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接受美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中国,该理论强调翻译活动中读者的中心地位,以读者的接受作为翻译的目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中读者接受活动的能动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翻译,以任溶溶《夏洛的网》汉译本为例,运用“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意义未定和文本空白”,从词汇、句法、修辞三个层面入手,论证接受美学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性作用,总结儿童文学翻译技巧,以期丰富儿童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2.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项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的活动,传统译论对忠实性原则的遵循使译者总是处于“忠实”与“叛逆”两难的境地。“创造性叛逆”让我们从更广的层面思考翻译的本质和特征。文章从接受美学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来论证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及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广告独特的文体特征和明确的功能,使其不同于科技翻译或文学翻译,从而导致传统翻译的“忠实”、“对等”原则在广告翻译中效果不理想,甚至产生负面作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广告翻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作品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本文结合接受美学与儿童文学的特点,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是当代世界文学理论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话语。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结合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现实,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全球化、文化产业化、新媒体革命和网络大众文化对传统翻译批评理论提出了理论挑战。本文主要审视接受美学对翻译批评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兼论翻译研究中接受美学视角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提出,它的出现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极大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从接受美学读者期待的视角对《小海蒂》的英汉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译者在语音、词汇、句法、文化层面上都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策略更符合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该研究丰富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王静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125-127
翻译文学的实践过程既涉及到翻译,又和文学密切相关,而优秀的翻译文学又是翻译文学中的典范。因此,对于优秀的翻译文学检验标准的讨论可以从翻译和文学的层面展开。优秀的翻译文学应符合"忠实"的标准,忠实于原作的文化内涵和精髓,又要检验其在译入语环境中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英语文学翻译同其他形式的翻译一样,重在追求美学的艺术特质和艺术魅力。文章将从美学的视角探讨翻译问题,对英语文学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质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文章尝试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得出儿童本位的翻译原则,并最终证明了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小洁 《考试周刊》2009,(47):45-46
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孙致礼先生的翻译辩证论中的主要矛盾即归化与异化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从接受美学视角来探讨其翻译辩证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多采取意译.要做好完全忠实的文学翻译十分困难.忠实的文学翻译包括从内容到形式到风格的忠实。这篇论文就是探讨怎样做好文学翻译.怎样从内容到风格实现译文的忠实。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美学和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翻译文学文本的接受形式的跨文化性,利用姚斯的两种接受形式—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说明翻译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两种文化张力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有机复合。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周晓寒 《考试周刊》2010,(43):36-37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大卫·科波菲尔》部分段落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翻译目的、连贯法则、忠实法则方面简单探讨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部分,英汉散文翻译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充满散文所必需的美感。该文拟从接受美学关于原文未定点和读者期待视野两个角度入手,对夏济安《英国的乡村生活》译本进行分析,论述了散文翻译中跳出原文形式束缚,对译文进行美感再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接受美学对散文翻译的美感重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何莉 《考试周刊》2009,(19):17-18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语义留白及其翻译研究都堪称语言学科及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国内外学者对语义留白翻译的处理主要从接受美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符号学等角度进行分析过。本文拟结合实例从接受美学、格式塔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理论三个视角对语义留白翻译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简略探讨了语义留白之美在翻译中保真与磨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