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何小琴 《新教师》2019,(8):61-62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本性是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适时地"设疑",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促进认知冲动,进而拨动思维之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设置疑问.  相似文献   

2.
杨群 《语文天地》2013,(18):16-17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对文本泛泛而读,就提不出疑问;学生没有疑问,不会有获取知识的主动性,高效教学也无从谈起。《语文课程标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  相似文献   

3.
电视连续剧《老农民》第5集有这样一情节:马仁礼在路上遇到了三猴子马仁义,就跟着进了三猴子家。马仁礼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仕女图就说:"这幅画挂在你家里,真是蓬荜生辉呀!"三猴子马仁义说:"啥意思,你说俺家灰多?"马仁礼说:"没有,没有,我是说这幅画给你们家增添了光辉。"剧中"蓬荜生辉"属误用。  相似文献   

4.
一、设疑的原则和方法 设疑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质量。合理的设疑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1.设疑应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现行数学教材每一章的导言都是从设疑开始的,而且所设疑问基本上反映的都是每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教材中的潜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使所设疑问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相似形》这一章,教学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针对这一重点可设疑如下:(1)你的一张1寸的照片和它放大后的5寸照片,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呢?你能找出这样的图形吗?(2)你能画出两个大小不一样而相似的三角形吗?你根据什么条件画出?(3)如果要你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尽可能加工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  相似文献   

5.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猴子种果树》一文的时候,整个设计都是围绕故事情节,抓住语言的积累运用展开的,最后情境续编的环节,学生编出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局,如:正当猴子难过的时候,一只麻雀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做事要有耐心,要坚持下去。"猴子一想:"是啊,我要坚持下去,争取把樱桃树种活。"于是就认真研究樱桃树的种法,后来终于吃到了果子。还有的学生说猴子在种  相似文献   

6.
【案例描述】 冬日里,温暖的阳光从窗口溜进教室,孩子们通过读文已感悟到长城雄伟的气魄,当他们带着自豪、赞美的语气再次朗读《长城》这篇课文时,一个男孩儿的疑问,使孩子们的朗读声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7.
冷幽默     
1、尊敬的用户您好!你的好友永远爱你给你点了一首歌《只对你有感觉》,由于系统繁忙,麻烦你自己哼一下好吗?拜托了!2、春节快来临了,猴子和马辛苦工作了一年,请了假结伴回家。来到车站,到处人山人海,车票根本买不着。最后没有办法,一商量,猴子就骑上马往家奔。猴子想虽然骑马的花  相似文献   

8.
金辉 《生活教育》2011,(14):11-13
去年偶读《崔永元的乡村教师培训:不是一个人的长征》(见《生活教育》2010年第11期上半月),不觉疑问顿出:小崔,你帮得了吗?后一想,帮不了也是他们的事,还是不管了!但近日看到身边的"培训",不觉悲从中来,所以就拾笔把疑问写了下来。本人可算是老培训者了,回顾30年前激情燃烧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思维功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的"问"是师生信息、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关键。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获得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眼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善问、巧问,使问题具有科学性更有艺术性,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的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语文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下面是《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教学片段:师:作者在课文的第四段中,以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学贵生疑",同学们在品读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生1:感觉这一段中的语句挺深奥的,不太好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任民 《初中生》2006,(1):65-65
(一)ask for the moon 很多东西你都可以问父母要,但你若要天上的月亮或星星,他们就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了.想必你也不会像三岁顽童那样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吧!根据ask for the moon这个短语中的"月亮"一词,我们可以联想到"猴子捞月"这个妇孺皆知的中国童话故事:一只猴子发现月亮掉到了水中(大家都知道那只不过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而已!),出于好心,它邀来了自己的同伴.众多猴子一个个头尾相接试图捞出水中的月亮……  相似文献   

14.
裴钰 《高中生》2011,(16):15
被猴子撒尿淋到的法国红迷包罗是瑞士裔的法国汉学家,他非常喜欢《红楼梦》,可以说到了忘情的程度。一次,他到越南河内,在夜深人静的环境里读《红楼梦》,很快就被大观园里的故事吸引了,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宠物猴子已经爬上了蚊帐。可巧,"孙大圣"一时尿急,就在蚊帐上解决了,顿时尿液淅淅沥沥从天而降。包罗感觉脸上热乎乎的,书上也有点点水迹,仰头一看,这才大悟。  相似文献   

15.
《跳水》是一篇讲读课文,也是《读写例话》用以作例的课文。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跳水》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是在一艘船上,故事就是在船上的水手、孩子、猴子、船长之间发生、发展的。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使猴子的活泼、调皮发展为放肆;猴子放肆起来拿孩子取乐,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一定要追到猴子;水手的笑声和孩子的追赶使猴子更加放肆;自尊和幼稚促使孩子丢开桅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不仅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疑·悟"阅读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改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的确如此。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起着统绾全篇的作用;题目又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悟出全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题意呢?现谈几点做法。一、设置疑问,引发兴趣在教学某些课文之前,可以提出一些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释疑过程中理解题意。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先提出疑问:“你们知道金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双龙洞?”对这一问题学生很有兴致。纷纷动脑、动嘴。可他们只知道金华在浙江省。至于“为什么叫双龙洞”却无从回答。这时我抓紧时机介绍:《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我  相似文献   

18.
有两只猴子,跑进了一个桃园里。他们首先对他们自己定出了一条禁律,说道:“要根绝猴子的偷窃行为么?那可是什么手段都无效的,假如我们猴子自己不先来约束自己。譬如说吧,我监视你,你监视我,那么,即使你我都还想偷,也就没有办法偷了。”  相似文献   

19.
张海霞 《山东教育》2003,(25):35-35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营造自由想像的氛围,让学生“疑中生趣,趣中生奇”,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创新学习中去。一、在课题激趣中,诱发创新思维在《骄傲的孔雀》一课教学中,开课后我采用激趣导入法,以问揭题。如: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一提出,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孔雀为什么骄傲?骄傲的表现是怎样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这一系列问题抓住了学生认知上的心理特点,激起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20.
读你的信     
《读你的信》只是一首16行的小诗,但是像"秋叶如耳环/刷啦刷啦响"这样新颖、别致的比喻,使这首诗日常生活场景的小诗具有了一种不落俗套的美,紧接着收束的叫行,也非常细腻、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