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根据科研团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运作模式,以及该模式在团队目标、团队文化、团队结构、团队资源、科研项目、保障激励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根据科研团队的基本特征,提出了高校科研团队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运作模式,以及该模式在团队目标、团队文化、团队结构、团队资源、科研项目、保障激励等方面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工科教育理念,为破解通才教育和专才培养的教学与资源需求矛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需要依托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融入"协同培养与兴趣引导、渐近式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理论,立足大学生科研训练基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实训教学平台,结合团队科研项目,以项目驱动、兴趣引导、以赛促学和协同培养方式,开展农林院校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此制定农林类新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栋梁,大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本文从理工科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出发,以科研项目驱动为例,谈谈基于科研驱动条件下通过组建课题小组的形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已开始普遍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仍存在浮于表面、平均主义、落实不力等问题,尤其缺乏面向拔尖大学生的培养对策和实施模式。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别是精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上升到支撑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探索拔尖大学生的"深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已刻不容缓。培养深度创新能力的改革模式可采取"项目子群驱动""团队灵活协作""长效过程管理"和"多节点考核"的结构框架。该模式强调团队整体进步咬合需求,着眼于集体协作和创新。通过实践,该模式可较好地建立长周期稳定的大学生团队,通过项目子群衍生驱动和灵活过程管理,培养学生深度科研能力,调动个体主动性,激发兴趣和求知欲。该模式是培养拔尖型大学生深度创新能力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实践,以实践为基本平台的创新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而组织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活动是创新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并在进行科技竞赛的多年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抓手,探索出了一条以“专业教育、竞赛实践、科研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就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的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跟踪调查与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要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创新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研究院可以通过学院与研究院协同培养、学院课程与研究院课程无缝对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促互补、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结合实践、课堂学习与学术交流相辅相成等模式,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许多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有很多产学研结合的IT研发类大学生科研团队,这类团队在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IT专业大学生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这类团队普遍只重视技术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制约了团队的良性、全面发展。结合实际的IT研发类大学生科研团队管理、运作经验,提出了适合IT研发类大学生科研团队的管理模式。它能够促进团队研发工作的顺利开展,较好的培养和提高IT类大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模式对IT类大学生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简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讲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和评价激励机制等,为材料类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在管理运行和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弊端,东莞理工学院光电信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建立了"统一管理,完全开放,分层建设"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实行了基于项目课题驱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践证明,改革成效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内陆城市群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城市群与沿海地区相比,在自然资源和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具有特殊性,且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育层级.内陆城市群产业集群的三种模式即传统产业型集群、新兴产业型集群、产学研衍生型集群,目前都面临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主导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困境.其区域创新需要从学习型组织到溢出效应保护、从模仿合作到多重创新、从软环境营造到硬件建设等方面,构建创新网络,优化创新模式,营造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2.
慎提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生教育模式科学与否制约着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劣,影响着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所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章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角度通过简要介绍研究生教育模式——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和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吸收多国经验形成我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历程,并结合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得出我们新形势下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培养研究生基地、院企联合育人、开放性创新实验室、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等不能称之为模式创新,而是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必然推动我国高考地理考试的改革,从而影响地理高考命题的变化。从建国后我国历年的地理高考试卷看,目前我国高考地理命题具有科学化、综合化、智能化、多元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学地理教育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的改革必然推动我国高考地理考试的改革,从而影响地理高考命题的变化。从建国后我国历年的地理高考试卷看,目前我国高考地理命题具有科学化、综合化、智能化、多元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有效的政策安排对企业技术新具有的激励作用,在我国当前经济运行强调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更应该强化政府政策安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导向和支持,本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完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围绕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以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实验教学为例,分析了我校工科研究生实验教学模式现状以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研究了先进的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探索了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提出了“逐层递进”的系列教学模式,升华了“科研成果进课堂”改革举措。通过两年的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试点和跟踪调查,我们进行的教学改革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及工程素养方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创新:高校学报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学报要从容面对知识经济、市场经济与出版产业化的挑战,就必须在办刊模式、管理模式、学术内容、编辑工作模式和出版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同时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编辑素质,积极营造学报创新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8.
曾经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全国前列的深圳市,如今依靠自主创新,探索出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官学研资介紧密结合的成功道路,这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对深圳这种自主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从中得出关于自主创新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是中国实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工程,也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绵阳师范学院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以创新学院为平台,辐射并指导全校各个院系的创新教育优秀师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和机构设置,把创新教育全面融入师范教育,开发并强化师范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教育能力的教师,也为师范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研究型大学科学创新系统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一个创新系统来说,激励原始创新,提供创新条件,培育创新人力资源,传播创新知识成果是最主要的创新要素,而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科学创新的主体正是因为它是一个最能涵盖这几个因素的系统,本文从系统的观点来剖析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创新,并试图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研究型大学科学创新系统的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