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奥运赛场的观众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运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盛会是体育精神和人类文化的集中表现,2008年奥运赛场观众组织得如何,观众素养的高低以及赛场的文明程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形象,甚至直接关系到奥运会的成败.以奥运为契机提高我国赛场观众道德,进而提高我国公民整体的道德素质有必要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精神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研究和对比其他国际赛事经验后认为:观众公共道德及比赛基本礼仪的赛场观众道德素质需要提高,从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完善体育组织建设以及提高观众自身道德素养等三方面来入手.  相似文献   

2.
赛场观众礼仪与2008北京奥运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场观众礼仪是奥运礼仪的重要组成部门。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法可知:奥运赛场观众礼仪是观众在参与奥运会赛场活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整套表现尊敬、教育和审美意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历届奥运会赛场观众的表现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北京奥运会赛场观众礼仪文化建设时间紧迫,是“人文奥运”的重要体现,且具有多重历史意义。由此提出了奥运赛场观众礼仪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3.
观众在体育赛事中起着特殊地地位。赛场礼仪和赛场文化是亚运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亚运赛场观众礼仪和赛场文化,提出了实现亚运赛场观众礼仪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奥运会赛场运动员礼仪是奥运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北京奥运会赛场运动员礼仪不但是"人文奥运"的重要体现而且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了体育赛事中体育礼仪的相关概念、内容及功能,分析了造成体育赛事中体育礼仪缺失的原因:对体育赛事礼仪的认知不足;运动员个人素质的有待提高;体育商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最后再阐述了体育赛事中体育礼仪的规范途径:以人为本、注重人文精神教育;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注重赛事体育礼仪的普及;以媒体教育为提升,做好赛事体育礼仪的宣传;以赛场为媒介,提高观众赛事体育礼仪的认知;以规章制度为保证,促使赛事体育礼仪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践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分析中国网球赛场观众观赛礼仪的现状,阐述了提高观察观赛礼仪对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培育观众文明观赛礼仪的措施,旨在塑造辽宁良好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2009,(9):I0006-I0007
在中运会的赛场上,我们不仅欣赏了精彩.振奋的比赛,更深深感受到了赛场志愿者每一个角落的细致入微的服务。中运会的志愿者全部来自长沙市各个中学,招募志愿者期间,长沙市共有7000多名中学生自愿报名,中运会择优选聘的2800多名中学生志愿者在各赛点,接待单位和活动场所,成为礼仪、安保,联络、宣传、医疗、广播等赛事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运动员个人的礼仪修养,不仅代表着他们的个人形象,更代表着行业形象和国家形象。通过文献分析方法,就近年来我国运动员在赛场内外的言谈举止,我国运动员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的礼仪缺失的原因是由于个人素养、管理不严、自我膨胀造成的。建议:通过"学会微笑、尊重他人、掌握礼仪知识和技巧"等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礼仪修养。  相似文献   

9.
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而比赛便是呈现这一运动的大舞台.球迷们通过比赛不像能欣赏高超的足球技艺,还能通过比赛感受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增进友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但自职业联赛以来,足球赛场上体现最多的却是观赛礼仪的丧失.中国要想让足球这个项目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必须让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职业化进程以及足球观赛礼仪和足球道德等同步发展.因此本文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球迷的观赛礼仪着手,深入探讨相关问题,在提高球迷素质的同时提高整个国家的足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要做就做专业的体育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芳群  意娜 《新体育》2006,(6):62-63
一次,北京市市长王岐山被一个记者问道:“市长,您怎么看北京市民的“观赛素质”?市长想了会儿,低声说:“我们的观众把所有的比赛都当成足球比赛了。”在中国,这样“疯狂”的体育迷确实不在少数,而违背赛场礼仪和章法的热情,只能让人烦心不已。在另一次即兴演讲中,王歧山市长更是坦言:2008年奥运会,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参差不齐的市民素质,担心北京观众在“奏他国国歌时能不能起立”、“能不能为没有赢得金牌的选手鼓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