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1 想来真令人惊奇并且感叹:我们仿佛故乡手中一只永不断线的风筝,无论飞得多高,飘得多远,也总被她那无形的情丝所牵系。“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的诗句道出了人的心理真实。而较之西方,中国人的乡土观念似乎更为深入人心,蔚为大观。中国语言中有“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美是家乡  相似文献   

2.
<正>读过"月是故乡明"专题,假如要你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你会怎样写呢?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举行全球征集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主题歌歌词活动。假如你参加,你会怎样写呢?你将写些什么呢?一、为什么要记住乡愁?(请联系《月是故乡明》专题,从中找出相关的语句。)1.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  相似文献   

3.
表扬和批评过于简单是我们常犯的毛病。只说“好”或“不好”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哪里,为什么错,最好对孩子说说明白。孩子兴致勃勃地画了一幅画,你也许因为正忙着就只看一眼:“嗯,蛮好。”为何你不能仔细看看孩子的画,告诉他大公鸡画得很像很神气,小花小草很美丽,再耐心听孩子讲一讲这幅画里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4.
《谁该得第一》是北京地方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叙述全班举行绘画比赛,莹莹画了一座金灿灿的宫殿;兵兵画了一条清澈的小河;扬扬画了一对大翅膀;明明画了一把大锯。画好后,他们分别向全班同学介绍了自己画这样一幅画的目的。每个人都说得很有道理。围绕“谁的画该得第一”这一中心话题,怎样依据“课标”理念组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呢?  相似文献   

5.
张玉山 《现代语文》2007,(2):100-101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恋乡情结是每个人都有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乡愁,愁绪如烟,渐近渐远,月影移动,心与徘徊;“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是乡愁,乍惊乍喜,且羞且怯,心底澜涛沸扬,欲罢不能;“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乡愁,少小离家,半生漂泊,蓦然回首,往事历历,一行老泪潸然而下。乡愁的浓烈与苦涩,不是距离和时空上的,是苦难岁月的磨砺,不堪回首的辛酸,生命成长中的沧桑。余光中的乡愁,高拔峭立,万木萧索,犹如《胡笳十八拍》,拍拍激越辽远,苍凉悲愤,激荡人心,长歌当哭,如怨如叹,如泣如诉,“漫将心事付繇琴/弦断有谁听”,在他,乡愁成了一种痛,壮士断腕,切肤之痛,望穿秋水,心碎之痛。余光中先生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是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余光中的乡愁,已经渗进他的血液,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乡愁不仅仅是诗人开放的喑哑的歌喉,而是生命中澎湃交响的眼泪与诗行。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乡愁成了他使命的航标,愈老愈重,也愈纯粹,乡愁是滴沥他心底的悲歌与永恒。  相似文献   

6.
在《绿》一文中,朱自清先生独创性地发现了“绿”的美、“绿”的魅力、“绿”的理性。他用准确朴实而充满绿的色彩和芳馨的语言,画出了“绿”的鲜为人见的美与力,使《绿》和“绿”活在千百万读者的心中。应按怎样的审美层次来欣赏《绿》呢? 一、从审美感觉层次来欣赏梅雨潭“绿”的美。美国美学家帕克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绿》全文四段,首尾略写,即点题和复沓,重在二、三段。而重点中的重点又是第三自然段,是欣赏“绿”的关键段。  相似文献   

7.
去年安徽省中考“课改”区的一篇作文,引起了阅卷老师的争议,初评12分,最后改评46分,相差30多分。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篇考场作文呢?请看:[文题(]5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美术鉴赏课上,老师挂出一幅画,说“:你们认为这幅画哪些地方画得精彩,哪些地方画得不好?先想一想,然后彼此交流一下看法。”大家惊异地发现:被某位同学认为最美妙的地方,却被另一位同学斥为败笔。老师问大家有何感想,有的同学说“:对于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学说“:一件艺术品不可能各个方面都被所有人认可。”……最后,老师说“:我想借此提醒大家,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也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渐“沉淀”,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我们在为教师大胆创新、张扬个性、追求独特的教学行为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追赶“时髦”感到忧心。一、学科整合:目标明确,把握时机,不为学科所累【案例】《桂林山水》教学片断师:读了课文,你们认为桂林山水美吗?生:美!师:是呀,这样美的桂林山水怎么能不让人赞美呢?现在分小组展开讨论,看看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桂林山水。可以画一幅画,可以唱一支歌,可以……(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争辩声、讨论声此起彼伏,教室里…  相似文献   

