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审查指南的规定,当审查员在实质审查过程中遇到权利要求中使用"约"、"接近"、"等"、"或类似物"等类似的含义模糊用语时,一般情况下应使用实施细则第20条第1款提出反对。但在实际审查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在什么情况下允许使用这类用语,在什么情况下又不允许使用呢?笔者认为,需要结合案例并参考各国的相关规定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找到更为灵活客观的判断标准来规范审查员的操作。  相似文献   

2.
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3.2.2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权利要求中不得使用"约"、"接近"、"等"、"或类似物"等类似的用语,因为这类用语通常会使权利要求的范围不清楚.当权利要求中出现了这类用语时,审查员应当针对具体情况判断使用该用语是否会导致权利要求不清楚,如果不会,则允许.实践中,类似用语还包括"基本上"、"大致"、"近似"、"左右"等.  相似文献   

3.
《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322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权利要求中不得使用“约”、“接近”、“等”、“或类似物”等类似的用语,因为这类用语通常会使权利要求的范围不清楚。当权利要求中出现了这类用语时,审查员应当针对具体情况判断使用该用语是否会导致权利要求不清楚,如果不会,则允许。实践中,类似的用语还包括“基本上”、“大致’、“近似”、“左右”等。  相似文献   

4.
审查员在初入部门培训阶段,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对工作职责领会不深、技术启示的判断存在困难、在多篇现有技术中难以合理筛选、发出的审查通知书存在撰写缺陷等,本文通过对一实际案例的具体审查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审查员对遇到上述问题的一些体会,供审查员同事参考。  相似文献   

5.
申请人对申请文件的修改应当符合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对于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技术方案的修改是否符合上述原则,审查标准比较明确。然而,对于说明书附图的修改如何判断,审查员仍存在困惑和分歧。审查指南中并未提供允许的修改示例,而审查实践中缺少对此类情形的指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针对实用新型审查过程中申请人常见修改方式的审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由牙膏中添加处方药氨甲环酸事件,结合专利法和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以及复审案例进行探讨,对于专利审查过程中是否可以使用专利法第五条的妨害公共利益进行审查,给出了一些分析和建议供审查员和申请人参考。最后,结合欧美功效牙膏管理模式,对我国功效牙膏审查标准和市场监管的结合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现行专利审查实践拓宽思路,为功效牙膏的生存研发提供出路。  相似文献   

7.
在审查实践中,审查员常常遇到申请文件的修改问题,由于各人对《审查指南》中有关修改超范围的审查基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对于同样的问题往往给出不同的结论。对于基于附图的修改是否超范围,审查员更是经常感到困惑,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8.
引言 我国专利实践中近来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是有关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该问题起因於专利局审查员在审查申请人对权利要求的修改时对於《专利法》第33条规定的严格执行。这种争议不仅存在於申请人、代理人与审查员之间,也常出现在不同的审查部门、审查员之间,以及不同的法院、法官之间。严格执行该条款常被诟病为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影响对发明创造印保护。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低质量的授权专利出发,查找其出现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审查方案。该审查方案的核心是:在审查员已经给出对比文件的情况下,申请人应当能够重新认定自己的发明构思,即明确与对比文件的实质性区别在哪里,解决了什么新的技术问题。如不能明确,则申请人不应当要求审查员承担相应的举证义务。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章“关于国际申请的特别规定”中对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时限、程序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规定。对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PCT申请的审查,与对直接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专利申请的实体审查是一致的,即审查员对于实体内容的把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曾永珠 《世界发明》1998,(6):32-32,31
发明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以后,专利局审查员在实质审查过程中,首先要对与专利申请案有关的现有技术进行一定范围的检索。在检索的基础上,审查员将会向专和申请人发出实质审查意见通知书,在实质审查意见最知书中,审查员结合已经检索到的与发明相关的现有技术,对该申请能否获得专利权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审查员的驳回决定要做到有理有据,如何在正确时机进行驳回,兼顾公平与效率,这是摆在审查员面前的难题。为实现合理驳回,就必须至少满足审查程序中的请求原则,同时兼顾程序节约原则。但是由于对请求原则理解的偏差,导致审查员把握的尺度不一。本文结合审查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浅析了驳回中充分听证情况下把握驳回时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以"三性评判"为主线的全面审查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于这几年入局系统的新审查员来说,在对案件进行实质审查时,一般会着重审查案件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尤其以创造性的审查为主.在这种审查理念的影响下,审查员能够对创造性的高度有更好的把握,有利于标准执行一致,对我国知识产权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日常工作时,审查员下发的审查意见通知书中,不符合上述法条的审查意见通知书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专利代理人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由于用词不当造成保护范围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正创造性审查一直是专利实质审查中的重点和难点。审查员对于创造性的判断,一般都是采用《审查指南》中所介绍的"三步法",而在实际评判过程中,即使基于同样的证据,不同审查员的审查结论有时也会有所不同,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事实认定的差异,突出表现为对本申请或对比文件公开内容的事实认定差异;对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事实认定差异;以及对公知常识、是否具有"技术启示"判断的事实认定差异。由此可见,事实认定几乎贯穿了"三步法"评判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近来的代理实务中,遇到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申请人是某美国公司,其主张利用美国的在先的"实用专利"(utility patent)申请作为中国外观设计优先权的基础。在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发现作为优先权基础的美国申请的类别是"实用专利",据此认为,在先申请与在后的申请并非同一主题,故发出"视为未要求外国优先权通知书"。  相似文献   

17.
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基于确定的技术问题判断发明是否显而易见,对于创造性结论的判断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际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往往难以根据某些区别特征给出准确的"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结合两个实际案例,从单个区别和多个区别两种情况入手,分析探讨了在说明书未明确记载区别特征的技术效果时,如何正确确定"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旨在为在审查过程中遇到确定"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难点提供有效途径,保证创造性的评价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8.
审查员和申请人在公知常识的举证材料上存在一些困惑。本文参考了欧洲、美国、日本关于公知常识的规定,归纳了通信领域中公开技术信息的典型载体,总结了我国部分审查员和申请人关于公知常识举证的探索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通信领域中公知常识的举证材料和审查指南中关于公知常识的规定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实用新型专利审查工作,存在着从申请人的角度出发法条裁判标准不统一、审查员心证自由度较大、审查思路难以追溯还原、审查质量控制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审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来源、表现进行分析,找到实用新型专利实质性法条的审查过程为突破口,以规范审查意见和审查思路为作为研究的核心目标,从设计模型化手段建立"事实模型""法律...  相似文献   

20.
在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初步审查阶段,允许申请人按照《专利合作条约》和我国专利法的规定提交修改文件,并将该修改文件作为审查基础。而申请文件提交的时机、国际局公布文件时间的延迟等特殊情况,会影响申请人提交的修改文件能否作为审查基础。本文通过具体审查实践,对特殊情况下按照《专利合作条约》第19条、第28条或第41条和第34条修改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对申请人提交修改文件的时机及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