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盛夏光年 《新体育》2014,(3):106-106
澳网一直是李娜的福地,这五年四次闻进四强,其中包含三次决赛,一次捧杯成功。如果前几年的失利是因为实力不济、不幸衰了好几次而与冠军擦身而过,那么这次应该是李娜实至名归,冠军非她莫属了吧?  相似文献   

2.
鲍勃 《网球天地》2021,(3):54-55
作为开年第一个大满贯的澳网常被称为中国球员的“福地”,但中国球员今年的表现却很难让人联想起这两个字。2006年伊始,随着郑洁/晏紫在澳网女双决赛中以2比1击败赛会头号种子雷蒙德/斯托瑟,中国网球首次在大满贯成年组双打比赛中尝到了冠军的滋味;2010年,李娜和郑洁双双闯入女单四强,让世界对中国网球刮目相看;此后几年,李娜的名字响彻墨尔本,在2011年和2013年两次斩获亚军后,中国金花终于在2014年加冕澳网冠军。  相似文献   

3.
2011年李娜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决赛失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华 《体育世界》2011,(7):94-95
近年中国女子网球运动发展迅速,单双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中国金花李娜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迎战比利时选手克里斯特尔斯,经过124分钟苦战,李娜轰出40次非受迫性失误,最终以6-3、3-6、3-6遭到对手逆转,无缘问鼎澳网冠军。本文通过决赛的技术统计及相关分析,希望找出李娜失利的原因,为中国金花的下次夺冠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22岁,一个年华似水的年纪,一个青春无敌的年纪。维多利亚·阿扎莲卡,在自己最好的年纪,收获了一位职业网球选手最好的果实。2012年的澳网公开赛上,她在决赛中击败莎拉波娃,成为继2011年的法网冠军李娜、温网冠军科维托娃、美网冠军斯托瑟之外,又一位全新的大满贯冠军。  相似文献   

5.
伤情报告     
汪黎明 《网球天地》2013,(3):105-105
李娜在澳网女单决赛中的两次医疗暂停,牵动了无数国人的心。我也全程观看了电视直播。虽然李娜经过全面检查,证明没有大问题,但网球运动中的运动损伤问题还是值得业余爱好者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姐李娜     
刘彤 《网球》2014,(3):38-43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李娜便习惯性的被媒体称为中国"一姐",当时这个称号更多的是突显她在中国女子网坛的地位。但是这几年,随着李娜成绩和影响力的不断攀升,"一姐"这两个字似乎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现在的李娜不再单纯的只是中国网球的开荒者,而是渐渐成长为中国体育在世界的代言人。在澳网勇夺个人第二个大满贯冠军之后,她的成就、影响力和商业价值都达到了一个中国运动员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她也被看作是"后姚明""后刘翔"时代中国又一个享誉世界的体育巨星。  相似文献   

7.
李娜是我国最优秀的网球女选手之一,也是世界女子单打排名前十的选手。她总共经历6次澳网比赛,2010年表现突出,进入澳网单打四强。2011年再接再厉进入决赛并获得亚军,这是中国选手在四大满贯女单比赛中的最好成绩。本文对李娜在澳网7场比赛技术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其在比赛中技、战术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8.
serra 《网球》2013,(12):20-21
这是李娜历史上最繁忙的一年,从年初深网冠军和澳网的决赛,一直到年终总决赛和塞琳娜的三盘大战,李娜一直生活在巨变之中,这种巨变是排名和整体能力的提高,也是心理的强大和社会影响力的提高,李娜每一次突破到历史最佳,都是中国的最佳,亚洲的最佳,这极大地推动了网球在新兴市场的发展,给全球化的WTA提供了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摩卡 《网球》2011,(2):42-44
澳大利亚的这个夏季,一直受到阴云密布和大雨滂沱的威胁,但是在澳网前哨的悉尼热身赛上,李娜却装着满怀的灿烂。在决赛逆转击败了比利时名将克里斯特尔斯后,她再度刷新了个人冠军纪录,她的新闻发布会也因此吸引了大批记者采访,这个场面让李娜自己也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地感叹说:"哟,这么多人。"  相似文献   

