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隐喻的定义,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及其异同等四个方面,对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俄汉语的区别,俄汉两民族的不同认知方式,以及与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理据性,以便今后更加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此类词汇,促进俄语学习者的俄式语言思维,提高俄语动词隐喻形式使用的准确性,同时对更深层地研究俄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今后研究俄汉的文化差异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
俄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等,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在俄汉翻译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词的处理非常重要。怎样翻译才能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原作者的意思,又不会感到太突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以文学形象中的喻体词为例,通过对俄汉文化背景词其不同现象的分析,以求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背景词得到圆满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汉隐喻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分析隐喻认知的基础上,探讨英、汉隐喻翻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窥.从俄汉常用颜色词中的黑色、白色、红色和黄色入手,对俄汉颜色词的隐喻文化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凸显俄汉语言的民族个性以及文化差异,进而促进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隐喻在文学作品、生活用语、书面语中的翻译,进一步从认知的角度欣赏隐喻,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应用到隐喻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65):19-20
认知语言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概念隐喻作为其中的一个热点,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追捧,对其的相关研究十分丰富。本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翻译策略,分析著名文学作品《白杨礼赞》中含有隐喻的例句,希望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隐喻句的翻译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由一种概念映射到另一种概念的修辞手法,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概念隐喻视角下对《京华烟云》中的隐喻进行英汉翻译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和翻译方法,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隐喻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挑战。研究发现,隐喻翻译中常用的翻译方法有隐喻式隐喻翻译、移植式隐喻翻译和白描式隐喻翻译三种。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时,需充分考虑隐喻的深层含义,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同时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汉、俄两个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汉俄词语隐喻性转义的对比分析表明,隐喻的形成有深层原因,民族文化背景是决定隐喻产生、使用和理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嫚  李照冰 《现代英语》2023,(18):87-90
《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为国内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借鉴意义。经过对英译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相关研究,鲜少有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分析译文中隐喻的翻译现象。文章通过梳理译作中隐喻的英译,探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对生态、民族文学作品中隐喻修辞的处理方法,为类似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维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维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3.
四字词组作为我们汉民族语言中特殊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它言简意赅,含义隽永,因而成为译者在翻译中常用的修辞手段。本文通过叠字四字词组、对偶四字词组及一般四字词组在俄汉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分析,重点探讨了四字词组在俄汉文学翻译中的使用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维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维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5.
隐喻从最初被人们视作的一种修辞手段,直到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识到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在翻译中,处理好隐喻的翻译可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地传递原语中隐喻要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及隐喻翻译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其在国内的影响进行概述,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将认知语义学下的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为基点,试图提出认知语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以期对隐喻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英、法、俄等其它西方文学,德语文学在我国普及程度不高。本文试从德语文学自身固有的特点、德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学术界对于隐喻的研究主要在修辞范围内进行。基于语用理论的隐喻研究有利于修辞与认知、文学与语用学的结合。在语用理论视域下,分析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对当前的隐喻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红楼梦》语料库为基础对汉英隐喻翻译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概念隐喻视角出发阐释汉英隐喻构建的理据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对汉语隐喻进行分析及翻译方法研究。将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结合起来,阐明语言表层转换与作品的隐喻和主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作活动,它不是为寻求语言上的一致,而是寻求艺术效果的一致。本文通过俄中文学翻译理论分析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英、俄译本,指出翻译不是传达原文作品的文字,而是传达它的内在生命。  相似文献   

20.
认知隐喻在文学语言中作为一种表达手法,一种思维现象,对小说情节、主题建构、人物刻画以及文体特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文学文本中隐喻的翻译是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生命力的再现。本篇论文以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品为例,分析认知隐喻在翻译过程中的理解与表达,以及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