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玉驹 《新高考》2007,(Z1):11-13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义,即某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把握语境是关键所在。结合“语境”做题,“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其基本原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  相似文献   

2.
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指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语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解题技巧有以下几种:一、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做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  相似文献   

3.
能够根据语境辩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 【考点说明】该考点讲的是理解和运用词语。理解要根据语境,就是说要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上下文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对词语作动态的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考点对考生的具体要求是: 1.辨析词语中汉字的读音。不少汉字是多音字,(如“行”、“长”、“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是唯一的。 2.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词语除了一词多义之外,还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之别,有时还有特定的修辞义,只有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解释。 3.选用词语要准确。主要是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別,如语义的轻重、语气的强弱,准确地传情达意。 4.要准确地把握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 5.要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做到褒贬、庄  相似文献   

4.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实词理解方面的障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古人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为什么“不离句”?这是因为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之分。概括义是从许多具体义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一般是概括义;而具体义是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我们常见的课文注释多用具体义。这是说的根据上下文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也就是要准确地理解词的具体义。  相似文献   

5.
语义和语感是体现语言表情达意功能最基本的要素。词义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分,前者是相对固定的,静态的,后者是动态的,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二者有时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是只有某种联系,而并不一致的。同一个词,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对词、句、段含义的理解,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有时还要联系全文从整体上认识,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把握准具体的语境,懂得语境对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五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一些例子具体介绍三种推断文言词义的方法。一、把握语境 ,结合文意理解词义文言字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总是有一个确定的意义 ,要准确理解字词的意义就要作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通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 ,看解释是否使文意贯通 ,是否合情、合理。如贾谊《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有人理解句中的“小弱”为形容词“弱小” ,从本句看 ,这种理解似乎可以。但如果我们注意句后的“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若也”一句 ,这种理解就讲不通。因为这后一句讲的是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 ,依然如固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招数指津]阅读文章。理解字词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讲究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说。要认识词,必须对它的上下环境作出适当的了解,决不能望文生义,单纯地以词解词。否则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从文章中找到爆破点。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或是习惯了遵从语文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范式的缘故,每次在学生汇报字词预学的环节时,我都是只对词语的是否“读正确”做检查,而涉及词语的理解和朗读品味。便全是放在了课文的理解中顺势而行。想想。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社科类作品的阅读一样 ,都需要理解文句、把握文意、分析文章和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评价 ,而且在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与相关技巧上也有共同点。但在其他四个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具有鲜明的解读特点。一、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性更强“词不离句 ,句不离章” ,语句含义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 ,失去语境约束的词句是孤立无助的 ,是放纵散漫的。文学作品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语境的依赖显然比社科类更强。孙犁的《荷花淀》写几个妇女去马庄探夫未果 ,归来途中 ,“有点失望 ,也有点伤心 ,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对“狠心…  相似文献   

11.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出现“联系上下文”。这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解释词语,给学生指出了答题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12.
刘珍 《西藏教育》2014,(3):21-22
<正>初中阶段,语文的字词教学是读写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字词教学重在理解、积累和运用。因此,落实字词教学,对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笔者在研究了大量课例后发现,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落实字词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是不得不提三个关键词:语境、勾连、运用。一、语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词、句是文章的基础,与文章的关系不是割裂的,字词教学不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一个词语具体的语境义。"文中"是具体的语言环境,词语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整体文意的词义理解,二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理解。一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有临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15.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读懂文章的前提,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所谓“词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而又与词典义有着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16.
黄淑琴 《考试周刊》2013,(78):46-46
<正>如何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语文味",站稳"基础性",让词语教学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笔者认为,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抓住"词眼"这一关键,让关键词语如一条根,深深扎进课文的泥土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30条》第9条指出:"随课文识字应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意义。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在汲取了大量文本营养后,破土而出,开  相似文献   

17.
解词的基本方法是“词不离句,因句辨词。”一个词只有在具体的上下文里才有明确的意义。离开上下文,就很难解释它的准确的含义。解词还可采用“据互文以求同意;据对文以求反义;据异文以求近义;据词文以求异义。”等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所谓揣摩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品味、辨析、反复思考推求其意味。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那么,揣摩语言应从哪几个方面“引思”呢?揣摩语言的方法又如何做到“善导”呢?揣摩语言的含义。这是揣摩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也在不断延伸。揣摩语言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如《荷塘月色》中“斑驳”一词,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拿来主义》中“摩登”原指时髦。其次,要辨析词语的语境义。所谓语境义即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语言环境包括外部…  相似文献   

19.
语境释词法就是结合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方法,也叫结合上下文法。这种方法多用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意思或特定含义。一般来说,一个词语只要进入具体文句,它就立即与它前后的词、句、段,乃至全篇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它的意思也随之发生变化。理解这种情况下的词语,只停留在它们的表面的本来的意思上不行,光靠  相似文献   

20.
潘峰 《新读写》2011,(10):46-48
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最基本的要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含义。它可能是临时指代的内容,可能是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借代义,可能是蕴涵其中的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可能是用来表明某种意图,可能是事物的作用意义,可能是作者的观点立场,等等。这种含义,是既有别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