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再谈普通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普通逻辑中,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不同于选言判断的个别联结词。选言判断的个别联结词所表达的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是不确定的;而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所表达的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是确定的。因此,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与选言判断的个别联结词是不容混淆的  相似文献   

2.
《普通逻辑》(修订本)是由国家教委组织北京师大等11所高等院校的同志集体编写,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学教材。这部教材努力贯彻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把传统逻辑同现代逻辑的知识联系起来,无论在体系还是内容上都比原版本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精益求精的要求来看,也还存在着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现提出来与编者商榷。一、关于选言判断的定义问题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是相应相称的。违反了这条规则就出现“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普通逻辑》修订本第9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版,以下简称《修订本》)。但《修订本》给选言判断下的定义却违反了这条规则。选言判断包括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两种,前者断定选言肢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后者断定选言肢中只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该是新教材编者说话的时候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一新教材增加了“简易逻辑”内容,教材从不等式 x~2-x-6>0的解集是{x|x<-2或 x>3}引入了“或”,并规定:“或”、“且”、“非”这些词叫逻辑联结词.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本意是让学生自觉地使用逻辑规则,避免逻辑错误,提高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从教学实践以及2002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第1~2期上《关于命题的困惑》一文刊登以来的其他杂志上的文章和一些教学辅助书上看,由于是新增内容,常犯一些典型错误,尤其对“或”的理解,出现的不仅仅是似是而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以下称新教材)的第一章介绍了简易逻辑知识,在逻辑联结词一节介绍了“或”、“且”、“非”三个基本逻辑联结词及相关的“P或Q”、“P且Q”,“非P”形式复合  相似文献   

5.
如何判定自然语言中的选言判断选言肢间相容与否,是逻辑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文章认为,自然语言中的选言判断的联结词是语用性质的,通过语境还原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其语义,从而有助于我们对选言肢间是否相容作出适当判定.  相似文献   

6.
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上)25-26页指出:不含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相似文献   

7.
选言判断和选言推理是两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其中有不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应该用联结词来区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若干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的复合判断.选言判断由选言肢和联结词两部分构成.选言判断根据肢判断间的关系可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相容选言判断的肢判断可以并存;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肢判断是互相排斥不能并存的.  相似文献   

8.
在目前国内通用的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教科书中,“並非(要么P,要么q)”这一负不相容选言判断的等值判断是“(P並且q)或者(P并且q)”。用符号表示即为:而负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並非(当,且仅当P,才q)”的等值判断则是“(P並且q)或者(P並且q”。用符号表示即为: 根据不相容选言判断(本文只讨论两个选言肢的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特性,当只有  相似文献   

9.
“逻辑联结词”是高一数学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个内容 ,共计 2课时 .由于是新增加内容 ,课时又比较少 ,所以初次使用新教材进行学习的人中对逻辑联结词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甚至一些教辅用书也不例外 .本文就是自己经过对逻辑联结词二轮的教学实践 ,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反思而得出的思考 ,供初学者参考 ,不当之处 ,请大家指正 .1 对“逻辑联结词”的初步认识教学参考书的第 8页很明确提出“逻辑联结词”的教学要求 :( 1)了解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 .它的含义是 ;给一个含有“或”、“且”、“…  相似文献   

10.
众多的逻辑教科书在给选言判断下定义时讲:“包含相容的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就是相容的选言判断:”“包含不相容的选言支的选言判断,就是不相容的选言判断。”至于什么是相容的选言支,什么又是不相容的选言支,金岳霖同志主编的《形式逻辑》是这样解释的:“各个选言支所表示的事物情况,可以有两个甚至全部都同时存在。这样的选言支  相似文献   

11.
一、命题(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2)逻辑联结词:“或“、“且“、“非“这些词叫逻辑连结词。“或“:两个简单命题至少有一个成立。“或“作为逻辑联结词与日常生活中的“或“相近,但略有区别,在生活语言中,许多场合用  相似文献   

