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瓦尔登湖》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哲理的灵光。本文着重以法国现代现象学家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为出发点分析探讨了本书以知觉为基础和导向的文学特色,并阐释了它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梅洛-庞蒂的知觉概念有其独特的内涵,他把艺术--尤其是塞尚的绘画艺术,作为他的知觉现象学的绝佳例证.我们认为塞尚的绘画与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塞尚的绘画理念与梅洛-庞蒂所要探究的知觉世界不谋而合;第二,塞尚的绘画技法佐证了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理论的阐述,概括出其哲学理论:身体通过感觉 的综合活动来理解世界并以意义来表达世界;人的大部分活动是前反思的,其美学观点集中 于“美是由最小的知觉所阐发的体现行为”。其哲学的核心命题就是具象的首要性,同时, 文章还指出梅洛庞蒂理论的缺陷。本文是《批判美学与后现代主义》中的一章。  相似文献   

4.
从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到胡塞尔,从非现象学到现象学,哲学所描述的有思维能力的主体一直对幻觉怀有莫名的敌意,比如经常把幻觉归为错误的认识或带有欺骗性质的和不正常的感觉与知觉,直到梅洛-庞蒂通过对幻觉的实存分析部分地瓦解了这一敌意,并给予我们一种对幻觉的知觉阐释。概言之,在理性主体遭遇到理性的悖论时,现象学所描述的意识主体和知觉主体也从两个方向遭遇到它们共同的悖论,即幻觉的存在。最终,它们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一种"存在的幻象学",它试图在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之上把知觉阐释活动所依循的最基本原则,即"幻觉是首要的",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为探讨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文章以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杜夫海纳为主要对象,围绕生活世界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以及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本文还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理论参照系对这种理论作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邱国红 《海外英语》2011,(13):255-256
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促进了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美学的产生,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尧斯的接受美学和文学解释学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也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此外对主体间性、文本间性理论的形成,也具有潜在的启发作用;另一方面,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催生了心理小说和意识流技法的形成。总之,其思想理论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审美知觉及美学与现象学三个方面评介了杜夫海纳的思想。他认为审美对象不仅有感性的外观,也有内在的结构,既有创造者的主观性,也有欣赏者的主观性,从而体现了自在与自为的真正结合。他认为“审美知觉的最高峰是揭示作品表现性的那种情感”。他对审美的不同层次、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区别、审美对象完成的条件等问题都有所贡献。他认为审美经验处在人类经验的根源的位置上,处在人类与万物相混杂中体验自身与世界的亲密关系的关键点上,由此,通过审美经验的研究,便能实现现象学为哲学所规定的任务,美学的发展也就走向了现象学哲学。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在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现象学的基本立场所决定,他的美学体系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知觉理论是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理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知觉包含呈现、再现和想象、思考三个阶段,它们是和审美对象的感性、再现对象和表现的世界相吻合。审美对象的显现首先是呈现于欣赏者的肉体,而想象则使审美对象的再现对象呈现出来,审美知觉中的思考是“依附性思考”,也是一种情感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裴云 《华章》2011,(16)
本文从分析胡塞尔哲学与杜夫海纳美学入手,探讨胡塞尔哲学对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影响,由此指出杜夫海纳美学方法论的现象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的哲学美学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文章对其思想的历史境遇和发展、分期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梅氏思想在历史上被冷落是由历史和个人性格等原因所致;而当下被看重,则证明了其思想对现象学、现代哲学美学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梅洛-庞蒂展开其知觉现象学体系的整个过程就是论证知觉首要地位的过程。然而,考察世界如何将自己呈现给知觉始终受到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的阻碍。因此.论证知觉何以具有首要地位就意味着必须首先批判经验主义和理智主义,并在批判中发现和重返被它们遮蔽和扭曲,但又是它们不可缺少的前提的知觉。  相似文献   

12.
尽管《塞尚的疑惑》不是一篇典型的、技巧层面的画论,但梅洛—庞蒂对颜色的论述随处可见。通观全篇,“颜色”一词出现了30次之多。这里的颜色理论不是讨论着色技巧,而是物体在我们的原初经验中的含混却真实的存在。颜色问题涉及到前期梅洛-庞蒂思想的各个主要方面,如知觉、身体、场等重要概念。本文拟以《塞尚的疑惑》为中心文本,以同时期写作的《知觉现象学》为背景思想,从梅洛-庞蒂的角度剖析塞尚的颜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审美对象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以审美对象这一美学问题的研究思路为起点展开从传统美学到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将审美对象置于存在论和价值层面,对其进行从胡塞尔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集大成者。审美对象是他现象学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他从艺术作品入手界定审美对象,指出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以及他的特殊存在性--自在自为的准主体,同时也着重探讨了审美对象的世界和审美对象的深度。笔者对杜夫海纳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进行阐发,并探讨了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语言的关系是西方哲学长期探讨的重要主题。文章分析了语言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德里达的现象学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揭示了其中作为支配语言行为的意识主体逐渐消解以及语言作为本体逐渐取代意识主体的特征,说明了现象学运动中语言的本体论地位不断提高的特征体现了现代哲学力图克服形而上学二元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杜夫海纳现象学对审美经验的极具价值的研究为美学研究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在更广和更深的层面上将审美对象与知觉主体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以前片面的研究模式,为审美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深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就着重探讨杜夫海纳美学中深度的意义及其在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中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杜夫海纳作为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为现代美学体系的构建了一条与近代哲学美学不同的思路.他的审美经验现象学,超越了近代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提出以知觉为联系主体和对象的中介,而艺术品的表演召唤欣赏者介入审美经验,欣赏者则依靠鉴赏完成对艺术品的接纳.这样一来,艺术品的命运通过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VR+教育"的本质是为教育中的知觉经验提供一种技术性生成方式.研究基于"技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对戴尔"经验之塔"进行了重新分类与必要的拓展,从而为教育中知觉经验的技术性生成提供了"合法性"辩护.通过分析"学习者—VR技术"的闭环回路以及学习者与VR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揭示了VR技术生成教育知觉经验的机制与原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通过VR技术所生成的知觉经验的性质及其教育学意义.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中"身体原初知觉经验"这一主题的挖掘和解读,可知VR技术生成的教育知觉经验并不能取代身体的自然知觉经验,进而建议VR技术的教育应用应恪守"合理的限度".  相似文献   

20.
罗曼·茵加登和米·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的杰出代表。茵加登的现象学观割裂了作品结构本体与作品形而上性质的关系,而杜夫海纳的现象学则过于注重读者审美知觉的作用。运用现象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扬长避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