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话说月份牌     
张伟 《寻根》2002,(4):48-50
月份牌是雕版年画和西洋画中西合璧的产物,在清末民初曾风靡一时。1906年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中专有一首咏月份牌:“中西合历制成牌,绘得精工异样佳。分送频年交往户,藉招生意贺同侪。”近年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宽松和人们怀旧心理的复苏,被人们遗忘了近半个世纪的月份牌,逐渐成为物市场的新宠。  相似文献   

2.
欧阳 《世界文化》2008,(4):41-41
人们都知道,$是代表一种外国货币的符号。在报纸和画刊上,它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其实它不是美元而是银元的符号。 $是怎么来的呢?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Peso)。“比索”是八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是西方神话中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2014,(6):53-55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以书籍的名义标注一年中的这一天,是件挺有意义的事情。就像是月份牌上常有用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小小的注释让一个简单的日子忽然生动起来一样,“世界读书日”也在提醒着人们,这一天,虽无关物候寒暖、播种耕作,却关乎着人类的成长与收获。  相似文献   

4.
何谓心态史学?“心态”一词原是17世纪英国哲学的产物,指的是集体心理学。但在20世纪初,由于受化人类学的影响,“心态”一词的含义在法语中就表示“原始后期”人们的心理,它是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现象。心态研究被广泛的运用到历史领域,是随着年鉴学派的产生发展而萌生勃兴的。虽然心态史学在法国已经热闹了很多年,至今仍然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而又被认为权威的界定。也正是由于它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5.
说到民间学.大家也许会说那是一种地方民间的“土学”.也是一种未经都市化熏陶原始的、无字记载的口头传播学,正是这种扎根民间的“土学”.才使劳动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它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人类有史以来人科学的全部内容.是其它学无法取代的一门学问,这就是民间学。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认识它其中的内涵呢?下面就我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和人家一同作如下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说"碗"     
李佳 《华夏文化》2011,(1):25-26
碗何以得名?我们查阅了以下几种字词典中的释义:《汉语大词典》:“一种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圆形的。”《辞源》:“圆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盘’。”《汉语大字典》:“盛饮食的器具。”读罢这些说解,我们会想,难道是由于碗的口径呈圆形所以我们名之曰“碗”?  相似文献   

7.
冯少波 《寻根》2009,(1):110-113
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做“虚岁”。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实”则是真实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与现代不同的是,在古代,虚岁是唯一的记岁方法,所谓的岁,指的就是虚岁,没有什么周岁虚岁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平田ォリザ 《世界文化》2011,(10):I0008-I0008
语言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趋势是人力无法阻止的,也不应该阻止。从另一方面看,语言本身还带有“美”的概念,因此它又伴有一定的保守性。所有的语言的变化,对于年长者来说,他们都感觉那是一种“混乱”。那么在最近一百年来,日语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将来又会如何变化呢?  相似文献   

9.
骂街:乡土社会的另类仪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应峰 《寻根》2009,(3):100-103
中国乡土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骂街”在被视为陋习而大加鞭挞的同时,其中是否也有着某些功能?甚至“骂街”能否被视为一种仪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又如何来证明其合理性?本文通过对一个鲁北村庄的调查,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醉绿     
我和朋友去新加坡一处有欧洲特色的所在“荷兰律”。荷兰津这3个字很有点神秘感,所以很吸引我去。这“律”是什么意思?我知道街呵、路呵、场呵、镇呵,可这个“律”是个什么呢?到了荷兰律一看,明明白白用英文写着“荷兰路”。英语的“Road”中文的“路”,闽南话念作“律”,于是叫作“荷兰律”。那么,我北京家那边的团结湖路就是“团结湖律”了?团结湖律——果然有了神秘感。上海人讲北京话容易讲串了、讲跑了,新加坡人把英语、中文、马来语等串着用,更满洒更自如。多一种语言就多一层聪明。和新加坡语言的多姿多彩反差很大的,是…  相似文献   

11.
大仲马轶事四则王基高“家系”大仲马(Dumas,1802-1870)是个诙谐的作家。一次,一个银行家揶揄地问他:“听说,你有四分一的黑人血统,是吗?”“我想是这样的。”大仲马说。“那令尊呢?”“一半黑人血统。”“令祖呢?”“全黑。”大仲马笑答。“请问...  相似文献   