12.
《普通逻辑》是由教育部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院校的同志集体编写,供高等学校文科使用的逻辑教材。教材在选言判断一节中论述关于“选言肢是否穷尽的问题”时这样写道:“一个选言判断,只有选言肢穷尽,它才可能是真的,但是,一个真的选言判断,其选言肢不一定是穷尽的。因为只要一个选言判断满足了‘至少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这个条件,它就可以是真的。例如: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章教学问答(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 .怎样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意义 ?答 :“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 ,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不可兼有” ,即“a或b”是指a ,b中的某一个 ,但不是两者 .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 .例如“你去或我去” ,人们在理解上不会认为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另一是“可兼有” ,即“a或b”是指a ,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 .例如“x∈A或x∈B” ,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但”在这里实际上等价于另一逻辑联结词“且”) ,x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 ,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B) .又如在“p真或q真”中 ,可能只有 p…  相似文献   

14.
按照课本的说法,“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由于以上说法过于简略,多数学生理解不到位,普遍认为: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只要看这个命题中是否含有字眼“或”、“且”、“非”,有就是复合题题。  相似文献   

15.
1.考点分布:本章包括“集合”与“简易逻辑”两部分,“集合”包括集合、子集、全集、补集、交集、并集,重点是集合的交、并、补运算;“简易逻辑”包括命题、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四种命题、充要条件,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 ,在有关简易逻辑教学的讨论中屡见文章举例说明 :有些命题尽管含有联结词却仍然是简单命题 .这些文章的论点也并非完全一致 ,有的声言其所谓“联结词”是指普通联结词 ,不是指逻辑联结词 ,因此所举各例与新教材中的定义“不合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称为简单命题”并无抵触 :有的则确认其所谓“联结词”就是逻辑联结词 ,直言上述定义“不妥” .以下将两种论点分别称为“普通联词说”与“逻辑联词说”并试陈拙见请指正 .普通联词说的核心思想是 :自然语言中的“非”、“且”、“或”等语词 ① 并不一定要理解作逻辑联结词 ,因而也就不必须…  相似文献   

17.
“兼而有之”的语义是“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这个语词在目前出版的许多逻辑著作里,在表达选言判断的语句中都有出现,但对它的逻辑意义,各书间的用法很不一致。这种状况不利于逻辑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因此,很有必要给予讨论,以便得到讲法上的统一。本文就此想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就教于逻辑学界的诸同仁。对表达选言判断的语句中的“兼而有之”的逻辑意义,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用法;第一,把“兼而有之”作为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肢。如有一书在讲到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问题时,对一实例有这样一段分析:小李学习成绩好。究其主观原因,不外乎要么课上专心听讲,要么课外认真自习。  相似文献   

18.
真值语义将逻辑联结词都解释为真值联结词,是一种简明的外延形式语义.真值语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逻辑联结词→、(一)的真值解释,与对应的日常联结词“如果,那么”和“当且仅当”产生了距离.直观推理语义关注逻辑联结词→、(一)的推理涵义,借助日常语言来阐释逻辑表达式的具体内容,重视表达式的内涵.使用直观推理语义,检验逻辑表达式的直观有效性,有助于实现逻辑学家的目标和理想:有效的推理形式应普遍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日常推理.  相似文献   

19.
逻辑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联结词的关系,是学习、研究传统逻辑不能不搞清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大家都承认,在传统逻辑中,逻辑联结词必须通过自然语言联结词来表达。但是,自然语言联结词和逻辑联结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以及自然语言联结词又如何去表达逻辑联结词等,并不是所有人都已经搞清楚了的问题。目前的大多数传统逻辑著作都没有专门讨论逻辑联结词的特殊性质,更没有很好讨论逻辑联结词和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有的人在论述到自然语言中的具体命题时,就常常容易混淆两种联结词的性质,或者用今天逻辑联结词的含义去限定自然语言联结词的词义,否认自然语言联结词在日常语言特别在古代语言中客观存在的多义性和使用习惯上的不严格性;或者把自然语言联结词等同为逻辑联结词,否定逻辑联结词的单义性、确定性和严格性。本文想以“非”和“或”两个联结词为例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证了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的划分标准以及“兼而有之”型选言判断应归类于相容选言判断,指明了坚持“兼而有之”型选言判断属于不相容选言判断的人们犯了“混浠概念”的逻辑错误,即将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选言肢不相容混同于选言判断所断定的几种可能情况不相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