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顾茅庐”去请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究其刘备不辞劳苦“三顾茅庐”之原因,学术界一直普遍认为是刘备慕名而往。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诸葛亮的才能固然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而更主要的使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则是徙居荆州十余年的诸葛亮,靠着原来的家族关系和自己杰出的交际才能,已经成为荆州地主集团中的重要人物。而客据荆州的刘备要想立足荆州并有所发展,就  相似文献   

2.
张春燕 《快乐阅读》2013,(10):107-107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次,某师在《三顾茅庐》的导入中为了让学生对刘备三顾茅庐产生兴趣(据说刘备比诸葛亮大六岁),遂设问:“猜猜当时的诸葛亮多大年  相似文献   

4.
(配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课文《三顾茅庐》,改编自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课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体现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以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文中略写刘备的前两次拜访以及诸葛亮出山后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荆州和益州,在汉末三国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有着立国之基的特殊意义;而孙吴集团也想全据长江,保境安民;曹操想统一南方,也必须占领这两个军事要地。围绕荆益的争夺,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薛国中先生认为对于刘备集团而言"重益轻荆"是错误的,应当把荆州作为根本;失荆州应该问责诸葛亮。笔者则以为对于刘备集团而言荆州、益州是鸟之双翼,荆州之失应由关羽负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29日第3版转载了《三湘都市报》的一篇报道,说“我国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考证指出:刘备并未‘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最早出自诸葛亮的《前出师表》,此外,陈寿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也作了类似的记载。与此相反,三国时魏国史学家鱼豢所撰的《魏略》,还有另一史书《九州春秋》,却都记载是诸葛亮先去见刘备,他见机行事,用激将法去刺激刘备,争得刘备另眼相看。“史式教授认为,诸葛亮在庐之中’有他的苦衷,刘备嘴上说‘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而实际上,刘备对他并没有言听计从。诸葛亮在向扶不…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1.
罗贯中有很强的政治抱负,又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他的思想倾向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对政局动乱的失望、对民生痛苦的同情、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他的正统思想。他还在诸葛亮、刘备、关羽等人物身上展示了古代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自己的爱憎情怀。这些倾向是作者有意或无意透露在字里行间的。  相似文献   

12.
柳永和朱熹是两种截然不同旅游思想的代表。柳永作为一个不受封建礼法所羁的北漂族,科场失意,寄情于城市人情风物,游仕于大江南北,追逐世俗的游乐,寻找人性的本真,形成了自然无羁的逸游思想。而朱熹在旅游中执著于山水之乐,认为旅游不只是精神港湾,更是修身之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悟真道于山水,于悠游中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成就了理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缅怀先主知遇之恩和决心兴汉讨贼的虔诚心态,透辟地论析了三国鼎立的时局,提出了出师伐魏的种种理由,阐明了内心深处对后主不善治国的忧虑,陈述了多年来为复兴汉室辅佐二主所付出的艰辛,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毅精神和耿耿忠心。  相似文献   

14.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项目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并调查了国内外院校的发展情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进行设计、修改,建立了实践型的计算机实验内容。通过实验改革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培养大学生的计算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三国志》中有关刘备军事集团平定益州的记载很少,也有很多问题与《华阳国志》等其它历史文献有不同的记载。究竟谁是谁非,只有通过考证。例如:刘备入蜀将率士卒是多少、诸葛亮等人入蜀的时间、巴郡太守是谁、诸葛亮等人的行军路线、有关“南中”的平定等问题。现在来研究这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6.
曹操、孙权、刘备分别占领中原、吴地、蜀地、形成三国立局面,其中蜀汉政权立国 四十三年,是三国中立国时间最短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刘备为首的外来地主势力没有重视增益益州土人士,人才没有本土化,以致后期人才缺乏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刘锡鸿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文化上固守程朱理学和“夷夏之防”,在政治上固守“为政以德”和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固守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受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刘锡鸿和倭仁、李鸿藻等晚清守旧派守旧的共性原因;个人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所受教育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刘锡鸿成为典型守旧派的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的“骚体文”因其文体的特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宋代受到一致好评。北宋时期的晁补之第一次大量地评点柳宗元“骚体文”,初步确立了柳宗元在“骚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南宋的朱熹在晁补之的基础上编订《楚辞后语》确定了柳宗元在“骚体文”创作上的经典地位。刘克庄对柳宗元“骚体文”艺术的高度认同,标志着柳宗元“骚体文”在南宋接受过程的趋于完成。柳宗元“骚体文”在宋代的接受与宋代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息息相关,其中透射出宋人“古中求变”的决心与勇气。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塑造了刘备善“哭”的性格特点。对于他“哭”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他的哭,为立业,为求才,为兄弟,为求生。从个人生活到政治主张,再到用人治国,一应俱全。所以对刘备“哭”的研究与剖析是理解和把握刘备形象所不应忽视的一点。  相似文献   

20.
高校实验安全教育是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将实验安全教育开展好,并让学生学有所获,是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这里针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安全教育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举措,希望将安全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从安全意识﹑实验习惯﹑安全操作等几个方面,增强自身的实验安全能力,从源头管控危险实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