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与西方文化传统轻视“日常生活”不同,中国文化传统非常重视“日常生活”的价值,因为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类似基督那样的宗教偶像.中国文化中人的核心价值在感性的生活中,将日常生活艺术化和审美化,一直是传统士人身体力行的传统.论文从艺术史的角度梳理士人“日常生活”在几个形态及前后的承继,以求在文化艺术史视域中把握这一重要士人传统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刘再复《双典批判》提出三国、水浒是中国文化中的“伪形文化”的论点.本文深以为然章太炙曾论述过文化、道德的“恶的进化”,而三国、水浒崇尚权术、崇尚暴力的倾向.即可视为文化的“伪形”和“恶的进化”。三国和水浒传递的拙劣的文化价值及其老少皆宜的魅力使得“双典”成了国人“厚黑之学”的最为通俗而引人入胜的教科书,这两部权术和暴力的教科书皆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土壤.它们承载的价值观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三国文化的精髓离不开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范畴。湖北是著名的三国文化之乡。三国文化泽被荆楚,余韵悠长,对人们价值观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仁""勇""智""节"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价值认同的层次化和价值体系的复杂化的特点,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也因此面临严峻挑战,而构建“导”、“择”、“联”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是应对挑战、提高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整体上看,王权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中国思想从其商周初创到春秋时期的诸子争鸣都具有王权主义倾向。王权主义主要体现在:君主“五独”(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观念具有普遍性和控制性;天、道、圣、王“四合一”,天、道、圣成为王的护身符和最高证明;在对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的主流;在君主与士人、“学”的关系上,帝王控制了士人的多数和“学”的主流,也控制了社会思想文化的主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代表真、善、美的纲纽性概念都被用来神化和美化君王。  相似文献   

6.
汉代的政治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就传统文化中的道统问题而言,一方面,汉代士人继承了先秦时代那种以“道”自恃、自任的独立精神,面对已然变化的时势,仍汲汲追求“道”尊于“势”、道统高于政统的政治和人格理想,但是遭到了与秦朝“焚书坑儒”同样酷烈的打压和制裁,由此破灭了汉代士人的道统观念。另一方面,大一统政治对隐逸文化系统中道统表现的宽容和奖劝,使之继续存在下来,间接地影响、作用于与之关系紧密的社会政治系统及其中的士人,从而使道统在大一统时代并没真正湮灭过,相反,它转化成了士人精神文化性格中的重要因素,以此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价值观学习多以“授受”“内化”的方式展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距离——相互“不可见”,这也成为学生价值观学习有效实现的最大阻碍。基于“可见”的可能视角,克服传统价值观学习中的桎梏,意味着使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学习中能够相互看见、遇见、听见、预见,而重构学习环境、重塑学习范式、重择学习反馈,可谓是推动价值观学习从“缄默”迈向“可见”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8.
<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课题。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自觉追求,是我国文化主体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基本路径,被称为“又一次思想解放”。杨鲜兰、陈翠芳的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是对“第二个结合”的深层次探索。这里所说的“深层次”有两个含义,一是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而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该著着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融通与结合,探讨的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层次主题;二是指该著具有的理论深度,它从逻辑前提、历史进程、辩证关系、阻碍因素和创新路径等方面系统而深刻地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的关系。该著分析系统而深入,彰显出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以“道”自守,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道”往往是无形的,能否恪守“道”从根本上说还在于士人是否有自觉意识。当“道”和“势”处于一种紧张的对峙状态时,士人也就面临着三种选择,即以“道”抗“势”、无道则隐和弃“道”求荣。  相似文献   

10.
汝颍地区作为东汉时期经济和社会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人才集中之地,素有“多奇士”之称。这不仅与汝颍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存有关联,而且与汝颍士人的交游,尤其是人物品评密切相关。在一系列交游关系的影响下,汝颍士人注重彼此间的奖拔和提携,不仅社会声望得以提升,而且政治和文化地位也随之提高,从而让汝颍士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汝颍“奇士”的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1.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4.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不管是成书于元代说还是明代说,各家所使用的论据多是有限的罗贯中生平资料、《三国演义》的小字注以及《三国演义》中的个别名词等。而杜贵晨先生别出心裁,根据明初瞿佑"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之语,以及元后期张宪《缚虎行》中"戟尖不掉丈二尾"和《南飞乌》中"白门东楼追赤兔"两句诗,推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代中期是误读了材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史第一部典范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还有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广传播,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国演义》的成书历时长、途径多、样式杂,有史书记载亦有文学演义,《三国志》(包括裴松之注)、《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到《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元曲杂剧、《三国志通俗演义》,最后到《三国演义》。在这漫长演变过程中,丰富而多元的文学创作语境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的虚实,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三国演义》一问世就出现了虚实之争,新时期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的文献成果,虽为研究和欣赏搭建了平台,但对《三国演义》虚实的认知至今还没有在深层次上得到解决,仍有很广阔的提升空间。本文就其两个基本问题:科学观点和具体分析,从叙事学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文本中的关索故事,显然不是来自三国正史,基本上是民间传说的产物。而且,在不同《三国》小说文本中叙述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关索故事的生成及其与三国故事的关系作出种种猜测。而这一故事的民间传播更见出正史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9.
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将《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谋略。  相似文献   

20.
《姑妄言》与《三国演义》有可比性。它不但同样有政治历史内容,而且包含着从《三国演义》继承下来的遗传因子,但更有巨大的变异,这就是历史的文学化,题材的生活化,是从历史演义转向演义历史。《姑妄言》对《三国演义》的正面模仿颇多,但没有创造出新的精彩,倒是它对《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反学,有出蓝胜蓝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