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斌 《新闻知识》2003,(8):33-35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比起公开采访,隐性采访(亦称暗访或秘密采访)是令被采访者及相关群体反感的事。因为隐性采访一般多用来采写批评报道,正是因其手法的“暗”、“隐”和“秘密”,往往令被访者毫无戒备,在猝不及防之际,被采访者本不愿、不敢或不能公开的尴尬事便示于公众。于是,麻烦、纠纷甚至诉讼来了,这些都是隐性采访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记者的隐性采访活动,实际上并未能得到法规、政策上的强有力支持,起码未得到提倡。与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  相似文献   

4.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 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隐性采访这一特殊的采访形式,越来越多地为新闻记者所采用.由于隐性采访是秘密性采访,触及被采访者隐私权的机会要比显性采访多,这就涉及如何保护好被采访者隐私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7.
电视隐性采访及其意义 1.对电视隐性采访的理解。电视隐性采访也被称为秘密采访、暗访、“偷拍偷录”。它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和公认的界定,这里我们姑且参考中国记协在最近召开的第二届“新闻与法”研讨会上提出的概念:指电视新闻记者以完全或者部分不公开身份、不公开采访工具或设备,不公开采访意图的方法进行新闻采集的一种方式。 2.电视隐性采访的意义。 (1)可以获得客观真实的新闻现场和事实材料,给观众以真实的判断依据。它还可以使被摄对象消除镜头反应,进而自然真实地表现自我,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特别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又叫暗访,是指新闻记者不向被采访者和社会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不事先预告采访目的,以其他身份或某种社会角色进行的采访。随着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增强,显性采访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9.
所谓新闻暗访(也称秘密采访或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不讲明目的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或者虽然表明了记者身份,却是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无论记者以怎样的身份接触采访对象、介入新闻事件,都是为获得客观真实的新闻素材而采用的一种手段,最终都要体现到公开的新闻报道上面来.……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的特点及争议 隐性采访又称为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隐性采访的基本特点是:一,记者隐去了真实的身份出现在新闻现场,即隐性采访是记者带有主观故意的行为,这与采访不期而遇的目击性新闻有所不同;二,隐性采访事先未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三,隐性采访是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公黎艳 《青年记者》2010,(16):68-69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是指新闻记者在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隐去自己的采访意图,以秘密的方式采获新闻事实的采访活动。但是,随着隐性采访的广泛使用,它开始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摄像机、录音机或照相机等工具秘密采获新闻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隐性采访的底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策划者或编辑来把握的. 采访不等于报道.隐性采访与公开报道是两个概念,隐性采访的争议性,事实上是由隐性采访的内容公开报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15.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的力量与控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隐性采访的形态描述有关隐性采访的争论由来已久,这种探讨随着电视媒体越来越多的实践而日趋深入。电视中的隐性采访也有人称之为“偷拍”,它是指被采访者在未被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其言行被电视记者秘密摄录并公开发表。用这种方式录制的声像材料时常见之于国家电视台的新闻、社教类节目中。浙江卫视周末版以隐性采访为主要采制手段的《目击》栏目,开办至今也已两年有余。它们均为人们提供了主流采制手段之外的生动时空,同时也因其采制手段的边缘性而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电视中隐性采访的运作方式同以根据记者介入事态的程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隐性采访的法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采访意图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采访形式.隐性采访隐藏了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使采访障碍和干扰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万春 《新闻记者》2000,(3):49-51
隐性采访,又称为暗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 的,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或者批评性报道中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甚至对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特殊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隐性采访手段对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必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节目对此所做的尝试是令人欣喜的。但是,正如人们常说舆论监督是柄“双刃剑”,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秘密的接触,实施…  相似文献   

20.
郑峰峰 《视听界》2014,(3):103-105
隐性采访,或称暗访、秘密采访等,是指新闻记者不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不告知对方采访目的,在被采访对象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影像或声音用暗藏设备记录下来,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开传播的行为。当前的新闻业界一般认为:隐性采访只能不得已而为之,应该受到六个方面的约束:一,所要获取的信息对于公众利益至关重要;二,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获取这些信息;三,隐性采访必需的伪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