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战国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部史书,因为它写人论事,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文学史上,又被视为优秀的散文总集。《唐睢为安陵君劫秦王》是《战国策·魏策》中的一个片段,原文是这样的: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於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睢使於秦。秦王谓唐睢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  相似文献   

2.
《新华日报》三月十三日第四版有一篇题为《许文强何许人也?——小议“上海滩”(作者黄幼帆)》的文章。该文是围绕“许文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来展开议论的。看了文章内容,才知道文不对题,误用了文言词句“何许人也”。因为作为文言实词的“许”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 1、答应、允许。△“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西  相似文献   

3.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相似文献   

4.
一国三公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相似文献   

5.
古代兰台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档案工作者爱以“兰台人”自称,盖因兰台是西汉档案收藏之地。但“兰台”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楚国有一台名“兰台”(今湖北钟祥县,亦说在秭归县城),是楚王登高赏景处。《文选·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这引发了宋玉的“大王之风”与“庶人之风”的高论。文人与君王在兰台的问答,引起后世知识分子的歆羡。李贺《自昌谷到洛后门》诗:“…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我国史书中第一次…  相似文献   

6.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7.
[原文]祸莫甚於内叛,奸莫甚於中立,二者之罪孰为大!曰:“中立之罪为大。”是何也!内叛之罪易见,中立之罪难知。人臣之叛君即仇者①,五尺童子皆知疾之②。虽所谓仇敌者资之以集事③,亦未尝不赏其功而疑其心也:“今日为我所诱而叛君,安知他日不为吾人所诱而叛我乎!”以位诱定,则借之成未功。吾位既定,则除之以防患。以傅瑕叛子仪而纳厉公,终不免於厉公之诛也。乃若原繁之自为谋,可谓密矣。自庄公之世用事於朝,历忽、壹、仪、突之变④,国四易主,泛然中立,  相似文献   

8.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9.
方志之兴尚矣。《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说者谓即后世邑乘之权舆。然其文不曰“掌方志”,而曰“掌道方志”,故郑玄注云:“说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若鲁有大庭氏之库,殽之二陵”,明其为口头传说,非有成书也。古人方隅地史,今日所存,莫早于袁康《越绝书》之《吴地》《越地》两传,垂二千年;次则常璩《华阳国志》,将千七百年矣。读《隋书·经籍志》,地理一类,元  相似文献   

10.
《笑林广记》一书里有这样一则笑话:有忧贫者,或教之曰:“只求媒人足矣!”其人曰:“媒安能疗贫乎?”答曰:“随你穷人家,经了媒人口,就都发迹了。”  相似文献   

11.
新编《辞源》,内容丰富,方便读者,其功不小,然亦有未尽善处。今举三条,辨正如次。一、《辞源》“骨更”字条下云:“(一)食留咽中。见《说文》”。按:《说文》曰:“骾,食骨留咽中也”。段玉裁注:“《晋语》:卜籀曰:狭以衔骨。韦注曰:骨所以鲠刺人也。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曰骨骨更之臣。《汉书》以下皆作骨鲠,字从鱼,谓留咽者鱼骨较多也。“食骨留咽中,,这个“骨”字是少不得的。如果仅是“食”留咽中,则为因噎废食之“噎”矣,不成其为“骾”了。旧本《辞源》作“骨留咽中也”,省一“食”字,犹不失原义。今《新华字典》解作“骨头卡在嗓子里”,非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赵策一·谓赵王曰三晋合章》有一段劝赵王坚三晋而勿攻燕,以移祸于楚的文字:"(秦)以燕饵赵,而离三晋。今王美秦之言而欲攻燕,攻燕,食未饱而祸已及矣。楚王入秦,秦、楚为一,东面而攻韩。韩南无楚,北无赵,韩不待伐,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韩为上交,秦祸安(案)移于梁矣。以秦之强,有楚、韩之用,梁不待伐矣,割挈马兔而西走,秦与梁为上交,秦祸案环(还)中赵矣……及楚王之未入也,三晋相亲、相坚,出  相似文献   

13.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4.
詹大悲君字质存,湖北旧黄州府属蕲春县人也。世居距县治东北二百里之何家冲,至君祖父斗峰公以身为继出,而性质直,见恶于诸兄;君父竹亭先生谨饬自好,为邑附生;父子守正不回,不能安居于故宅,逐迁居毛家垄。君生而貌寝,声音发肤异常儿,何家冲人谓君为怪物;以此不甚为家人所喜。祖父独钟爱之,曰:“安知形声异常儿者,成就之不异常儿耶!”君未四岁,夏日傍晚未归;家人四出觅君。祖母获之宅后半里许田垄中,问其所事,曰:“吾欲得一蛇以为戏。”至七岁,祖父命竹亭先生授之读。竹亭先生曰:“此子只合持十二斤锄掘荒地,何用读为!”祖父亲携至塾,竹亭先生乃授以三字经,教“性本善”之性字后,君即指“性相近”“性乃迁”两性字曰:  相似文献   

15.
原文: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于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  相似文献   

16.
顺便说一句并非题外的话,如果药厂将“包治百病”标在药名里。强调这是他们追求的“理想”和“特色”,又如何呢?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用“规范”二字冠名,理由大致有五:一曰并非自己先行,二曰全面符合规范,三曰贯彻抽象原则,四曰市场竞争需要,五曰吾之理想特色。然而,其论貌似  相似文献   

17.
在报上看到一篇短文,谈“每况愈下”这个成语。作者说,这用错了,应该是“每下愈况”,语出《庄子》。我觉得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成语的字义的变化和我们对这种变化应该采取的态度。“每下愈况”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现在把有关的一段抄在下面: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文章篇》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沈隐侯,即沈约。沈约是南朝梁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死后,谥曰隐,故人称沈隐侯。沈约从小孤贫,立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诗文兼善。当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自贵盛,无由自达,乃自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得到沈约的赞赏,才为时人重视。由此可见沈约十分精通文理,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沈约一生著述很多,有《宋书》、  相似文献   

19.
策划的解读新闻策划与文风有必然的联系吗?有。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弄清策划这个概念。据许慎的《说文》:“策,马箠也。”“箠,击马也。”———用马鞭击马,奋力之谓也。“划,锥刀曰划;从刀从划。”———用锐利的锥刀刻画、切磋、雕琢,其本义和引申义是:锐意的谋划。两字的意思连起来,即全力以赴,锐意谋划。另据《后汉书·隗嚣传》:“是以功名终身,策划复得。”又,《晋纪》中:“魏武帝为丞相,命高祖为文学掾,每与谋策画,多善。”“划”与“画”相通,都是策划、谋划之意。古人如是说,今人呢?《现代汉语词典》对“策划”这一词条…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诊所     
“莫须有”不是不必要《宋史?岳飞传》记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秦)桧诘其实。桧曰:‘(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许有吧)。’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以“莫须有”表示凭空捏造。例如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九十八回:“娘家的人当不起休书里面写得义正词严,连自己的娘家,把这莫须有的事,都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