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2.
钱谦益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镳一代".钱谦益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益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3.
《孔子诗论》的作者学术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定是儒家孔门的诗论作品。《孔子诗论》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言志"、"诗显情"和"诗传教"三个方面,其别具一格的论诗风格以及诗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诗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孔子诗论》的出世为深入研究先秦诗学提供了有力的凭据,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晓村是当代著名的台湾诗人,他植根民族文化,针对台湾诗坛晦涩难懂的恶性西化诗潮,提出“健康、明朗、中国”的诗学主张,并从诗论与创作两方面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做出积极探索,其主张已对台湾诗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天的大陆诗坛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朝鲜诗家金得臣的诗论在诗歌本质、诗歌创作、诗歌批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他认为诗歌是"得于天机"的产物;做诗要"用尽一生心力";在进行诗歌审美批评时,要"具诗眼",不能"以名取诗"。金得臣的诗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严羽与诗味     
严羽是南宋的重要诗歌理论家,也是以味为审美中心的诗歌理论家。他在其诗论中虽未直接用味这个概念来统帅自己的诗论,但实质上提倡的却是味外之味,并且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诗人,评论诗歌艺术。他以兴趣这一概念作为味的重要标准,提倡别材别趣,主张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以禅喻诗,主张妙悟。他的这些主张,对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郑珍是清代"宋诗运动"的主将,其《巢经巢诗集》被誉为其时创作成就的代表。其诗论与其诗作息息相关。从其诗论看,他既注重走出户外丰富人生阅历养浩然之气,又主张重视才学的积累以学问入诗;既注重学习古人,又主张自具面目;既注重追求新奇,又主张诗贵自然。正是这种二重性,使其诗自成一家,蔚然大成,既促进了"同光体"的演进,又为"诗界革命"的诗人所赞赏。  相似文献   

8.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江湖诗派的先驱。他的诗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活于后的著名诗论家严羽的诗学思想具有启发意义。严羽以禅喻诗的妙悟说与姜夔的论悟颇为相近,两者都极力追求自然高妙的艺术境界;姜夔认为诗歌要“吟咏情性”,自然含蓄,不事雕琢,而严羽主张诗要抒发内心情感,以达到浑然天成的美妙境界,这也与姜夔有相通之处;两人在诗论中都提到了“气象”,并且都将诗歌看成是一个有机生命体,但两者对“气象说”的论述还是有所差异的。可见,严羽的许多诗学主张是与姜夔的诗学思想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在明代中期诗坛崇尚盛唐诗风的大背景下,杨慎的六朝诗论显得特立独行。他的六朝诗学观在溯源六朝与唯唐是尊的诗学取径上及"性情"与"格调"统一的问题上与明中期主流诗论明显不同。分析其间原因,杨慎的诗学主张——崇尚六朝,不仅是为了革除时弊,还与其被贬云南所造成的心灵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 以专著《诗论》在中国首创现代诗学的朱光潜先生曾经发表过不少关于诗的专题论文,这些专题论文既在观点、材料上与《诗论》相联系,却又别开生面。具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和理论价值,表明他在《诗论》之外对诗学研究还有贡献。首先,论文讨论的主题比《诗论》更广泛。《诗论》系统讨论的主题有诗的起源、诗与谐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表现问题(情感思想与语言文字的关系)、诗与散文、音乐、绘画的关系,以及中国诗的节奏、声韵、格律等;在这些主題之中,除中国诗的声律方面的主题属于诗的具体现象问题,在《诗论》中相对独立之外,其余都是关于诗的一般原理问题,作者主要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建立起自己的诗学理论系统,所以这些问题在逻辑上紧密联系、互相制约;通过揭示这些主题的逻辑联系而全面展示作者的诗学理论体系,也正是《诗论》作为诗学理论专著的特色。朱  相似文献   

11.
谢榛的《四溟诗话》在明前后七子的诗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其他论诗家一样,他也主张"格调论",但与他人的剽窃、蹈袭、模拟不同,他主张贵有新意。他推崇古人,但不迷信古人,在主张"格调论"的同时,他看到了"诗贵性灵"之处。谢榛在格调论的同时,主要在尊唐抑宋、格调的新奇,以及格调内容的丰富与开拓上下工夫,他认为诗要格调好,首先要"神来气来",这样才能"豪健无敌"。谢榛认为好的格调是要辨拙巧、明虚实,齐长短,展气象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孔子诗论》的时代与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接受"《孔子诗论》为孔子著作"的观点。但是,从对"■"的断字、"孔子曰"的称呼方法、《孔子诗论》的结构、《孔子诗论》的解诗方法以及对《孔子诗论》内部诗学思想的分析来看,《孔子诗论》虽然杂有孔子之《诗》学思想,但总体来看,其应当属于战国中前期的《诗》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士稹的《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中,论及明诗情况的竟占有十三首之多。这十三首对明诗议论的诗句不仅从细微处显示出王士稹独到的诗学眼光,更从宏大处看出他对整个明诗的看法。从对明诗的论述来看,王氏不仅推崇神韵风雅之诗风,还明确提出诗贵自然传神之旨,尤其是他“出入唐宋”的主张乃发前人之所未觉。作为清初的代表诗人,王士稹对明诗的眼光和议论以及他自身的诗学阐述也会深刻影响到清代中后期有关明诗的研究,这在诗论史上也具有独特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家新的诗创作与诗评在当代诗坛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光芒。鉴于他的诗歌创作诗评界已多有论述,本文另辟蹊径,旨在通过对他的诗论与几位一直出现在他的视域中的几位俄罗斯流亡诗人主要诗学观念的梳理和比较,得出他们之间的精神联系,以求更深地理解王家新的诗学渊源与特点。  相似文献   

15.
南朝梁元帝萧绎,虽然没有像同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那样“体大而虑周”的诗学专著,但他在对诗的界定中对诗的情感力、文采美、声律美等审美特性的体认,却表征了诗学审美本体论的完全成熟,因此,其诗论是中国诗学审美本体论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相似文献   

16.
在七月诗派中,阿垅以诗论的写作闻名于世。建国后,他的诗歌主张不断遭到批判。论文通过梳理阿垅诗论的核心观点,还原其本来面目。阿垅主张诗歌应该拥抱社会政治斗争,但同时又应该尊重诗人的主观精神。从其社会政治诗学出发,阿垅提出了关于诗歌形式的力的排列、力的节奏的观点,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而非乐音的。其诗论的内在紧张关系是时代诗学话语紧张关系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纪晓岚试帖诗《赋得绮丽不足珍》,集中对李白论诗诗中是否轻贱建安诗人,及其诗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穷源而竞委、"了解之同情"、辩证以求真的诗学解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对试帖诗的潜在价值也有转换视角、重新考量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20.
"入神"说在严羽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阐发不多。严羽提出诗"悟"以获得"兴趣"是为了克服江西诗学过度说理、议论的弊端;但其如何以诗"悟"获得"兴趣"历来为人指摘。实际上,严羽诗学认为,只有在心物融合的"入神"状态,诗人才能有诗"悟"与"兴趣",诗才能达到古典诗学追求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