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雪茹 《课外阅读》2013,(11):19-22
1841年7月的一天,江苏镇江,林则徐与魏源两位老朋友相会。此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已现颓势,他们希望为中国做点什么。他们用自己的言行第一次回答了关于近现代中国命运的一组大问题:中国何去何从呢?是排斥外来的一切,还是改革时弊勇于向敌人学习?他们虽然为中国悲哀的近代史带来了第一  相似文献   

2.
德国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国家,尤其是经过二战后几十年的生态建设,其境内的森林覆盖率已超过30%,令到过德国的人羡慕不已。然而,一位德国环保专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的环保是世界第一,但中国的原生态环境比我们好得太多了。  相似文献   

3.
1945年3月18日,美军第一步兵师开进莱茵河西岸的德国城市波恩,除了攻击德军之外,他们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争夺德国科学家。此时,希特勒政权行将崩溃。美苏两个大国都意识到,德国拥有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将是一笔巨大财富,谁能得到他们,谁就将在战后的争霸斗争中占得上风。波恩大学人才云集,在科学领  相似文献   

4.
我眼中的德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与爱人陪同近八十岁的大嫂前往德国探望侄儿,在那里住了二十几天。我侄儿在德国工作了二十几年,现在是一家电脑公司的经理。我们在他的陪同下,走了德国几个大中城市,初步了解德国的一些情况:德国经济发达,自动化程度比较高,国民素质比较好。最使我难忘的便是两点:第一,德国人环保意识强,  相似文献   

5.
在德意志联邦的作家群中,最重要的有三位。第一位是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他因长篇小说《莱尼和他们》获诺贝尔文学奖。第二位是阿尔诺·斯密特,他被认为是德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尤里西斯》的作者),这两位作家都巳去世。第三位就是君特·格拉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皮鼓》,也是他的成名作,发表至今已整整40年了。最近,瑞典文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君特·格拉斯,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他成为本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第一位用文学手段来表现人的"异化"问题的作家,其代表作品《变形记》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戕害。而我国作家贾平凹则一直着力于记录中国农村在改革洪流中的种种变迁,其作品《怀念狼》以几个猎人的故事为切入点,透过他们由人变狼的命运历程展现了民众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困境。两部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和傅山既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异化,但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还是因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7.
面试     
《现代语文》2005,(5):24-25
师哥说,那是他第一次面试,也是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面试。那天,他揣着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面试通知,兴冲冲地提前10分钟到达了那座大厦的一楼大厅里。当时他很自信,他专业成绩好,年年都拿奖学金。广告公司在这座大厦的18楼。这座大厦管理很严,两位精神抖擞的保安分立在两个门口旁,他们之间的条形桌上有一块醒目的标牌:来客请登记。  相似文献   

8.
卢晓军 《小读者》2011,(9):I0015-I0016
作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国和美国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中美不同的父母观: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  相似文献   

9.
国内有个朋友让我帮他找一些资料。我问:"你什么时候要?"他说:"这两天吧。"因为跟他很熟,于是我接着问:"两天是多久?"他说:"一个星期。"中国人说话喜欢用虚数,这对于我周围的德国人来说,就会给弄糊涂了。对他们来说,两天就是两天,怎么可能变成一个星期呢?"我马上办。"这句话对中国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分钟、一小时,但也有可能意味着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这要说给德国人听,他们该睡不着觉了,非琢磨出个所以然来不可。为了提高效率,德国人基本上什么都要量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德国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德国已经成为中国在西欧最大的贸易伙伴。在中国的贸易伙伴国中占据第四位,中国也是德国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人们正期待着两国经贸关系更加令人神往的前景。抚今追昔,回顾中德早期贸易的开端及其发展轨迹,或许不无意义。本文拟对1861年中德订约以前两国的贸易发展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一)据何炳贤著《中国的国际贸易》一书称,1582至1610年(明神宗万历10年至38年)利马窦来华时,德国与中国已有间接贸易。至于两国的直接贸易,…  相似文献   

11.
1984年初,两位苏丹留学生——艾布白克尔和巴黑特,在大学本科毕业回国工作了两年后又回到自己的母校——上海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他们分别在著名外科学专家吴肇光教授和妇产科学专家张惜阴教授的指导下,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代外国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冬去春来,几度春秋。五年来,上海医科大学为他们的成长作了怎样的探索和尝试?两位留学生在这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何?在此我们向大家作一真实的报告。为了过好汉语关  相似文献   

12.
10年前,来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总数不超过10000人,可是从这两年开始,每年来德国留学的人数都超过10000人。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德国呢?上大学免费、德语门槛不高,签证有优势、毕业后就业前景好是大家公认的因素。 一、有特殊留学项目 现在,我国有极少数的中介机构与德国的高校合作,获得了一种  相似文献   

13.
师哥说,那是他第一次面试,也是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面试。那天,他揣着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面试通知,兴冲冲地提前10分钟到达了那座大厦的一楼大厅里。当时他很自信,他专业成绩好,年年都拿奖学金。广告公司在这座大厦的18楼。这座大厦管理很严,两位精神抖擞的保安分立在两个门口旁,他们之间的条形桌上有一块醒目的标牌:“来客请登记。”  相似文献   

14.
园花寂寞红     
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是清代保卫八大园的侍卫之类的人住的地方。整整40年以采,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60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30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物理卷第2题:20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法国和德国的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开发的用于读取硬盘数据的技术,被认为是纳米技术的第一次真正应用,在下列有关其它电阻应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相似文献   

16.
从有据可考的中德之间第一次交流,到近现代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两次突出关注,中间历时数百年;而无论是对中国文化的景仰,抑或在十九世纪对中国文化的贬抑,德国人的中国文化视角都与他们当时的思考动态、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瑾妮 《大学生》2016,(Z2):14-15
在欧洲做导游许久,整片欧罗巴大地走遍,很想让爸妈也来看看这美丽浪漫的地方。爸妈不懂英语,没出过如此远门,自然不放心他们独自出行,跟团又惦记他们玩得紧张,不能尽情放松。终于,在2014年9月,我提前请好了十一黄金周之后的假期,前后凑出了14天空闲,准备带着爸妈,好好去欧洲转转。  相似文献   

18.
为何一位知名歌唱演员出场面对观众说的第一句话由“大家好,我来了”变成“谢谢大家,你们来了”?这完全是功利的社会在作怪,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远方的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的手艺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有一天,国王突发奇想:“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来办一次比赛,然后封胜者为‘全国第一木匠’。”于是,国王把两位木匠找来,为他们举办了一次比赛,限时三天,看谁刻的老鼠最逼真,谁就是全国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许多赐品,还可以得到赐封。在那三天里,两个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们把已雕好的老鼠献给国王,国王把大臣全部找来,一起做本次比赛的评审。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甚至连鼠须也会抽动。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则只有老鼠的神…  相似文献   

20.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他的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提前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个小时赶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