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究竟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即指导学生学习,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以“学”法定“教”法,在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学,如何逐步学会学习,才是教学的根本。对此,我想以《一个人的遭遇》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提到作文,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也觉得害怕。教师不知道怎样来教,学生不知道如何下笔,作文的教与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块瑕疵,难以美化、修补。甚至有些语文教师草率地认为写作根本不需要教,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教了也没有多大的进步空间,所以将作文课单调地上成了学生的写作课,也有不少的学生认为只要上课听一下教师的写作要求就可以了,下课后根本不需要去学习写作,所以将写作当成了纯粹的凑字活动。这两种态度都是相当危险的,严重地阻碍了作文教学的发展。其实作文教学并不一定在课内,课外也有许多弥补写作的方法,而且要比课堂有趣得多。本文从阅读名著,积累词汇;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向往荣誉,挑战竞赛;勤写日记,互批互改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教是为了不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持久发挥,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因此,教师“授之以渔”,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相似文献   

4.
俞如东 《考试周刊》2009,(37):194-195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怎么教自己就怎么记,根本不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对学习总是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禁锢,他们习惯于回答“是什么”,而不善于问“为什么”.在问题面前更不会主动去说“如果……那么……”。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学生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 ,积累和丰富知识以适应社会、走向社会的过程中 ,从正面看教师作用极大 ,教师知识面的宽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以及水平的高低 ,是教学成败的根本。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其中处于非作用的从属地位。所谓非作用的从属地位是指 :一方面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历来把教和授放在首位 ,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反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只是教师的任务 ,根本不去想也想不到自己对教师的影响 ,处于被动局面。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 ,教师的教学应该有一个大的提高 ,飞跃性前进 ,以适应国家建设发展。为此 ,我认为学生要…  相似文献   

6.
张朝昌 《云南教育》2005,(29):14-15
目前不少语文教师过于担心学生的自鉴能力不足,认为:要是自己不去枝枝权权地讲解清楚,学生便不能明晓。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教语文,其目的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学。这就是说,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宗旨是要为学生服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不会的不教、会的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三个角度进行教学研究,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动技术为主线,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练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教学与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由教师提问题学生去解答,关键在于能否引发学生的思维链。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指出的,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如何引发学生的思维链?关键在于用多种形式有系统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富有逻辑性的问题。对此,我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是老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长期以来,英语学习的后果是:英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们被动学习、没有英语学习兴趣、不会自主学习。教师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无需思考什么,也不用去思考什么,最后懒得去思考。  相似文献   

10.
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使学生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布置的预学作业,有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认为老师反正要讲,做不做没关系;还有的学生只是应付差事,把例题做一遍,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根本不去思考。这样的预学效果是很差的,教  相似文献   

11.
《新作文》2007,(11)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统一的,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2.
有句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并不是字面上教师不教知识的意思.而是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要达到这样的教育境界.就要靠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了.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掌握通向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说.学会学习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一、组织学生自学,不是放任学生自己去学,而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绝不是教师不教,放任学生自己去学。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又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要组织好自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在熟悉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精心制订好每一次课的教学方案;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自主精神;必须时时注意调整教的方法、导的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的方法;必须加强辅导,特别是加强课外的辅导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重视的是对教法的探讨,考虑的是教师教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本应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的事变成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单调地教。老师想尽各种办法设计课堂教学,而学生只是麻木地被动地听着,偶尔在教师的催问下学生齐声喊出“是”或“不是”,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及能力的培养。这种全由教师主宰而无视学生表现的课堂,是不可能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的。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因教而学”转变成“为学设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及行为…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在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会学和学不会的问题,总会出现一些滞后生,英语成绩总上不去,而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智力上的差异,却有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因此,如何在英语教育中融合学生和教师的目的、方法、情感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6.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许保枝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吕叔湘同志也有同样的论述: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宝贵...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提倡的是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说到底,它的根本性质仍然属于“学习”范畴,仍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但当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开展和理论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群体——教师,忽视了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探索研究性学习。教师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缺少教师的主体活动,也就无所谓教育实践了。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如何去真正领会学习内容。所谓教学指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过程,通俗一点说就是教会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而自学的过程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充分利  相似文献   

19.
伍莉芬 《小学语文》2011,(10):40-40
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是“学跟着教走”。备课,主要是“备教材”;设计教案,主要考虑如何“教”;教学过程中,则一味地“走教案”。这样的语文课堂往往出现如下局面:学生已知、已会的或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仍不厌其烦地教;学生应知、应会的或教师不教学生学不会的,教师忽略不教;还有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辛苦,学生还是学不会的,教师也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教。一个个宝贵的40分钟,就在学生的厌烦、畏难和失望的情绪中悄然流逝。  相似文献   

20.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一项根本制度,它的建立使学生具备了表达教学意愿的一种路径,这样更加有利于高校建立和建设服务学生的办学宗旨。本研究以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010级、2011级两个年级共138名学生为对象,分析了心理干预对学生评教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经心理干预后,同一课程由不同教师授课学生评教有影响,差异显著(P<0.05);同一教师担任不同课程所得评教结果亦有影响;对不同课程教师评教的分数大多上升,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得出心理干预会影响到我们的高校学生评教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