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书报之窗     
《历史研究》今年第九期发表了茅盾同志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指出,瞿秋白同志“无论如何总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又是早期的传播马列主义的重要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在总结屡次失败的经验而后找到正轨的。秋白假如能活到现在,决定不是当年那个样子。”茅盾同志还说:“我对于多余的话中他自谓搞政治是‘历史的误会’,深有体会”。至此,他谈到了瞿秋白同志三十年代与鲁迅通信时署名“犬耕”一事,并接引了瞿秋白对“犬耕”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瞿秋白:1899年1月9日,作者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仕宦书香之家。他生下来头上有两个发旋,母亲给他起个乳名叫“阿双”。后来将“双”字改为“爽”,“霜”。大自然的霜雪是银白色的,到深秋季节才有,他又将霜字改为秋白。他曾用过“犬耕”的名字,鲁迅当时不解其意,后来问他,他说:“我搞政治,好比用犬耕田。”(陈云志:《瞿秋自》)。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精神》是瞿秋白同志一九三三年四月以何凝笔名撰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第三部分。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瞿秋白同志在上海与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结成了崇高的革命友谊,建立了丰功伟绩。当时在白色恐怖统治下,秋白夫妇先后二十多次转移避难,鲁迅为了秋白夫妇的安全,亲自在北四川路日照里为秋白夫妇租了一个亭子间。就在这狭小的亭子间里,秋白为了防备特务的追踪和邻人的怀疑,白天装病卧床阅读鲁迅的《杂感》,晚上伏案写作,以四  相似文献   

4.
一九三三年三、四月间,鲁迅和瞿秋白曾合作写过《王道诗话》等十一篇杂文,另有一篇合作的杂文《中国文与中国人》则是十月所作。前边十一篇杂文中《王道诗话》是瞿秋白同志在鲁迅家中避难时所写,《伸冤》(瞿秋白原题《苦闷的答复》)、《大观园的人才》(瞿秋白原题《人才易得》)等十篇是秋白与鲁迅住在邻近的地方时所作。这些杂文都是瞿秋白与鲁迅交换意见后执笔写成,经鲁迅作了修改,并请人誉抄后,署上鲁迅的笔名寄给《申报·自由谈》和《申报月刊》发表,后来分别收入鲁迅杂文集《伪自由书》和《南腔北调集》。后一篇杂文是秋白夫妇已离开大陆新村鲁迅寓所②斜对面的东照里③十二号,迁居别处,邮寄给鲁迅,同样由鲁迅修改后发表。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三年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合作撰写了十四篇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据许广平和冯雪峰同志回忆:这批杂文中有些是秋白与鲁迅相互交换意见后由秋白执笔写成,再由鲁迅修改并托人誊抄后,署上鲁迅自己的笔名,在《申报·自由谈》和《申报月刊》发表的。鲁迅和瞿秋白用这种方式合作写就的杂文,后来由鲁迅编入自己的杂文集的,有《伪自由书》中的《王道诗话》、《伸冤》(原题《苦闷的答复》)、《曲的解放》、《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内外》、《透底》、《大观园的人才》(原题《人才易得》),《南腔北调集》中的《关于女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吗     
鲁迅曾录何人的联句赠秋白同志? 鲁迅和一些共产党人曾建立了亲密的革命友谊,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是他和瞿秋白同志之间的深厚情谊。他曾录赠秋白同志这样一副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可见,鲁迅是多么珍视他和秋白的友谊啊!但是,这副联句出自何处呢?过去许多人都把它当作鲁迅自己的作品,那是  相似文献   

7.
197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拨乱反正,瞿秋白研究开始恢复了生机。首先冲破禁区、重新评价瞿秋白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文章有:陈铁健的《重评〈多余的话〉》,陈坚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不应否定》,王关兴的《批判四人帮对瞿秋白烈士的诬陷》以及《上海学术界座谈瞿秋白评价问题》,郑乃臧、唐再兴、杨杰的《关于瞿秋白……》等文。1980年6月18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行纪念瞿秋白同志座谈会,周扬同志发表《为大家开辟一条光明的路——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四十五周年》,称“秋白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才识卓越的领导人,他不仅挑起过革命实际工作的领导重担,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无产阶级文化事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9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关于瞿秋白同志被捕问题的复  相似文献   

8.
每当我唱起或听到国际歌声的时候,总是想起瞿秋白同志。因为他不仅是国际歌歌词的第一个中文翻译者,而且是唱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时代最强音,牺牲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的。今年六月十八日,是秋白同志英雄就义四十四周年纪念日。十多年来,瞿秋白同志在林彪、“四人帮”的诬陷下,含冤九泉。今天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平反错案、推翻假案、昭雪冤案,秋白同志的历史功过已经到了实事求是的再评价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瞿秋白同志殉难于福建长汀。当时,除万里转战途中的红军和西北苏区外,在白色恐怖下的黑暗中国当然不可能有悼念他的文字公开问世。一九三七年三月十四日,秋白同志就义一年又九个月以后,莫斯科外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文书,书名《殉国烈士瞿秋白》。淡褐色的封面,左上角印有秋白同志遗像,书名竖排,毛笔行书字体的“瞿秋白”三字较之“殉国烈士”四个铅字,显得格外醒目。扉页中央印有“瞿秋白同志牺牲周年纪念”几个竖排黑体字。编辑时间是一九三六年,印出来已是一九三七年的春天了。  相似文献   