12.
晓瑞 《华夏文化》2006,(3):52-53
当你来到滇西边疆,特别是在保山坝和昌宁、施甸、临沧等地,会听到很多人被称作“蛮儿”。其中有的是名字,而更多是对普通男子的通称,根本界定不了它的褒贬色彩。父母称自己的孩子时,便说:“我的蛮儿”,特别有爱呢的成份。“蛮儿”或“蛮”到底源自何处?为什么滇西人们喜欢称“蛮”?我们不妨探究一番。  相似文献   

13.
吹牛续考     
王春瑜  文方  成画 《寻根》2000,(5):107-109
20年前,我写过一篇《吹牛考》,刊于上海《文汇报》。大概是由于彼时“文革”结束不久,人们对“左”风大炽时形形色色的吹牛现象深厌之,故这篇芜文被一些报刊转载,并编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笔者不免有受宠若惊之感。民间有句俗话说“吹牛不纳税”。此话始于何时?见于何典?待考。不过,想来年头也不会少于千儿八百了。细想起来,吹牛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不见得所有的“牛”都让人讨厌。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丈”,可以说也是一种“牛”,因为若就事论事,白发长达三丈,就是世界奇闻了,怎么可能再乘上一千倍?但这不过…  相似文献   

14.
幽默二则     
幽默二则诸葛瑞英问三遍就开枪值班的哨兵听到了脚步声。喝道:“站住!那边是谁?”回答说:“我是琼斯下士。”哨兵又问:“站住!那边是谁?”下士回答:“你刚问了我,我也回答过了,你为什么还问呢?”哨兵回答道:“上边有命令,问三遍,然后开枪。”隐藏的代价一位...  相似文献   

15.
谷子 《世界文化》2007,(11):32-33,36
一个“甩到墙上那就是3个洞”、铜豌豆般硬梆梆的名字——“江邦固”——却被一个女人叫了几十年。小时候,她不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不像花啊,梅啊,薇啊之类,听名即可定“性”,甚或带出一种美丽。青年了,刚进大学门,因为这个名字被还未谋面的同学质疑:“怎么女生宿舍塞进来个男的?”她多次向父亲“请命”改名字,  相似文献   

16.
幽默     
儿子不同意母亲想让年轻的儿子娶一位大龄富姐,儿子不同意。“你对她哪方面不满意呢?”母亲问。“她的过去。”儿子回答说。“她的过去是无可非议的。”母亲反驳道。“我不否认这点,”儿子辩解说,“但是,她的过去对我来讲太长了。”超重弗朗索瓦兹跟着母亲一起到邮局寄信。信封上已贴好一张邮票,但它显然是重了些。邮局职员称重后说:“夫人,您的信太重了,应该再贴一张邮票。”这时,弗朗索瓦兹扬头对母亲说:“妈妈,如果我们再贴一张邮票,这封信不是更重了吗?”事出有因海伦:汤姆,每逢我唱歌的时候,你都要躲到阳台上去,难道你不喜欢我引吭高…  相似文献   

17.
王梅 《世界文化》2001,(2):32-33
在俄罗斯的历史上,1993年虽然谈不上惊心动魄,但也值得一书。古老的双头鹰正是在这一年被重新定为国徽。然而,或许是由于数年来人们对红色这一色彩的偏爱,当年政坛的“鸟类学家们”竟将双头鹰绘在了红色盾牌上。生性诙谐的俄罗斯人不愿放过任何针砭时弊的机会。围绕双头鹰再度成为国徽,民间流传着不少笑话,其中一个便是:“为什么这鹰会有两个脑袋?”“因为给它照相时它不停地摇头晃脑,照出来就成双头了……”玩笑归玩笑,有关双头鹰的来历究竟从何溯源呢?现在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伊凡三世在位时迎娶拜占廷公主索菲娅·帕里奥洛加斯…  相似文献   

18.
话“酒旗”     
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的《怀宛陵旧游》:陵阳佳地昔年游,谢青山李白楼。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酒旗”是唐人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本文拟就它的传承与演变作些探讨。一、酒旗作为商业招幌始于春秋何谓“酒旗”?《辞海》:酒旗:即“酒帘”、“望子”。...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20.
我是做“六书”研究的,经常有人问我:“什么是六书?”这让我深感诧异:中国人人都在使用汉字,竟然有许多人不知道“六书”?这不是六书研究者们的严莺失职吗?于是,我决定写一篇简要介绍“六书”的文章,以宣传与汉字唇齿相依的六书理论,也希望汉字伟大而神圣的内涵能够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