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文章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福克纳小说《喧哗与躁动》中智障青年班吉(Ben jy)的思维风格。由于不能像常人一样思考问题,班吉的叙述缺乏条理性,叙述时间的跳跃和反复让读者费解。通过系统的语言分析,笔者发现班吉叙述时间的转换与他对事物的熟悉感息息相关;另外,相似的感官刺激也导致班吉分不清时间的前后顺序,经常把带给他相同感受的几个事件不分先后地融合在一起叙述,从而造成了读者阅读的困难。但是班吉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符合其思维风格,是作者人物塑造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7,(3):78-81
考察了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班吉的叙述中问号和感叹号的缺失,运用思维风格理论探讨了班吉的思维风格,发现问号和感叹号的缺失反映了班吉的智力水平,折射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维风格。  相似文献   

3.
痴呆型叙述者为非常态人物叙述者的一个重要类型.<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是痴呆型叙述者的一个显例,作家福克纳主要以直接内心独白展现班吉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对痴人的意识世界作了有效"还原";让班吉完成了对康普生家族故事极富特色的讲述,达到了表现小说主题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叙述效果,为其他作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有明显的与《圣经》对照的意图,而且在批评家看来,班吉这一白痴形象,竟然代行基督耶稣的拯救世人堕落的超自然力,为什么作者选用这样一个人物来行使这一职能,是写作该文的一个目的。  相似文献   

5.
《喧哗与骚动》中班吉意识流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喧哗与骚动》第一章即班吉篇,福克纳采用印象主义的叙述语体,首先展示了白痴班吉头脑里涌流而出的、大量混乱无序的感性意识画面,运用词语联系与情景结合的手法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人物与事件自然联系起来,从一个角度客观地为读者展现了康普生家族的历史及其人物的性格、命运,揭示了一个“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望族分崩离析、走向没落的衰败史,显示出意识流作品的独特魅力与作者直追莎士比亚的非凡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6.
在《喧哗与骚动》刻画的人物中,班吉被看做白痴而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然而,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文本,发现班吉对现实世界中的"酒"、"色"、"财"、"气"有着独特的体验。班吉的人格世界不仅仅是本我的,更是自我的。  相似文献   

7.
马雨 《文教资料》2009,(7):26-28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通过班吉、昆丁、杰生兄弟三人的视角,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凯蒂的形象,这种叙述手法与策略不仅很好地说明了凯蒂"影子式"人物的地位,而且暴露了作者福克纳本人的南方意识与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8.
★姆班吉市的菜市场姆班吉市是中非南部洛巴耶省的首府,坐落在起伏的小山包上。市内一幢幢风格别致的建筑物掩映在绿树丛中,那浑圆挺拔的椰子树上挂满了硕大的果实,凤凰树绽开着火焰般的花朵,地上绿草茵茵,确是一座美丽幽雅的山城。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现代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探讨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班吉篇中班吉、凯蒂和康普生太太的言语与行为。这些不同的言语和行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美国旧南方家庭关系和其中的感情纠葛,反映了20世纪初期美国旧南方社会中理想与现实、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0.
《尘埃落定》中的二少爷是傻子,《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是白痴,这两个带有先天缺陷的人物,在小说中却能占据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他们既是一位复杂的小说形象,又是一种创新的叙述方式,他们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现代小说艺术的一面新旗帜。  相似文献   

11.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喧嚣与骚动》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他运用多视角、象征、意识流等表现手法,揭示了康普生家族的衰落过程。本文拟从《喧嚣与骚动》第一章即班吉篇,通过浅析这部分的功能及写作技巧,来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2.
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打破了传统的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思,转向了对人物时间意识的挖掘。小说安排了四个不同的叙述者即康普森三兄弟:班吉、昆丁和杰生以及黑人女仆迪尔西。康普森三兄弟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个故事,透露出他们不断变化的时间意识:班吉只看到现在,昆丁却停留于过去,而杰生只在乎眼前和不久的将来。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自从面世以来,备受评论界关注.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该小说的三大叙述者之一班吉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性的爱对人格的影响.作为小说的开篇叙述者,福克纳笔下的班吉形象是丰满的,多面性的.他不仅是一面镜子,折射了种种或高尚或卑鄙或博爱或冷漠的人性,也具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捐自己的钱     
同学们,我们班吉莉同学的妈妈……  相似文献   

15.
兰静 《海外英语》2011,(3):178-179
《喧哗与骚动》中第一个叙述者班吉是个三十三岁却只有三岁智力的白痴,不健全的智力带来话语权缺失,常被认为是家族分崩离析的消极意义上的代表。但从班吉同时扮演苦行者、救助者和预言者三方面将其与俄罗斯基督教文学中特有的圣愚形象进行比较,发现他是一个与衰败家族的其他成员形成鲜明对比的积极意义上的神圣白痴,与书名出典"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呼应,并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詹妮佛从梦中惊醒。她拍拍哥哥的小床,把他叫醒。“班吉!醒醒!吵死人了!”  相似文献   

17.
詹妮弗从梦中惊醒。她拍拍哥哥的小床,把他叫醒。"班吉!醒醒!吵死人了!""嗯,那是人们在庆贺新年呢!"班吉听了听,说道,"妈妈告诉过我们,新年的午夜,人们都要敲锣打鼓。"她裹着羽绒被下了床,把脑袋探出窗口。"哦,外边灯火通明——人们拿着油灯,提着灯笼……新年的夜晚多奇怪!"这时,有个声音在她耳边响起,把她吓了一跳,"对不起,我可以进屋待一会儿吗?这锣鼓声好可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席勒提出的人具有两种因素“人格”、“状态”,及二者所对应的“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又统一在“游戏冲动”说为基础,分析《喧哗与骚动》看似混乱无序的篇章结构和布局上总体时间的神秘性。因班吉只有3岁儿童的智力,就从老子对婴儿本真的赞美,得出班吉具有“太虚呈象”作用,同时指出“虚”、“无”对我们当代人类仍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班吉的感恩     
我们总是在善良的动物面前,经受良心的遣责。威差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借着普吉岛的月色,他看到了狼狈不堪的班吉。半年前,威差从一位来旅游的动物学者那里知道,自己当初无意救下的这只奇特的海龟,竟然是价值不菲的玳瑁。  相似文献   

20.
大清早,我们准备了200多公斤罗非鱼从农业站出发。越野车沿着弯曲的柏油路在莽莽的原始丛林中爬行,约两小时到达目的地——姆班吉市。它是中非南部的重镇洛巴耶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