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一晨 《新闻传播》2010,(1):134-134
博客的英文名词是"Blog或Weblog",该词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市场术语》对博客的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从最初的"德拉吉报道"揭露克林顿绯闻,到中国博客元年的木子美事件,  相似文献   

2.
李慧 《新闻窗》2011,(3):68-68
网络的迅速发展,给博客提供了新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参与性、互动性,使得博客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场所。博客的存在最终是达到一种思想和信息的共享。博客以传播主体为界点可以分为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近年来,草根博客的"狂热",是否就意味着名人博客的"淡化"?事实上从网络博客发展的表象来看,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在博客领域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等众多锐词的大量出现,锐词成为网络新流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与热议。而最近互动百科有搬出"网络十大网络锐词榜",更使网络锐词有了一层官方的肯定色彩。本文将从网络锐词的特征、形成原因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力求对网络锐词的流行现象作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李志春 《新闻传播》2010,(7):125-125
从2002年“博客新闻”一词被正式提出至今,博客新闻发.展之迅速、形态之各异、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超乎想象。现在博客新闻虽然不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但它仍是研究网络现象、网络产物一个典型的代表,值得业界有关人士深切关注并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都成 《新闻世界》2012,(3):70-71
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网络热词的高频率传播,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也引出了一种以网络热词为传播内容的全新载体,即"词媒体"。网络造词的语言特性使"词媒体"有其相应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领域,本文试从网络传播的视角,结合语域的相关概念,分析"词媒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传播方式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飞鲸 《东南传播》2010,(9):107-108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语言成为一大语言现象。每年都会产生一批网络流行词、流行语。考察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的叠音词,比如"范跑跑、躲猫猫、楼脆脆"。本文试以这三个词为例,从语音、语义、语用角度分析叠音词成为网络流行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共链分析是网络计量学中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但其容易受到网络搜索引擎的限制。之前有研究表明,网络博客关键词分析在多个行业领域中可以有效替代共链分析。基于此,继续探索网络博客共词法与专利计量学中申请人合作分析、共引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通过Derwent专利数据库检索燃料电池技术的专利文献,从中分别选择专利数量和引证数量最多的30家公司,分别构建专利申请人合作矩阵和共引矩阵,并以这些公司名为关键词,在Google博客中两两检索,构建相对应的网络共词矩阵。对两组矩阵数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发现不同技术领域的公司所产生的集群分布有着相似性。最后,总结网络博客共词方法相对于专利计量学合作和共引分析方法中的一些特点,认为该方法也可作为专利计量学研究中不同技术领域公司聚类的替代方法,在实际行业分析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孙超 《新闻世界》2011,(7):123-124
"雷词制造"、"人肉搜索"和"无聊聚集"三种网络集群行为都是网络互动的产物,三者紧密联系亦有所区别。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沉默的螺旋"理论着重讨论"雷词制造"网络集群行为的概念、成因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坛、博客、微博……当互联网以锐不可挡之势向历来处于信息不平等一方的国民袭来时,海量的信息令国人目不暇接。到目前为止,中国网民人数已达5亿多,手机网络用户也已突破4亿,而微博注册帐号还在迅速攀升,一个"人人即记者"的时代已经来临。"网络围观"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已不容忽视,它还原了一个个既复杂多变又渐渐清晰的时代,也引导出了我国媒体逐渐开放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徐文婷 《新闻世界》2011,(5):242-243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中论坛、博客、个人空间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以网络中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为例,结合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来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中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论博客的网络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耀龙 《新闻知识》2006,(10):70-72
近年来,在博客的快速增长改变网络生态的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对于博客的称呼乃至博客网络存在状态等一些基本的问题还缺少系统性的研究,而这些研究将成为博客现象深入研究的基础。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博客,目前还没有一种严格的学术角度的定义,大多是对于博客这种事物的一种描述。基本上将博客看作是一种技术层面的网络存在物,有的认为是网站、网页;有的看作是一种新兴的媒体;有的看作是一种个人日记;有的看作是一种网络出版方式。在使用博客的文章中和现实的称呼中,国内对于博客到底是指一类人、一种网络行为还是网…  相似文献   

13.
王静  边文婧 《兰台世界》2013,(17):19-20
本文在剖析网络博客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网络博客在档案领域中的发展现状、网络博客推动档案研究和发展的作用,提出了部分博客已经具有了档案价值,具有了被保存的必要性这一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维客:共筑E时代的“万里长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客”,一个比博客更加时髦、新锐的词,刚刚开始在网络上崭露头角便备受关注。本文将对这门新兴的网络技术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并从它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来看维客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潜在的力量、遇到的障碍以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正式提出中文“博客”一词,此后,博客真正为广大中国网民熟知。在近几年内有巨大的发展。2005年被称为“博客元年”,2006和2007年被称为“博客井喷年”,它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全自由的网上言论空间。博客可是说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网络博客的构成集中体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六度分隔"使网络博客形成了关于某个主题或学科的"研究圈子"的博客群,这个博客群为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提供了最新和最丰富的参考源,也为图书馆用户提供了最及时有效的"专家咨询"。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奶粉门"事件入手,以新浪网、人民网、天涯论坛、网易博客四大网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道数量、信息侧重等特点的分析来探讨我国网络监督的特点与不足。本文认为,政府应不断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而网民则需不断加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才能使网络监督这把"双刃剑"用到好处,用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环境中的广告舆论生成与网络口碑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揭示广告舆论对新的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引领,通过博客、虚拟社区、播客构成的网络口碑"三驾马车"表现形态的展现以及科学的管理平台和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建设,彰显广告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广告功能的重新解读和对广告传播目标效果量化管理上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和个人传播手段的日益便捷化,博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一些官员纷纷开起博客,以博客文章表达尊重网络民意,架起与网民沟通的桥梁。本文对"官员博客"的产生动因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新媒体生态下,官博应少些"官气"与"应景";完善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模式;政府官员可设立私人博客和政府博客群;官博内容多些"亲和"与"常态"。将"官员博客"打造成常态化表达意见的平台,促进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博客时代谁做主——浅析博客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华 《记者摇篮》2006,(10):37-38
2003年6月19日,木子美的个人性爱日记《遗情书》通过“博客中国”网站广泛流传后,成为全国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木子美性爱日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源的现状,让人们获得了在传统媒体无论如何都得不到的信息,不仅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而且人们开始对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理论提出质疑。本文将从博客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时代博客传播如何进行把关。博客传播中仍然有“把关人”的存在,只不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传播的特征而存在“把关人”弱化和缺失的现象。一、博客,一种新锐的传播力量(1)什么是博客?“博客”一词源自英文Blo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