10.
贵刊去年十一期《你知道吗》中薛伟同志写的《“艾青”这个笔名是怎么来的?》一文说:“他的生日又是十二月十二日,合起来正好是‘青’字”。这是不确的。现把艾青本人对其笔名的由来的解说摘录于后: “你们都知道我原名蒋海澄,这个名字的法文译音和蒋介石有些同音。一九二九年我到法国,在旅馆登记  相似文献   

11.
怎样认识《多余的话》的主要倾向及其性质,这是评价瞿秋白的关键。粉碎“四人帮”以后,史学界的同志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倒了“四人帮”一伙强加在瞿秋白同志身上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使秋白同志所蒙受的不白之冤得到了昭雪。但在重新评价秋白同志的历史功过的过程中,对《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及其主要思想倾向问题,有些分歧,现将这些分歧意见整理发表,并将《多余的话》全文作为附录刊出,以便于深入开展讨论。近年来,学术界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到《多余的话》评价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篇:《历史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第三、第十二期,先后发表了李洪林同志的《打破党史禁区》,陈铁健同志的《重评多余的话》,王维礼、杜文君同志的《应当全面评价瞿秋白》。一九七九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党史资料》(丛刊)第一辑刊载了蒋铃、马鸿生同志合写的简讯《关于瞿秋白的评价问题》。一九七九年本刊第一、第二期先后发表了王关兴同志的《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批判“四人帮”对瞿秋白烈士的诬陷》和王亚朴同志的《怎样看待〈多余的话〉》。一九八○年三月廿一日,丁玲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我对〈多余的话〉的理解。。一、关于《多余的话》的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在读书时,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那他为啥要用鲁迅这个笔名呢?江苏小读者——林灵“鲁迅”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了,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周树人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他是在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这个笔名的。《狂人日记》最初被刊载在北京《新青年》杂志上。鲁迅先生有个青年朋友叫许寿棠。他在南昌时读到这篇小说,便深深地被打动了。他从文章深邃的思想与简练的笔法上推测,一定是周树人所作,可署名却是鲁迅。许寿棠为解开这个谜,便给周树人去了封信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许寿棠觉得新奇,回到北京后,立即去拜访周先生,问:…  相似文献   

13.
一、“耀高丘”之谜去年,闲翻《鲁迅先生纪念集》,在“函电” 一栏内,偶然发现:丁玲来函吊唁,却署名——耀高丘.就我的孤闻寡见,从没听说丁玲同志还有个笔名——耀高丘?自然,就与鲁迅《悼丁君》诗末一句“可怜无女耀高丘”联系起来了.那时,我产生了一个天真的想法:必是丁玲曾经用过“耀高丘”作笔名,当年鲁迅是知道的.因此,鲁迅在听了遥传丁玲不在人世之后,悲愤而写了《悼丁君》时,将“耀高丘”写进诗里去了.一年多以来,“耀高丘”三个字,不时在我脑中出现.一天,闲逛书店,一本书目映入眼帘,赫然两个字——《母亲》.我求售货员拿下一看,见是丁玲所著,如获至宝,立即买下.我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买回书后,总爱前后翻翻,看看序言、后记一类的文章.此  相似文献   

14.
“鲁迅”笔名的用意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曾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苯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文学史,使用笔名最多的作家,当首推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中使用过的笔名达140多个,特别是在他创作后期,几乎每发表一篇文章都要换一个笔名。有人说这是个人“嗜好”,也有人说是当时社会的文人习惯使然。但我们只要留心看一下《鲁迅全集》就会明白,他之所以这样如此频繁  相似文献   

16.
笔名趣谈     
笔名是作家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作家的笔名往往各有来历,妙趣横生。有的笔名化用典故,含义精深。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原名周树人,笔名何以用“鲁迅”?他改姓为“鲁”,自谓有两个理由:一是自己母亲姓鲁;二是先秦时,周鲁乃同姓之国。那他又何以名“迅”呢?《尔雅·释兽》解释“迅”说:“狼其子徼绝有力,迅。”原来“迅”的古义是矫健的狼子。鲁迅用它作笔名,表现了他誓做封建制度逆子贰臣的决心。有的笔名是作家一段心境的写照。著名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转入地下以写作为生,写出了《幻灭》等小说。作家处于“动摇”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本篇文章作者瞿秋白同志的简要生平: 瞿秋白(1899—1936)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重要领导者;现代著名的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1899年1月生于江苏常州一个没落的书香人家,父亲以教书糊口,母亲能诗善文,对他后来喜爱文学有重要影响。1917年,秋白同志考入北洋军阀政府外交部主办的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当年就开始翻译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等俄国诗人和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组织筹办刊物、撰写文章,宣传新文化运动。1920年,他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到十月革命的故乡苏联访问。在苏联,他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还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曾两次见到列宁。他在苏联期间,先后写了《饿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等散文作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作者署名“鲁迅”,这是周树人第一次使用这个笔名。一九二0年底,他曾向青年时代的同窗好友许寿裳解释过笔名的来历:(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郭沫若是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人,他曾对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范允藏说过:“我的名字‘沫若’是由我故乡的两条河沫水和若水合拢来的。”  相似文献   

19.
前言一九三三年二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同志由于发生“警报”,离开了隐居将近两年的上海南市(华界)紫霞路六十八号住所。秋白夫妇第二次到北四川路底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鲁迅家避难。三月初,经鲁迅帮助,让秋白夫妇迁居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今山阴路)东照里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左联”时期的文学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灭的光辉。在“左联”时期,作为瞿秋白重要学活运之一是:他跟鲁迅一起,领导了左翼文化运动,粉碎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由陆定一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瞿秋白同志生平的报告》明确指出:“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三年,翟秋白同志在上海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对此,大量的回忆录也作了有力的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