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辉明 《湖南教育》2002,(21):26-26
探究,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行创新的“催化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独特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具有探究意识的人才。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呢?开展讨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迪,积极探究。如在介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其畅所欲言。学生在深入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全面认识到:它们虽然是为了遏制革命的发展,挽救危机;但是从政治、…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毛泽东同志把青少年比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同时又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年人所寄予的厚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3.
所谓“红色经典论断”,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等伟大导师著作的一些论述。实践表明,在历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红色经典论断”,使其明确“红色经典论断”的价值指向,对探讨相关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所谓比较思维,就历史学科而言,就是将某一历史现象的不同阶段,或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历史人物、历史图画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最后得到某种认识、启示或结论的一种方式。马克思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它历史时期比较。”毛泽东曾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比较,可以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异同,归纳其本质区别,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比喻讽刺     
鲁迅先生的杂文好用比喻,他的比喻具有勾画某一形象时作“点睛之笔”的妙用。同时,他的比喻又尖锐、泼辣,于生动形象之中表达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日益崛起,毛泽东时代遗产及其同改革之关系渐成美国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领域.在美国学者看来,毛泽东时代留下了包括“现代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社会民生得到一定改善”、“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政府”、“形成富有价值的理念和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既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遗产.毛主义遗产对此后中国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亦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美国学者关于毛泽东时代历史遗产的解读启示着我们,虽然中西方学者在研究视角、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基本结论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正是通过了解相异的观点与方法,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批判和借鉴,必将刺激我们的学术自省意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毛泽东时代历史遗产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能够透过重重迷雾“看穿”事物的本质。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插图,多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去观察,使学生自己成为问题的“发现”,知识的“创造”。如在讲“张衡和地动仪”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动仪的表状、结构,使学生从观察中认识到地动仪的科学性、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推行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实验。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是对基础教育进行的根本性改革。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如何使新的历史教材体现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符合时代精神,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和终身学习,如何继承传统教材的优点,克服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关键。《课程标准》中讲:“教科书既是教师教本,又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9.
凌敏 《教育艺术》2006,(8):48-49
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纵观中学历史教学。也同样如此。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既充满了璀璨的科学之美,又蕴涵着浓郁的人文之美。一个个个性鲜明神采各异的伟大历史人物、一桩桩曲折动人的重大历史事件、一种种轰动一时的重要历史现象都是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一朵朵翻腾的浪花。可见,历史教学内容的美无处不在、俯首皆拾。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并不缺少美。然而,为什么现实中的历史课堂教学还不够“美”呢?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缺少发现,不能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形式、方法和手段。从教学系统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来看,教学美包括形式美和内容美两个方面。教学中,只有美的形式和内容达到统一,才能培育学生们美的理想情操和美好的品质行为。因此,要让历史课堂教学真正“美”起来,关键在于历史教师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充分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历史的“美”才能真正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拿“草”作联想的很多,比如“草”一词旧时可指山野、民间,如草民、草贼、落草等,贬斥意味十足,现在基本不用。它还可以比喻人的弱小和不为人知,如大家耳热能详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草尚且如此,草根更微不足道。它既无花之妖娆,又无草之葱翠,当然更易联想到人的弱小低微,只是在汉语中很少拿草根这样说事。但在英献中,当需要表示和主流相对的组织或活动时,人们常常  相似文献   

11.
探究历史教育中的人格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堪忧 ,教师难教 ,学生厌学 ,短期社会效益低下 ,历史课被贬入“冷宫” ,视为“副科”。随着高考“3 X”考试改革的推进 ,伴之综合课课程的新设置 ,教师彷徨 ,惊呼“狼来了” !然后从方方面面探究如何摆脱困境。笔者也很有感慨 ,学、教历史 2 0多年 ,学是暗无天日地背书 ,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重大事件 ,结果、意义又如何 ,我想如不是工作性质关系 ,所背的东西大部分又还给了老师 ;教是汗流浃背地讲授 ,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什么重大事件 ,深入浅出地分析意义 ,又灌输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只等成绩出来 ,如释重负。我不禁反…  相似文献   

12.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眉眼盈盈能给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之感,能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正是这个含义。如何使文章的题目吸引人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同学们不妨一试。一、妙用修辞妙用修辞会使文章的题目含蓄、耐读。拟题时,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如面对“诚信”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可运用修辞手法,拟出这样的题目:“诚信如水”(比喻)、“诚信出走”(拟人)。如面对“人在初三”这样的话题,同学们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拟出这样的题目:“初三,想说爱你不容易”(拟人)、“初三如茶”(比…  相似文献   

13.
一、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历史,首先要让学生先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成功了一大半。用精辟的开讲,点燃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是老师把学生引入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同学们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老师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本课的主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吗?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门知识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优劣首先取决于对知识的掌握。韩愈在《进学解》中说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提其要”、“钩其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 ,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既便于记忆贮存 ,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 ,也有助于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 ,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体系 ,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和做法。一、建立中学历史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一 )引导学生分析建立历史知识体系的总体思路《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的第一个方面“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包括…  相似文献   

15.
不管是欣赏电影、戏剧,还是电视,你都能看到一些独特而又带有共性的物品——道具。如《红灯记》中李玉和提的“灯”,《西游记》里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等。据艺术家们的介绍,许多成功的艺术品,往往都离不开道具的妙用。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能妙用教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调动视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人在满怀兴趣状态下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接受最快,记忆也最牢…  相似文献   

16.
说到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涉及历史教材,尤其是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因为一讲教学,就意味着要摆正“教师、学生与教科书”三者的关系。这已经是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势。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历史教材学”)表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科书中心的位置仍不可动摇。“教学活动的媒介就是教材”,而且“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实质就是学生对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感知、理解和运用。”于是说,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活动课是根据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而设计组织的条例课程,由于其鲜活的实践性特征,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历史教育的功能方面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学历史活动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日益广泛地受到重视,纷纷在这一新的领域作出新的探索,开展新的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应该注意六个问题。一、抓好“基础课”这个源头之水*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的知识作为指导。换句话说,一定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新近修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把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信息、整合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知力。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一、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为“如”“若”等。如:洞若观火、冷若冰霜、固若金汤、口若悬河、兵败如山倒、势如破竹、寥若晨星。二、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为“成”,或者暗含两个比喻,不出现比喻词。如:众志成城、风刀霜剑、心猿意马。三、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阪上走丸、空谷足音、高屋建  相似文献   

20.
沈玉保 《学语文》2004,(4):4-44
比喻是语言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也是很便利的构造词语的方式。以比喻方式构造和引申出来的词语容易感知、理解和记忆,人们很乐意接受比喻式词语。汉语常常以比喻引申的方式形成词的新用法,增加词的义项,这既丰富了语言的内容,又经济简约。如“分流”的本义是指水分开流向不同的地方,现在喻指将人员安置到其它不同的岗位上;“接轨”的原意是连接铁路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