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最大的内驱力。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哪一个国家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就会很快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被湮没。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逐渐成为了提升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个国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培  相似文献   

2.
<正>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是一个国家、民族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最大的内驱力。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如果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就会很快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被湮没。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育逐渐成为了提升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培  相似文献   

3.
孙刚 《江西教育》2006,(10):4-5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理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超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优势。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升靠的是教育,只有教育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才能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才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教育兴,民族兴。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关心教育就是关心民族的发展.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王佳 《考试周刊》2012,(84):151-152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科教兴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2010年5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在国家话语体系中提出了“强国必先强教”,“强教”成为“强国”的核心驱动力,“教育强国”成为“教育大国”的高级演化。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命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构成与重要基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6.
国民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教育在培育国民素质、提高民族发展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就提出:教育事业要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培养多层次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提出强国必先强教的口号,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高等教育而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方向和要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提高国民素质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人力人才方面的资源保证。“应试教育”把考试成绩视为学生成功与失败的唯一标志,无疑不能适应民族经济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素质教育强调育人为本,重在能力的培养,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对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素质教育不仅是人自身现代化、发展持续化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努力开发人力资源、积极参与未来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一定要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我国跨世纪的民族教育工程,成为一种适用于…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取代传统工业经济,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主导经济,这意味着知识与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一体化时代。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靠土地和生产工具创造财富,工业经济靠能源和资本发展产生,而知识经济依靠的是知识和信息推动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依赖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实施振兴中华民族的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最紧迫的任务。一、知识经济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机遇据专家们估计,知识经济时代从形成到成熟要经历30年或更长的时间。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人…  相似文献   

10.
朱文 《考试周刊》2012,(45):4-5
一、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是我国教育创新的实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深化教育改革在于加强教育创新。教育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的重要时期。21世纪带给人们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时代要求教育进行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特别是21世纪,新型的知识经济形态对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呼唤教育要塑造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相似文献   

12.
以学术生态整治促高教质量提高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胡锦涛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在今天,更重在明天。小学是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中国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比例,农村小学的教育优化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实现教育优化,需要有优秀的校长,需要有许许多多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一整套优秀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教  相似文献   

14.
科教兴国之战略是由教育的作用与特殊的功能所决定的.它的作用:①它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的重要事业.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真正的立国之本在教育.国家的兴旺,首先在于科教事业的发达.国际间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实际又是教育的竞争.②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基础在于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培养数量、质量结构等都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的人才,有了这样的人才,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而当今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不能令人满意,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节人与人之问、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而当今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不能令人满意,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它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而当今的未成年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不能令人满意,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使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从而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日益主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技术创新、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新纪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因此,世界各国基础教育也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迈入了由学科知识教育转型为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新阶段。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是未来文化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新时期教育将更加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经验表明,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角度看,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基石,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