10.
2011赛季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与去年相比今年澳网的奖金有所增加,单打冠军奖金达到了220万美元,亚军奖金为110万美元。中国金花李娜自2005年起连续参加了四届澳网女单比赛,2009年因伤缺席。2010年李娜在澳网中连胜沃兹尼亚奇和大威两位TOP10,杀入四强,这也是她在澳网上的最佳战绩,虽然半决赛不敌小威,但其整体表现已经获得了广泛认可。2011年让我们期待李娜能够续写辉煌。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已经正式落下了帷幕。在连续14个比赛日中,收获惊喜最多的未免就是中国球迷。李娜历史性的杀入了大满贯单打决赛,书写了属于自己和中国网坛的历史;彭帅实现了个人突破闯入单打第三轮,2011年的表现值得期待;然而在金花大放异彩的同时,小花们却迟迟难以飞跃,着实让人感到着急;至于双打方面,中国选手已经没有了曾经的气焰。本届澳网是中国网坛值得铭记的一项比赛。李娜历史性杀入大满贯决赛,打破了大满贯134年历史没有亚洲人闯入决赛的尴尬,缔造了个人的辉煌时刻,书写了中国网球的历史,成为了亚洲体坛的骄傲!在本届澳网比赛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成熟的李娜,看到了中国金花更凶狠而又准确的进攻,看到了她放松的心态,也看到了李娜可能会更辉煌的未来。澳网过后李娜的世界排名到了第7位,  相似文献   

12.
陈妍 《网球天地》2013,(3):26-29
璀璨的烟花在澳大利亚国庆当日照亮了墨尔本的晴朗夜空,李娜坐在罗德·拉维尔球场边的座椅,静静地沉思。这是李娜的第二次澳网决赛,对于上一次的失利她仍然记忆犹新。1.5万人的现场,喧嚣又平。喧嚣的是人,平和的是心。进攻的犀利,战局的流畅,全场的支持……等待。可惜,等来的是李娜两次意外摔倒,摔碎了的是国人的心。  相似文献   

13.
乱世佳人     
张乐 《新体育》2012,(1):102-103
从2011年的大满贯冠军归属可看出女网的“乱世”——四大满贯诞生四个冠军,除澳网冠军克里斯特尔斯,李娜、科维托娃和斯托瑟都是首次加霓。  相似文献   

14.
行云 《网球天地》2012,(1):54-55
2011年注定成为李娜牢牢铭记的一年,澳网女单亚军、法网女单冠军以及世界前五的突破……很多球员终其一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李娜在这一年悉数达成。  相似文献   

15.
《网球天地》2020,(3):44-45
为期两周的2020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在2月初完美落下大幕。在最受关注的男单决赛中,七届澳网男单冠军乔科维奇以3:2战胜蒂姆,第8次加冕,拿到职业生涯第17个大满贯冠军。颁奖仪式结束后,乔科维奇来到玛格丽特·考特球场出席了泸州老窖·国窖1573特别举办的“冠军之夜”活动,与球迷共享冠军喜悦,将本届澳网的气氛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6.
刘彤 《网球》2014,(4):30-33
在今年澳网捧起达芙妮冠军奖杯之后,狂揽2,000分冠军积分的李娜急速拉近了和时任世界第二阿扎伦卡的距离,两人11分的微小差距让超越充满了无限可能。而李娜也确实没有让球迷久等,在2月份的卡塔尔公开赛上,中国"一姐"虽然在第三轮爆冷出局,但是因为作为卫冕冠军的阿扎伦卡赛前退赛,被扣除了大量积分,这一进一出,李娜最终被成功"保送"上了世界第二的宝座。世界第二,对于李娜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高度,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高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许是对这个位置最好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赛场     
《网球》2007,(3)
无懈可击:布莱恩兄弟成功卫冕澳网男双冠军。他们在决赛中面对的是2006年大师杯赛双打夺冠的比约克曼/米尔尼,迈克和鲍勃表现得无懈可击,在耗时93分钟的对决中,没有给对手一次破发的机会。在豪夺第二座澳网双打冠军杯后,兄弟俩开始憧憬2007年大满贯之旅。  相似文献   

18.
樊人 《网球天地》2011,(12):68-69
在所有的四大满贯赛事中,要论中国球员集体性爆发的一项,非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莫属。郑洁、晏紫这对川妹子组合在2006年斩获了女双冠军,那也是中国的第一座大满贯奖杯:之后孙甜甜又在2008年与塞尔维亚搭档夺得了混双冠军;2010年,李娜和郑洁携手会师女单半决赛;2011年,李娜再进一步,杀入了女单决赛,书写了中国网球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邱友益 《网球》2013,(3):64-67
每年澳网,李娜都在书写不同的桥段,2010年首入大满贯四强的狂喜,2011年举起亚军奖杯的幸福,去年连丢四个赛点的悲伤,今年,李娜在这里重返大满贯决赛舞台,却也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14年澳网女单冠军李娜与比赛对手在决赛中运用的各项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李娜技术全面稳定,战术运用合理,在场上的统治力强;心理素质好,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一发成功率、一发得分率和双误与对手无明显差别,但二发得分率、ACE球、制胜分和总得分均比对手高许多,经检验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这些因素都是李娜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为中国女网和广大网球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