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03年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二章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课后的问答题:“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这道题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有的甚至认为无从答起。那么,“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利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君主一人专制独裁,“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从中央的丞相到地方上的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建立后,承袭秦制,未有所改。其次,汉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秦统一后,建立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而发展的,而汉朝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  相似文献   

3.
西汉由弱到强,又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改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笔者已著文论说部分古人对西汉官制的评说;西汉的官制改革,闸述了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了其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所谈是近人对西汉官制这些方面的认识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4.
三,西汉、三国职官汉初承袭秦制,后来才有所更改。(一)中央官制(仍行三公九卿制,后来又出现六部之萌芽)(1)三公先是相国、太尉、御史大  相似文献   

5.
西汉由弱到强,更由盛转衰,寻找其变化原因多种,其中一最重要原因是其官制设置与变化的合理与否,自古以来,许多人称赞汉唐盛世。进而赞美西汉官制的总体合理;当然亦有不少人,甚至当时人也指出其官制的局部不合理和弊端。文章亦就西汉官制所处时期及六次改革观察,大略陈述、评论其合理的地方、合理的时候,不合理的地方、不合理的时候,以及坏乱地步:略说西汉官制在当时的积极及消极作用,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汉时期,承袭秦制,丞相制度作为皇权最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亦得以沿袭并不断完善。丞相总领百官助天子理万机的职能定位,使其政治地位自然而然的处于百官之首的尊位;而列侯则是西汉时期异姓官僚政治地位最高荣誉的象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关系背后所反映的西汉政治、思想等诸多方面的痕迹,对于我们了解西汉政治生活的原生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官制的因革损益纷繁复杂,主要经历了从“同制京师”到“食租衣税”、从“右武”到“重文”、由暂置到定制、以及宦官势力的消长四大变化,而每种发展变化均与封建统治秩序的自我调整、封建统治权力的内部再分配密切相关。掌握中国古代官制的因革损益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了解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变革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丞相作为“三公”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谓是位高权重,而作为丞相的重要属官——丞相长史,史书记载相对比较零散,故对其职能的认识也还是停留在比较宏观和浅显的层面。文章综合相关历史典籍,认为丞相长史的职能主要是:承丞相之使,逐捕坐法人员;参与案狱的审理;给丞相出谋献策,提供意见参考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丞相作为“三公”之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谓是位高权重,而作为丞相的重要属官——丞相长史,史书记载相对比较零散,故对其职能的认识也还是停留在比较宏观和浅显的层面。文章综合相关历史典籍,认为丞相长史的职能主要是:承丞相之使,逐捕坐法人员;参与案狱的审理;给丞相出谋献策,提供意见参考的职能。  相似文献   

10.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是汉初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礼治思想的第一人。剖析贾谊的礼治思想,对于认识贾谊的社会政治观和西汉时期政治指导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贾谊礼治思想的提出汉初的统治者,鉴于秦王朝厉行法治导致速亡的教训,在西汉王朝建立后,以“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作为当时的政治指导原则。但这种“无为”政治,并不是一切放任自流,而是主张在承袭秦王朝既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生事,不扰民,因循苟安,维持统治,不再改弦更张就是了。因此,汉初的黄老政治,并不是对秦的法治的否定,它不过是对秦制因陋就简的继承而已。例如汉初的《九章律》,就是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  相似文献   

1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战国萌芽: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初步建立。②秦朝创立: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北宋加强:剥夺大将兵权,削弱和分解地方军政财权。⑥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地方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其他重要社会制度:分封制、编户制度、刺史制、察举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改土归流,等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职官制度,历代均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朝代也常有种种变化。秦汉以前,我国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官制,把官吏分为中央官和地方官两类。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以后历代虽有变化,但两千年来大致是以秦汉官制作为基础发展演变的。下面就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些古代职官。  相似文献   

