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确立“终身教育”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教育观念 终身教育思想是由于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制度。”终身教育应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之所以要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 一是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必将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构建空间。从…  相似文献   

2.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原初型和更新型两种类型.原初型高等教育是未成人教育的高级阶段,普通高校是办学主体:更新型高等教育是已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因应社会发展、个性完善及职业生活需要,旨在与时俱进,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教育,开放教育是主要形式.原初型高等教育培养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个体成功接受开放式更新型教育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的意义和内涵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连续而有系统的教育。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的服务与提供,强调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应供应并保障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场所、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4.
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的意义和内涵 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连续而有系统的教育。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的服务与提供,强调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应供应并保障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场所、机会和权利。  相似文献   

5.
后大众化理论是一种解释高等教育发展新现象的理论,它揭示了终身学习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开放大学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性力量,办好开放大学是我国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应结合后大众化理论及终身教育的现实需求,围绕后大众化趋势下我国开放大学发展契机,注重优化教学服务、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化继续教育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发展老年教育,逐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开放大学,全面推进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迈入大众化阶段,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7.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学习观,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取向和模式。电大教育的发展正在为受教育公民构建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电大教育的优势和特色为人们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选择、便利和机会,特别是资源共享这一电大教育的亮点,更是契合了终身教育的要求,而电大教育的办学成果也验证了它在终身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8.
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也不再是教育和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开始,它应该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高校教育中,高校班主任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工作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包括毕业后的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通过分析高校中的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终身教育的特点,结合高校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认为班主任工作对于实现高校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O2O学习模式是基于混合学习策略提出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在终身教育领域中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背景、不同经济条件受教育群体的学习需求。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考,结合终身教育之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对O2O学习模式的特点与构建关键进行探索和研究,既是对以往在线学习模式的一个延伸和拓展,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为各地老年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范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思想理论进行了探计 ,认为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是 2 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哲学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人们接受终身教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潮的渐入人心,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稳步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对开展老年教育的意义及其现况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记者:学习型家庭是接受终身教育、实施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离开学习型家庭这一支撑点,是不可能实现的;反之,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置之不理,学习型家庭也只是形式而已。你从1992年至今,一直在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上海市学习型家庭倡导者之一,你能否从学习的主体谈谈建立这种学习型家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积极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终身教育观念,并将其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以此指导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终身教育,要求有一个一体化的组织。教育体系一体化是终身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各国实施终身教育的共同措施,而终身教育的目标,便是使受教育者都能具有终身学习的特性。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社会,而社区教育是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本土化"教育,是大众化、普及化教育,亦  相似文献   

15.
靳培培 《成人教育》2012,32(7):57-59
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构建学习型社会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传承科学文明的神圣职责,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我国高等院校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面临诸多挑战,必须通过革新教育观念、科学自我定位、重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等方式,对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做出理性的应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终身教育理念在我国社会得到广泛认可,以成人教育为基础的终身教育模式已逐步发展并初具规模。终身教育理念的诞生既是对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实现教育为人类终身发展服务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利用高等教育的丰富资源与发展经验,能有效促进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因此,基于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特殊关系,应从教学与课程两个方向入手,从而促进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高等教育实现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琴  张竹英 《成人教育》2011,31(4):26-28
文章首先围绕高等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相互关系,阐述了高等教育机构肩负终身教育的社会使命和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社会责任。接着介绍了欧洲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开展终身教育(学习)活动的实践经验。文章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几点启示。作者认为,大学是拥有优质学习资源最多的机构,要落实终身学习的理念,必须由封闭转型成为开放型,主动承担起终身教育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其学术引领、资源共享和道德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传入我国 ,人们认识到一个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就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接受教育。有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终身学习便应运而生。作为一个劳动者 ,一生从事一种职业或者永远固定在一个岗位已经不可能 ,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岗位或职业转换的需要。终身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钥匙 ,谁拒绝学习 ,就意味着自动放弃生存和生活的权利。终身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两方面的意义都是巨大的 ,对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 ,终身学习可以帮助劳动者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终身学习一方面要…  相似文献   

19.
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的意义和内涵 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连续而有系统的教育.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的服务与提供,强调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应供应并保障人们终身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场所、机会和权利.终身教育不仅要求承认存在于社会当中的广泛的、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的价值,而且强调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机会有机地统一和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与一个人的生命共始终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相似文献   

20.
继续教育是对已从事工作的管理干部和科技专业人员所进行的一种知识更新补缺的职后教育。 2 1世纪 ,我国将告别农业社会 ,由工业社会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学习社会 ,在这个伟大进程中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而继续教育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对其进行的研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人们从学校接受普通教育后 ,走上社会以后接受的各种教育 ,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础上继续教育得到了拓展 ,其内涵也发生了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