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贵州傩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89-95,133-136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相似文献   

2.
西汉海昏侯墓葬中发现的玉辟邪为蚩尤形态,通过考证,南方蚩尤与驱傩、蚩尤戏、贵州傩戏中"山王"面具、"耍狮"面具等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3.
《早期教育》2008,(5):18-19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目前,它仍活跃或残存于汉族和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其中,始于汉初的江西萍乡傩,被称为中国傩文化的宝库,它具备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傩庙、傩面具和傩舞这三大宝,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岑巩境内流传的古思州傩戏以宫廷傩和民间傩为主,而宫廷傩是中国古代四大傩戏之一,目前仅在湘黔交界处存留,国内其它地方尚未发现。而以宫廷傩戏剧目《喜傩神》为代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则代代秘传,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然而,这个字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关系实在太深太远了。如果我们把目光稍稍从宫廷史官们的笔端离开,那么,山南海北的村野间都会隐隐升起这个神秘的字:傩。”这是余秋雨关于“傩”的描述。提到“傩”,大多数人会感觉古老而神秘,“傩”最开始是古代驱赶疫鬼的一种仪式,后来演变为一种舞蹈,经过数千年的薪火相传,已形成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傩文化。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贵州,傩戏、傩祭、  相似文献   

6.
走近傩文化     
我读过余秋雨先生的《贵池傩》这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文章描写了余秋雨先生在安徽贵池山区看到的傩戏表演:开始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傩舞,这是请诸方的神灵,请来的神灵也是人扮的戴着面具踏着锣鼓声舞蹈,接下来是几段大戏,有的注重唱,有的注重舞,舞姿笨拙而简陋让人想到远古。文章中关于傩的描写读来感到很亲切。傩在贵州安顺地区也有,而且保存得很好。我曾在安顺看过傩戏表演,想来贵州的傩与远在安徽…  相似文献   

7.
一、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简介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1992年成立时为“傩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改现称)作为专业的傩文化研究机构,在傩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学术影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省民委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贵州少数民族傩戏面具展”,首次将中国傩戏、傩面具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祁门芦溪傩舞没有台词,仅锣鼓配乐和演员的肢体表演,傩面具变成了最直接且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首先介绍芦溪傩舞及其傩面具的具体概况,如表演时间、地点、程序及傩面具的名称、造型等。然后从制作傩面具的艺术技法角度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奇",从傩面具在傩舞仪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神",以呈现一个既"神"又"奇"的芦溪傩面具。  相似文献   

9.
傩戏起源于巫术,是从原始傩祭活动中蜕变出来的戏剧形式,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怪诞的傩戏服饰是人类神灵崇拜的一种缩影,从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鬼神观念对人类意识的影响。傩戏服饰既是人类图腾文化崇拜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先期的符号标记,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痕迹,更演绎出民族服饰文化的风采。  相似文献   

10.
傩是一种古老的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是原始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先秦至明清,傩文化经历了由单纯的宗教性质逐步过渡到宗教性质与娱乐精神相结合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也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的衍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傩仪"是甘肃傩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环节,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小到庄院的打醮活动,大到"会首"的请神活动,都以肃穆庄严的格调表达出"礼"的性质,几乎成为任何一种傩活动的必备前奏与法定开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乎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当我们从性别社会学的视野去分析整个过程时,会发现,女性禁忌几乎与傩仪发挥基本功能的过程中相伴始终,而其次生功能则又纠结着女性诸多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12.
桂林傩面具曾在宋代全国闻名,至今在民俗学、美学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纸傩面具相较木刻傩面具保存难、数量少,文献资料罕有记载。经过多次走访调查桂林本地纸傩面具制作的民间艺人倪普仁老人后,最终详细记录并整理出了桂林纸傩面具的工艺制作流程。这在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巫傩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集多元宗教、多种民俗以及多种艺术相融合的复杂文化形态。巫傩舞蹈作为“巫傩文化”的外显媒介和载体,体现和包含了众多内隐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研究巫傩舞蹈形态孕育形成的成因、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具有超越舞蹈本体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还原巫傩舞蹈本体艺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舞蹈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云南少数民族中普遍存在着有关巫蛊的信仰,性爱巫术即属于其中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由于认识能力的制约,很多少数民族都幻想着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于异性。性爱巫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符咒和某些动物、植物配置的恋药来激发所恋之人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而来的有关“蛊”的传说始终影响着人们的情爱生活。  相似文献   

15.
梅山傩面具是梅山傩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标识。我们可以从梅山傩面具的起源和变迁、分类、特点各层面揭示出梅山文化的生命灵魂崇拜、自然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3种文化内涵和价值,并由此制定4个市场开发策略,即开发制作梅山傩面具工艺品、规划建设梅山傩面具博物馆、创作具观赏性的实景演出大戏、还原真实的梅山傩文化民俗村落。  相似文献   

16.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 ,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 ,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 ,透析云南傩面具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连山壮族传统二月二节日被称为"独食节",其核心内容是家人团聚,庆祝开耕,并祈求耕作顺利,农业丰收。"独食"寓意着忌讳外人食用自家东西,以避免农作物受损害。近年兴起的新习俗表明节日内涵在悄然发生变化,节日逐渐突出了与众同乐的喜庆气氛,并与乔迁新居、消除禁忌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其传统习俗保留着纯朴的信仰观念与远古的仪式。新习俗旨在通过喜庆的氛围使禁忌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19.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