13.
经历十几年的治国实战后,朱元璋终于走出丞相“任非其人”的认识“误区”,看到了丞相之制所具有的潜在权力威胁,因而诛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并以祖训规定以后永不复设。这样,宰相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而由此引发一些新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一、西汉军事制度概述西汉军事制度因循秦制又有所损益,到汉武帝时代逐渐定型。 1.中央军西汉的中央军可分为宫廷禁军、宫城近卫军、京师长安及畿辅驻军三类。宫廷禁军负责宫廷门户和宫内的警卫以及天子出入仪仗。其中给事禁中者为中郎、给事宫中者为郎中、给事宫外者为外郎。武帝时代禁军又增加了“期门郎”(平帝时更名为“虎贲郎”)、“羽林郎”和“羽林孤  相似文献   

15.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从全国范围看是对峙割据的形势,但就某一王朝而言,则仍然是中央集权的政体,故各国官制虽“多依汉制”,但也有不少变化和发展。其中枢官制:保留了自东汉以来已“不与朝政”、仅“假以名号”的“三公”,至晋,又增置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合称“八公”,此制在南北朝时期相沿未改。虽设宰相(或称“丞相”、“相国”),多非寻常之职,且无定员、无定名。在这个时期,尚书、中书(曹魏初称“秘书”)、侍中(晋时称“门下”)等三个系统,逐渐发展成政府最重要的中枢机关,各以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副职)、中书监、令(以中书侍郎为副职)和侍中  相似文献   

16.
秦会要一書,清孙楷著,內分:世系、礼、乐、輿服、学校、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貨、兵、刑法、方域、四裔十四門。职官篇凡二卷,所輯不免踳駁,序官尤多可議。徐复訂补,詳于因革,大多以六國証秦制,而斟正殊鮮,僅境導官校官及糾占夢博士与司馬侯之謬二条而已。本文旨在考証秦官职称,未暇旁騖。凡已見原書者,概不迁錄,其有重出,征引亦異。都訂正二十余事,增补五十五事。依原书編次,以官为綱,逐条分詮。三公 (案)御覽卷二○五引六典:“汉承秦制,不置三公。”仝書卷二○六引齐职仪:“周公为太傅,迁太师;秦無其职。”案秦亦有师傅官,但秦入所谓“三公”,則指丞相  相似文献   

17.
1901年2月(光绪二十七年正月)清政府在西安行在宣布实行变法,此后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官制改革。清本官制改革如何评价,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中央和地方官制改革两大方面入手,就其实质谈一点看法。一、中央官制改革.已现钢权实质1906年11月6日、清廷发布了《裁定奕额等核拟中央各衙门官制谕》,宣布改革中央官制:“其要旨惟在专责成、情积弊、求实事、去浮文、期于厘定百工而熙庶绩。”-’那么,就让我们从实际中来窥探其实施的情况。首先,在中央官制增裁方面与改革前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更动。“毋用更改”的衙门有。军…  相似文献   

18.
汉代边防兵制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根据文献和简牍材料,仅就西汉西北地区边防兵的来源、阶级构成和生活待遇等几个问题,谈点粗略意见,旨在就教于史家。一西汉在秦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征兵制,汉制规定:人人皆有戍边义务,“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凡编户民皆得“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境内之民每人都有当兵的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明朝独特的特务机构,“厂卫”是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集中皇权的工具。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朝臣权力过大导致元朝灭亡,基于这种认识,他在政治层面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官制改革,以达到分割权力、集中皇权的目的,如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与中书省,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并设立“三司”。“厂卫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其中,“卫”是指明太祖洪武年间设立的锦衣卫,“厂”则包括永乐年间的东缉事厂、成化年间的西缉事厂以及正德年间的大内行厂。从性质上讲,两者的职权类似,都是皇帝的爪牙与耳目。从权力或势力大小上讲,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1中,两本教材对秦朝至清朝中央推行的重要文官制度“丞相制”表述存在差异,前者表述为“宰相制”,后者表述为“丞相制”并对“丞相”与“宰相”的区别加以简单解释。事实上,称这一制度为“丞相制”更合适,除辽代以外,“宰相”一直是对历代中央辅佐皇帝最重要文职官员的代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