9.
教师节,有个学生送我一幅画:一张白纸,用浓墨涂了一抹粗重的黑色。还附带一张书签,上面写了几行字:“这幅画名叫《快乐》。悲观的人只看见一团墨迹,而乐观的人却看见大半的雪白。你呢,又看见了什么?”我一阵惊喜,多大胆的学生呀。我应该让全班同学都见识见识。今天的语文课,我把这幅画带到教室,说:“有位同学送我一幅画作为教师节的礼物,你们猜一下,有什么用意?”同学们一  相似文献   

10.
请小朋友读一读古诗《江上渔者》:小朋友 发现 了吗 ?诗里 藏 着两 组 反义 词 呢,它 们 是( )和( ),()和( )。在这首诗里,“往、但、鱼 、美、君、看、里”这 7 个 字都是“横画多”的字。怎样写好横画多 的字呢?写好横 画,首 先要 做到 每一 笔横画 之间 的距 离差 不多 都相等,这可以 让我 们写 出的 字具 有“匀称 美”。另 外还要 注意 一些什么呢? 看 上面 ,写 下面 。写 竖 的 时 候 ,看 着前 1. 两横 之间的 空白 来写 ,让竖 的下 半截 和上半 截…  相似文献   

11.
逼真和如画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赞美它好,说逼真。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画得活像,雕塑得像真的一样,这是说“逼真”好。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再说“逼真”又有什么好?“如画”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作品描写一个人,写得活像,是好的。作品描写风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选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次第放大的意象来吟咏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新婚妻子的依恋和对祖国大陆的眷恋。全诗用“情感”维系,从个人经历来思考民族的命运、人类共同的命运,意蕴层面由“小我”到“大我”得以升华。一般鉴赏类辞书中把《乡愁》主题定位于渴望家园统一之情。这种隔不断的两岸情是缘何而起的呢?“我”是漂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运用了不少对话。由于这些对话运用得巧妙、贴切,就使文章更加生动、传神。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巧用对话的呢?鲁迅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曾说过,作品中写人物对话,应该做到即使不描写人物的肖像,也应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作者所写的《故乡》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有一幅插图(王金泰作)。有人看了这幅插图认为它画错了,理由是,诗句写的是“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而图上却画的是“新妇车在前,府吏马在后”。其实,这幅插图不但没有画错,而且画得很好。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15.
骄傲的彩虹     
一场大雨后,一条美丽的彩虹从云缝出来了。她看见自己七色的彩裙,想下去展现自己的美。彩虹姑娘来到小草前面,傲慢地说:“丑小草,咱们比比美吧。”小草看了看自己,谦虚地说:“彩虹姑娘,我怎么能和你比呢?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课上,究竟怎样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一、学生“说”中学生从小读过很多书,听说过很多事,看过很多影视节目,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这就奠定他们有“说”的基础。故在作文课上我们尽可以让他们畅所欲言地去“说”。比如,我在布置学生写《家乡情思》一文时,先用录音机播放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的配乐朗读的录音。然后让学生说出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稍作思索后学生纷纷举手答道:“表现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感情;表现了对割断两岸亲情的台湾当局强烈不满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常常吟诗作画或观画吟诗。《风景谈》一文为我们描绘了六幅‘风景画’,我们何不来个读文作画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欣欣然有喜色”。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提示如下: “每幅画面有两部分内容构成,是哪两部分呢?” “一部分是自然风景,一部分是人的活动。” “每幅画描绘了什么自然风景,其特点是什么?描绘  相似文献   

18.
胖之亲体验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堂美术课上,老师问我:“你最喜欢美术书上的哪一幅画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唐朝的那幅!”老师又问:“为什么呢?”“因为唐朝以胖为美嘛!”我眨巴着眼睛狡猾地答道。全班同学都笑了。  相似文献   

19.
创设情境感受美上课一开始,我问学生:“谁知道大海是什么样的?海浪文是怎样的?”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接着说:“今天、咱们一块学习《浪花》一课,它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然后,我挂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  相似文献   

20.
《故乡》用第一人称写法,全文主要是通过“我”叙述故乡的变化和“我”的感受。其中运用了许多对话:有“我”与母亲的对话;“我”与闰土的对话;“我”与杨二嫂的对话以及“我”与宏儿的对话等。作者是怎样设计和安排这些对话的呢?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一、在大段叙述性语言里,适当插入一些对话,往往能起到调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故乡》一开始,便通过“我”的叙述,描绘了故乡的破败景象和“我”的失望心情,还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我”与母亲的会见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文章如果就这样一直叙述下去,未免显得平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