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逻辑基点在于学科定位,由一般的文学地理现象研究到文学地理学学科意识的自觉再到明确的学科定位,对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具有奠基性和导向性意义.在从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定位走向学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在理论、方法与体系建构三大核心环节同步推进,系统整合.根据文学地理学学科建构的要求,今后应重点在文学地理学理论、断代文学地理、区域文学地理、城市文学地理、文人群体活动空间以及文学地理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地理学的代表人物迈克·克朗认为,文学中充满了对空间现象进行描写的诗歌、小说、故事和传奇,它们体现了对空间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努力。"文学空间"以跨学科的研究态势,显示出与传统的文学研究不同的视角。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文学空间",本文通过对于迈克·克朗的"地区感"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地区感"在"文学空间"中的生成及其特殊性等三个问题的研究,揭示了迈克·克朗关于"文学空间"中人与地之间具有意向性的联系并包含了一整套文化的独特思想及其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研究"地区感"的意义以及从新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理解"文学空间"对我国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发展所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当下文学批评面临着空间转型,文学生产的"全民性触网"在理论上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学的当代发展一方面呼唤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与更新;另一方面要能跟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阐释力。值此语境之下的文学地理学之审美研究,能够回答当下文学批评的前沿问题,是在美学研究发展史重新梳理的基础上,以美学知识体系批判反思、完善培植的方式助推美学的当代发展,是文学地理学向基础学科发展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证入。  相似文献   

4.
文学地理学中的“自然气候”范式,强调了自然气候在文学风格形塑中的核心作用。斯达尔夫人之后,文学地理学研究者对自然气候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鲜有关注。在当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中,以自然气候为视野考察国内文学地理现象仍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的语言风格彰显,正是自然气候深刻影响文学风格的典型。从语言风格对这一作家群体的地域化身份界定,本质上是通过“空间隐喻”方式所达成。“空间隐喻”是指这一作家群体将四川多雾气候的地理特性,以“空间隐喻”的方式“映射”到其作品语言中,形成一种语言风格的地理学暗指。正是这种地理暗指,青春文学“川派”作家群才具有一个能被界定的同一身份。  相似文献   

5.
依饭经文是仫佬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在文学地理学的视阈之下,地理与文学的关系属性贯穿于经文的生成形态、内容主体、艺术方式、价值意义之间,于地理—文本—艺术的研究范式中发掘经文神话故事中蕴含的文学地理学观念,不仅突显出民族民间文学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借鉴意义,而且昭示了以文学地理学视角研究民族民间文学的广阔空间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性显学的《文心雕龙》研究,在文学地理学这一全新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一是学术群体尚不壮大,二是还没有出现对《文心雕龙》全书进行文学地理因素的整体、综合研究的成果。综述文学地理学视野下《文心雕龙》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心雕龙》文学地理构成要素,关注地理与区域,关注空间与历史,将是《文心雕龙》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转型是乡村地域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快速城市化是我国乡村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乡村转型是我国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和研究论题。乡村人地系统及其空间要素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转型的地理学研究必须是多学科综合研究。地理学对乡村转型的研究围绕乡村人地系统的时空过程这一核心内容展开,研究的主题包括乡村转型时空过程、乡村转型的空间特征、乡村转型的动力机制以及乡村转型调控等方面。乡村转型的地理学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8.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建设,又尤其需要有概念体系的建构。其概念,似应从地理空间、文学地理空间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延伸开来,大致有以下概念群落:区域与地方、场所与空间、地方经验、地方感、地理意象、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9.
以文学为本位,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文学研究的背景与框架,《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以地理、作家、文本三者的关系为研究枢纽,多层次、多角度展现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与民族风貌。其研究拓展文学地理学的格局,创建文学地理学的内在理路,显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与新品质。  相似文献   

10.
"空间批评"是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重要的批评理论与批评方法,以新的空间概念为前提,是西方社会文化后现代化的产物,是文化地理学吸收了文化研究等后现代理论后形成的一种文学的批评方法,兼收并蓄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等后现代文化理论,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文学空间与政治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偶遇者》则是在空间的视角下阐释能否通过身份置换实现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