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我国3种有代表性的中学数学杂志统计,以“问题解决”名义发表的665篇文章中,属于数学试题与解题研究的文章共546篇,占82以上。它们大多数把“问题解决”等同于一般的解题研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什么是“问题解决”,什么是“问题解决”中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要求,本文将就这些问题作出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聪 《教书育人》2006,(3):33-35
每位一线教师都会是到“问题生”,在对待“问题生”时,有些教师常会出现以下“病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但不利于“问题生”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病情”。  相似文献   

3.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01,(18):22-24
一、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 “带着问题读”,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是,事实上却影响了学生语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表现为: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所“带”的问题是教师给的,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无形的罩子,将学生的思维指向和内容罩在里面,无法“自由行动”。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是中国现阶段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也是近期中央重中之重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深层剖析“三农”问题,特别是“三农”问题的实质与核心,理性地认识“三农”问题,有必要从哲学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5.
1891年Lucas提出了“夫妻围坐问题”,“夫妻围坐问题”是组合数学讨论的问题之一,通过研究,推广了“夫妻围坐问题”,给出了“广义夫妻围坐问题”一系列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李艳 《教师博览》2023,(24):26-29
建构“立学课堂”,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链接学生的生活、助推学生“探索”、指向学生“应用”、回归学生“创造”。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用问题来引领,通过创设“问题场”、设计“问题链”、刷新“问题域”、提炼“问题核”,来夯实“立学课堂”建构基础、引领“立学课堂”建构实践、优化“立学课堂”建构品质、落实“立学课堂”建构旨归。  相似文献   

7.
一堂课以“问题”为起点,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拥有,在“问题”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问题”成为推动课堂进程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1980年美国提出了“问题解决”的口号,至今一直被广泛接受,成为数学教育的中心课题,可见“它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历史的必然,符合时代潮流的明智之举”。在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提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提倡“问题解决”不失为是教学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然而,由于对“问题解决”的片面理解,“问题解决”教学中表现  相似文献   

9.
高中学生在遇到抽象函数的问题时,往往会有“望题生畏”的心理,似乎解题的思维被抽象的数学符号所屏蔽.事后再听教师对问题的讲解,仿佛有“水中月,雾中花”的感觉,转转悠悠听下来,还弄不明白问题为什么要“这样想”,式子又为什么要“这样变”?寻“思”无源,取“道”不明.一旦遇上此类问题,便是逢“考”必“错”.  相似文献   

10.
排列组合问题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趣味性强,因而受到同学们的喜爱,但在排列组合应用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力不从心”、“会而不对”的现象,解题常常出错.我认为在解排列组合应用题时除了掌握常用方法外,更应对以下几个问题妥善地加以解决.将其简记为“排、组问题”、“和、积问题”,“和、差问题”、“积、商问题”和“重、漏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研究者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可从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是否迫切需要及研究者本人有无研究的欲望和热情这两个维度大致区分为“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及“联通的问题”四种类型。一个真正“好的”研究问题,无论对教育理论发展或教育实践改善来说,还是对研究者自身发展来说,都应当是“真”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今年文科综合卷(本刊:全国卷Ⅲ)中的四大问题,即:“三农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法律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看,它们都体现出高考命题的新趋势——即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并力求获得普遍认同的价值和新的历史思考。其中的“三农问题”、“法律问题”与“环境问题”,也是高考前师生备考中所“热议”的话题,由此来看命题者并不回避热点。只是注重在设问的角度上灵活多变,它不仅注重基本史实的运用,而且注重基本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作为人,我们怎么活”的问题。为研究这一问题,既需要澄清“作为”、“人”、“怎么”、“活”的含义,也需要了解“我们”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何琳 《小学生》2011,(3):17-18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15.
曾仁付 《四川教育》2002,(10):44-45
“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指“有关知识的获取、转化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方法的归纳、发现、概括过程;决策的决定等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前提。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发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互相勉励、互相信任,共同提…  相似文献   

16.
本从“问题提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影响“问题提出”的要素,提出了“问题提出”的策略及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术教育》2007,(27):38-42
农村职业教育一般是指县(含县级市)及县级以下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其主体是隶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县级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将“三农”问题看作是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重大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从1982年至今先后发布了8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强调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并将此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幻方问题”、“牛虎渡河问题”、“智辨色帽问题”、“七桥问题”、“高斯求和问题”等等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中外数学名题。笔认为,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适当引入这些名题,开展“名题讲座”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9.
“恒”字类问题是指“恒成立”、“恒不成立”、“不恒成立”问题,这类问题既是高考的热点,又是高考的难点之一.本文结合实例讨论“恒”字类问题几种常用解题思路,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冉国锋 《中学理科》2007,(11):31-31
“问题解决”教学新理念提倡以“问题”为先导,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谈不上创新.能否有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物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学中“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提问”本身也具有双向性,理应提倡互动.本文力求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做粗浅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