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  相似文献   

2.
“举手效应”。有这么一件事: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学生乙学习成绩较好,他俩聘请的是同一位家庭教师。这位家庭教师知道学生甲成绩差,就在每次辅导结束时叮嘱他:“在课堂上要积极一点,要多举手。”学生甲遵从了教师的叮嘱。过去,学生甲学习成绩较差,所以他根本不敢举手,任课教师也就很少提问他。后来,教师发现他举手的次数多了,也就格外关注起他来,并渐渐喜欢上了他。学生乙则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过去常常举手回答问题,当他看到学生甲也经常举手时,心里既不屑又有些嫉妒,于是倒不举手了。一段时间后,学生甲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学生乙的学习成…  相似文献   

3.
观点一:请的目的是为了不请(赵宇 小学3年级学生的母亲)我认为,父母先要明确给孩子聘请家庭教师的目的,也应该让家庭教师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把家庭教师请到家里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里大有讲究。孩子之所以学习成绩不佳,除极少数是因为脑子有毛病,其中大多是由于不会学习,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请家庭教师,目的应当是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教孩子学会独立学习。换句话说,请家庭教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尽快摆脱家庭教师的辅导或指导。家庭教师就像是暂时辅导孩子学习的“拐棍”,他的任务不是永远伴…  相似文献   

4.
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要求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可是当老师问到他时,他却答 不上来。感到奇怪的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 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他私下里 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他举左手 ,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 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学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教师讲到哪里就听到哪里,不可越雷池半步。后来“放宽政策”,学生随教师所问,举手获准后可以发言。若偶有学生不举手就接在教师讲话之后插话(提问或释疑),就会被定为乱“插嘴”,有违课堂纪律。轻则挨批,重则受罚。笔者认为这种一概而论地斥“插嘴”为异端的做法是欠妥的。记得我讲《囚歌》这首诗,讲到“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时,我话没说完,晶晶同学就插嘴说:“什么是活棺材?”我先一愣,这正是我接下去要问的问题,他既然提出来了,我便接过来问:“这正…  相似文献   

6.
历史课上,教师在引导学生“比较18世纪英国内阁制度和同时期中国清代内阁制度的不同点”时,根据学生的举手情况,教师点名叫了甲、乙、丙三位学生来谈这个问题。轮到丙时,丙磨蹭了一会,说:“英国内阁有行政权力,中国清代的内阁好像没有这个权力。”教师听了,马上评价道:“不错,连丙同学都分析得这么好,说明他这次是认真思考了。”丙霎时满脸通红。[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史峰 《湖南教育》2008,(8):27-28
一、教师甲教学《皇帝的新装》遇到“突发事件”老师讲读课文:“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问:“有事吗?”学生起立回答:“老师,课文中一个小孩子说‘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是事实吗?”老师笑笑说:“是呀。”  相似文献   

8.
眼前的时光     
有一位教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关于地狱的恐怖,然后他问学生:“有谁想要下地狱?” 没有人举手,教师感到很欣慰。他又花了半小时,告诉学生极乐世界的美好,然后问学生:“有想去极乐世界的举手!”  相似文献   

9.
预约成功     
一位成绩差的学生,也想在老师同学面前“表现表现”。每次上物理课,他都和其他同学一起举手要发言,而教师真的点名叫他时,他偏偏“卡壳”了。物理老师每次都要帮他寻找合适的理由,让他体面坐下。几次下来,物理老师和学生有一次秘密谈话。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越少,到了初三、高中已很少有学生举手。许多教师无奈,只得采用“点将式”、“火车式”、“集体问答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举手发言”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自己有心里障碍,这手就是举不起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难题。据《文汇报》报道: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试行“不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新做法,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深受学生欢迎。经过近一年的试行,如今这一举措正在大境中学全面推行。大境中学…  相似文献   

11.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知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于上学期听了两位新教师的课。一位新教师了解到这个班的纪律较差,于是刚上课就宣布:“在这节课结束前,我们要评一个红花少年组,下面老师就看哪个组的同学最遵守纪律。”此话很见成效,大多数学生在上课时都有良好表现。下课前,我正猜测这位老师如何开展评比,谁知他却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都不差,红花小组我们就不评了。”到了“以后”,学生对他的话也就不再理睬了。另一位新教师上课时,提问必喊几个尖子回答,于是,举手者寥寥。他大概也发觉这样不妥,就在课堂上反复动员:"大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错了也不要紧。"小学…  相似文献   

13.
8月27日《现代快报》报道,山东一小学按血型分班,校方称有利于因材施教。 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罗森塔尔的成功就在于“教育期待”,它的权威性结论让教师对名单上的孩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促进了对孩子的潜力挖掘。  相似文献   

14.
学生发言要先举手,不举手擅自发言,教师历来持否定态度。对这种“接下茬”的学生很反感,认为这是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北京市杜会科学院上官子木先生有如下见解。教师之所以不喜欢学生“接下茬”,主要理由不外乎是:学生在“接茬”扰乱了以老师为中心来控制课堂局面的固有秩序。其实,学生的“接下茬”是课堂上广泛而充分的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显然是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相背离的。殊不知,课堂上的相互交流是极其有益的。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能按教师的“下茬”,这本身就说明他注意听讲了,学生不听…  相似文献   

15.
那天,我们旁听一位老师的课。当 他刚问完问题,一名学生就“刷”的举 起了小手,他笑了。但随着那位学生丢 三落四的混乱回答,笑在他的脸上慢慢 消失,没等这位学生说完,他就不客气 地说道:“难道你不懂应完全想好了才 举手回答吗?”“难道我不能先举手才 去想怎么回答吗?”学生也为老师打断 他的话而懊恼, 嘴里喃喃的说道。 “妙!”我心里不禁暗暗为学生的回答 喝彩。“完全想好才举手回答”与“先举 手才去想怎么回答”这是多么奇妙的哲 理啊! 记得前不久从报上看到一则真实的 故事,说的是1973 年…  相似文献   

16.
宽容     
生物课上,我要求学生想想怎样写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谁先准备好就上黑板去写。谢星同学很快举手了,我示意他上去写,他却说:“我还没准备好。”“那你继续准备吧!”我说。接着就有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了。他急了:“老师,我准备好了。”于是我让他上去了,可他在讲台上磨磨蹭蹭,老是下不了笔。我又提示他,他才动手了。下边的学生跃跃欲试,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不是这样写。”“那里错了。”……我正要制止其他学生的议论,他猛一转身,双手擂在讲桌上,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首先要走出认识误区,把握住“平等”的度,站稳“首席”地位。误区一:课堂上,如果举手的学生不多,教师便只叫举手的同学,不喊不举手的同学,为的是尊重他们。  相似文献   

18.
“学困生”通常是指那样学习困难、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意志薄弱,不愿吃苦,缺乏学习欲望,学习成绩差,自卑感强。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教师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就能够使每一位学困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展现,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展示。  相似文献   

19.
权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在给美国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位从外校请来的教师,说这位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现在由他来给大家介绍他的新发明。然后,这位被请来的教师拿出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瓶子,对学生们说,这个瓶子里装的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  相似文献   

20.
李强 《中学教学参考》2010,(31):125-125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教师错误地认为,只要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高,学习成绩就一定会很好,学生成绩差,就说明这些学生“笨”,智力差。教学实践表明: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就好,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水平并不一定高。实际上,影响学习成绩的不仅是学生的智力因素,更重要的还有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