为情,同学看不起自己。”这是学生对数学存在畏惧心理的表现。于是这部分学生遇到提问时一定说“不会”.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心理随之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家之言     
创造需要宽松的氛围 某小学三年级上“蚯蚓课”。老师拿一盒活蚯蚓分发给学生,蚯蚓到处乱爬,于是学生满教室抓蚯蚓,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蚯蚓并组织讨论。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 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 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 老师说:“你观察的很细致。”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 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2.
关亚娟 《青海教育》2010,(12):48-48
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只有当它们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可见赏识学生,让他们的心灵扬起风帆有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3.
郑树军 《天津教育》2014,(11):45-46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心理,惧怕作文。教师一说“写作文”,他们就长吁短叹。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情不自禁地说:“唉,怎么又写作文呀!”学生带着这样的心理,能写出优秀作文来吗?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采取如下措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我听了一所重点中学高一年级的心理辅导课,老师让学生描述自己上了高中以后的心情。有位同学说:“我在初中的时候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到这所学校后,别的同学比我的成绩好,感到有压力。”另一位同学说:“我在初中的时候是少先队大队长,但现在连小组长都不是,心里有失落感。”这个现象说明这些孩子心理上都有一些问题,需要调节。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课就是为了调节学生心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常玉琴 《宁夏教育》2010,(10):62-62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说实话,以前我从没觉得这句话有多好,因为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已把我渐渐磨成了严师,在学生面前我总是一副严肃庄重的样子,尤其是从不轻易表扬赞美学生,而在一节课上,实习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却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些久经“教场”的老师们是多么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赞扬啊!  相似文献   

16.
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每天最喜欢和我说的话题就是:今天上某某课,老师喊我回答了几次问题。对于女儿的描述,我并没有太多的留意。前不久,带学生在一所中学实习,一天的课间休息,一个学生走到我的一个实习生面前,附在她耳边说:“老师,下一节课是您上,您一定要记住喊我回答问题!”无意间听到的这句话令我感触颇深:期待自己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许是许多学生的普遍心理,尽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但忽视不得。  相似文献   

17.
谦虚在中国被称为传统美德,但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当美国人赞扬你道:“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你可能会说:“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好).”但是,美国人却并不会把你这种表示看作是自谦,相反,有些美国人会为他们的结论遭到了否定而感到尴尬;还有些美国人则会以为这种自我否定是为了引出更多赞扬的一种策略。实际上,美国人的这种赞扬不过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你不如愉快地接受,说一声:“Thank you!” 当英、美国家的人对你表达感谢时,你最好不要说:“It's my duty (This is what I should do).”因为这句话的引申意为:“职责要求我这么干。我自己可不一定乐意。”这会让他们感到很失望。为了表示主观上你乐意帮忙,应该说:“It's my pleasure.”或“My pleasure.”  相似文献   

18.
戴尔&;#183;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渴望被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赞扬、关注、欣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我国清代教育家颜元也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妙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赏识孩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流中常会有交际的一方或双方错认了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而产生了文化信息的误解。这里我要比较中西方恭维语及应答的差异。中国文化一向以谦虚为美德,所以一个人得到赞扬时常说:“不,不,我还差得很远”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而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总是把别人的赞扬视为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以“ 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your encouragement”作为答谢语。因此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说“我还有许多缺点,做得还不够,希望多多帮助”时常感到中国人虚伪和自卑,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时常常感到英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