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当下中学德育课程以显性德育课程为主。其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价值无可否认,但是显性德育课程内容的认知性与德育内容内化过程的体悟性之间产生矛盾.导致德育成效不高。隐性课程最初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独特的学校气氛,构成了潜在课程.其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巨大困境和严峻挑战,它们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危机。高校德育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高校德育改革的出路在于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具体而言就是以生活为本、以课程为中心、学校德育课程与团队德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德育课程方面存在许多困境,要在课程价值取向、课程外部环境、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进行改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程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后许多农村中学结合当地实际和新课改的需要,进行德育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使其实施与评价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明确农村初中德育活动课程的特点与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方面: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学校德育处的职能和作用;结合农村德育环境的创生性取向,富有创造性地实施农村初中德育活动课程;德育实施过程中坚持以活动促发展原则、趣味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自主性原则等.在评价方面:应坚持形成性评价和主体性评价的取向;对德育活动的组织工作评价应以学校管理者、教师为主要对象,对学生的品德结构完整性的促进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评价应坚持个体内差异评价和非数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的评价要突出课程内容设置的职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从课程开发到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实施要求、课程绩效和效能做出价值判断,并提出发展与改革的建设性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考察和比较发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青少年德育课程有四个共同特点:课程目标注重民族性与国际性;课程设计突出人文性;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课程编排与教学组织不乏灵活性。这对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后在制定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时,应注重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兴趣和需要;课程内容应体现国际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课程教学应力求达到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教材呈现方式也应形象生动、灵活多样;德育教材还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道德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建构新型生态德育关系,实现学生生命成长是学校德育对立德树人的现实遵循。然而,当前中学德育课程却出现"反生态"的现象:课程理念与目标违背生态位原理,课程内容与组织割裂整合式观念,课程实施与评价背离协同化理念。在生态整体主义的视域下,生态整合式德育的课程理念凸显"道德人"的培养,课程内容聚焦"泛关系"的性质,课程实施强调"多样化"的方式。因此,建构中学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必须着眼认识层面、实践层面与制度层面,要厘清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生命、生活与生态的价值向度,明确教师和学生作为生态德育主体的圆融互摄关系,将课程制度建设作为建构生态整合式德育课程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9.
重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有助于落实劳动教育有关要求。劳动教育应坚持以劳育人的价值导向,把握劳动教育与校本课程的契合点,开发适合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前,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存在课程目标片面化、课程内容智育化、课程实施浅层化、课程评价形式化等问题。应基于校本课程建设,重塑课程目标以突破片面性,重塑课程内容与实施以融入情境性,重塑课程实施与评价以回归主体性,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职师范生品德教育目的是培养“有德性”的人。内容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意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高职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显性德育环节与隐性德育环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成人学习者的主要特点有:知识结构的“非常规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注重实用性和时效性,工学矛盾突出,以业余学习为主,学习受其经验影响.用科学发展现指导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其主要对策有:以满足成人学习目的为基本价值取向,确定课程目标;融合成人的工作、生活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整合、更新课程内容;构建多样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进行科学、有效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其一般流程为:确认学习需求,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与学的形式、方法及环境,开展课程营销,实施课程,评价课程。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7,(9):84-87
德育课程体系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它包括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两个维度。但是,目前我国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内容空心化、课程设置失序化、课程实施方式简单化等,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从自然存在物转化为社会存在物"的进程和速度,因此,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再造:要以学生的生活现实为依归,重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德育课程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建构梯级递进的科学德育课程;激活、整合德育资源,建构校本德育课程,让课程内容"实心化";活化课程实施方式,重践履,让德育课程体系回归生活,向主体性"复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如今的社会发展,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片面的强调德育的工具性价值,课程内容也过于窄化、抽象,缺乏情境性和层次性等等,使高校的德育课程建设面临困境。以科学发展观为德育建设的统领思路,对思想品德的教育"回归生活",切实关注、关心学生的个体存在,以正确的理念方法去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政府出台学校价值教育的国家框架并付诸实施,以价值教育为学校工作核心,统领学校课程与教学,为我国德育课程一体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国家政策制定以实现人的幸福生活为教育目的,学校则围绕价值教育目标整合课程;鼓励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内容,师生可以在日常实践中搜集选择内容;课程实施采取创生取向,推动师生深度参与;课程评价关注学生自我感受和行为描述,关注教师的参与程度和幸福感受。  相似文献   

15.
薛莉 《中国德育》2006,1(10):15-17
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学校文化等三个领域。与显性德育相比,隐性德育的特点是:隐性的实施方式与明确的教育意图;潜在的内容与丰富的载体;影响的长期性和不可测量性。  相似文献   

16.
周冠群 《家教世界》2013,(7X):144-145
当前学校的德育流于形式,在德育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偏差,德育课程内容滞后,德育课程实施方法单一,德育课程评价标准界定不清等问题。通过对学校德育的问题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明确德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新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实施方法、清晰德育课程评价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推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基于“泰勒原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和融合性的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兼顾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集体发展的课程目标、注重共同性与差异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内容、融合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式的课程实施、实现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课程评价。在实践路径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应以知情意行为纲要,形成螺旋递进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以“四个共同”为主线,构建包容开放的一体化课程内容;以知行合一为引领,制定全面多元的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以家校社协同为基点,创设协同联动的一体化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8.
李凌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5):188-19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主要有几个特点:1.课程内容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知识、经验和活动的辨证统一;3.适合学生的差异,并有弹性地安排课程进度;4.综合性;5.注重过程与方法;6.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7.教材开发注重竞争性、选择性和多样性;8.整体结构逐渐优化。关于新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三个原则:1.注意基础性;2.应贴近社会生活;3.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概论”课专题式教学是实施“卓越计划”背景下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能够解决以下四对矛盾: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课程的时代性、实效性的矛盾;课程内容的多学科性、广泛性和师资专业性的冲突;课程内容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而专业针对性不足的矛盾。专题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专题之间相互衔接,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专题内容设置要有专业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它们具体表现为:价值性工具与工具性价值的矛盾、人文性内容与科学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性道德危机和个体性信仰错位等。德育工作要解决上述矛盾首先必须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德育;其次要以生活为本,优化高校德育课程资源;最后还要认识到营造良好德育氛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