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重塑师生关系,确立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生成的基础;设计弹性方案,展现真实课堂——课堂教学生成的保证;驾驭实施过程,培养自主能力——课堂教学生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正逐步从外界导向回归到主体自觉践行上,在"新课标"倡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观下,正确处理课堂生成资源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必备能力.结合个案教师对"三视图"教学中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反思性实践研究表明:数学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教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路径有:提高捕捉与反思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依托教师专业标准反思并明确问题;在反思性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重构课堂,有效运用预设性生成资源.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曾经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因而我们要捕捉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相似文献   

4.
正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着一个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应当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相信他们的自身潜能,尽力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调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促进有效的动态生成,为课堂有效生成提供条件,打造充满生机的数学课堂。一、创设情境,为课堂生成营造氛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  相似文献   

5.
刘田福 《文教资料》2010,(30):167-169
历史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是关键。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回归,让学生觉得历史有用、有趣;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让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尊重;课堂上抓住突发事件.促进课堂动态生成等。  相似文献   

6.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如何把握新课标的精神,让课堂生成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呢? 一、建构弹性方案,注重课堂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预设时,首先必须以人为本、以学定教.  相似文献   

7.
"动态课堂"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数学课堂的有效互动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创新力、探究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在有效互动的课堂中,学生能够以更加自由、更加动态、更加舒适的心态去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也能在互动教学中促进他们情感、认知、思维以及能力的发展。为此,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互动展开简单的论述,旨在启发广大数学教师合理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动、生成已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我们追求、倡导的课堂.笔者认为,任何一堂课上都少不了"促进生成、出现生成、处理生成、拓展生成"的环节.在参与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笔者认为一般的课堂教学均有这样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8,(13):55-56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是课堂教学改革,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高三复习课现状提出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本策略:课堂教学中应目标明确、注重概念(定理)的动态生成、巧用例题促进数学思维的动态生成、让每个学生参与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动态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11.
韩圣芳 《考试周刊》2010,(57):52-52
我们曾经对"精雕细刻、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羡慕不已,但慢慢地咀嚼,发觉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的"完美",实质上仅仅是学生适时"配合"教师完成教案而已,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感觉不到生命成长的气息和创造的欢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和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曾说:"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洽"的"动态"过程。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呢?一、关注学生的个性,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不同,对学习活动的认识也会有差异。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如能巧妙处理,往往会生成新的教学思路,使课堂中出现闪光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课堂已近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和学生互动,借助学生的学习成果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的评价是课堂互动的关键。积极、有效的课堂评价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生成课堂,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智慧的灵动,流溢着自由的气息和生命的律动。这样的课堂,在师生的多元互动中,在集聚与生成着丰富的动态教学资源的同时,不断重组、生成、推进着新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如何智慧运用生成性策略,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的火花,促进学生认识的多维拓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一、开放教材,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  相似文献   

16.
<正>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课堂资源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那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开展呢?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  相似文献   

17.
林占盛 《教师》2014,(18):100-101
正"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把课堂当成了舞台,把学生当成了道具,把教案当成了剧本,把教学当成了表演。这种教学冷落了学生在课堂生成的资源,让教师失去可再创造的空间,对于学生主体尊重、个性的张扬更只是空谈。那如何促进资源生成,又及时捕捉并应对生成呢?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教育中,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共识,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仍然起着制约作用。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加以指导和引领,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可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9.
<正>叶澜教授认为,必须突破"传统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时间效应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习作教学应被看做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  相似文献   

20.
正"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探求生成性课堂教学。然而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动态生成课堂,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因此,教师需要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及时捕捉、分析、判断、重组和处理来自学生的生成性要素,以致能有效促进课堂生成,真正享受课堂生成的精彩。一、因势利导,点拨课堂智慧的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