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3  
魏江  寒午 《科研管理》1998,19(6):12-17
本文首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和结构作了界定,提出了技术创新能力构成的五要素,分析了不同要素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与作用,提出只有在各要素组合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不断的技术创新。其次,本文初步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我国信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卢小宾 《情报科学》2004,22(11):1300-1303
本文在论述我国信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信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增强我国信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小型医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杰  程艳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2):104-107
本文在现有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从分析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机构成入手,结合我国中小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中小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能力对创新过程的作用机制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企业信息能力构成内涵。在对企业信息能力和信息管理知识演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演化的企业信息能力进化模型。  相似文献   

5.
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无疑是打造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工具。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的成功离不开来自于企业内部多方面力量的推动。本文基于对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以及知识管理的动态能力组成要素的研究分析,构建了知识管理内部驱动力各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动态能力各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模型,并做了实证验证,为我国企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建议和策略指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反馈控制过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尽管国内许多学者基于技术创新过程观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解和评价,但由于对技术创新过程的认识缺乏理论指导,影响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反馈控制过程观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投入能力、研发制造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反馈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论信息能力的构成及其提高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妮 《现代情报》2002,22(9):93-94
文章阐述了信息能力的结构和构成要素,并针对其构成要素对培养和提高信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能力由基本能力和发展能力构成,对其构成要素和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提高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技术能力需要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结合,加大对组织成员的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系统梳理了现有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三种视角分别是基于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视角、基于投入—过程—产出视角、基于创新能力系统视角.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评价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作出深入分析,指出理论成果若用于指导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实践会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和开展实际评价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区域技术创新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为基础,构造覆盖面较广的指标体系,通过专家甄别及相关性分析等有效环节,构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德尔菲—熵值法评价模型,将客观熵权与主观权重相结合,通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指数和协调指数来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对泰安市2004—2008年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泰安市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了历经较弱、中等、较强的递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面临资源约束情境下其如何通过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方法,从资源编排视角出发,基于“认知-资源-能力”的理论逻辑,解析科创企业如何打破资源魔咒、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创新能力进阶。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萌芽阶段,市场领先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匮乏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拼凑策略,为以改变市场态势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信息支持。突破性创新推进阶段,产品本土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受限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探索策略,为以提高行业标准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供给产品资源。突破性创新实现阶段,技术自主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延伸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撬动策略,为以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条件。本研究发现为科创企业基于资源视角制定管理策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郭亮  綦良群  于渤 《科研管理》2019,40(9):211-220
技术集成能力是衡量企业资源配置水平,影响企业集成创新效果的内生动力,其形成方式与成长过程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借鉴企业基因理论,从仿生学视角剖析技术集成能力基因本质,运用实证方法探究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碱基的具体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结构模型,揭示其成长“黑箱”。研究表明,技术集成能力基因是由技术链和管理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信息监测、组织柔性、系统整合和技术学习是技术集成能力基因碱基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技术集成能力成长的驱动要素。技术集成能力基因通过复制、变异和重组的一系列进化过程,实现要素匹配和功能优化,完成能力的适应性演化,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旨在为基因结构模型研究由概念性构建向实证识别提供全新思路和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Policy》2023,52(4):104724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process innovation in fostering 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 existing studies primarily emphasize product innovation and overlook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This study builds on the dyadic capability-based view and institutional theory to investigate how buyer's and supplier'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jointly affect supply chain process innovation in China. We differentiate between two distinct dimension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ength and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symmetry, and propose that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ength negatively influences supply chain process innovation whereas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symmetry promotes such innovation. We also examine how formal (i.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informal (i.e., guanxi importance) institutional factors moderate the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ength and asymmetry on supply chain process innovation. Empirical analyses based on 157 buyer–supplier dyads in China offer strong support for our hypotheses, which provid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supply chain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literature and managerial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如何选择最佳追赶时机、如何规避追赶陷阱、如何进行能力重构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剖析一家芯片企业过去15年间的成败得失,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答。研究发现:市场需求状况、市场分层结构、技术迭代速率、技术获取成本、产业分工体系、产业知识流动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快速崛起和高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组织惯性陷阱、创新范式陷阱、品牌低端化陷阱是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陷阱,企业要想规避上述陷阱,需要从组织学习、组织保障、创新协同、创新来源、品牌定位、品牌维护等方面寻求相应的对策和方案。上述研究发现丰富了现有后发追赶理论体系,同时,为处在探索和追赶之中的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陶长琪  周璇 《科研管理》2016,37(9):28-38
环境管制、技术溢出是影响省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本文构建系统动力学概念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技术溢出的耦联效应和反馈机理,比较环境、技术和耦联下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性,并有效区分了"环境"、"技术"或"双向"偏好型省市,验证了本文新提出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WT法)的有效性以及技术环境耦联效应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加强省域环境规制力度、优化省域技术溢出路径是促进环境技术高效耦联、缓解资源短缺、要素错配现象、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曾德明  王媛  徐露允 《科研管理》2019,40(9):181-189
本文通过我国汽车产业200家企业1996~2010年专利、标准与企业性质的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相关和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技术标准化能力对二者间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正相关,技术标准化能力显著负向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技术标准化能力显著正向调节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丰富了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为我国企业构建合理的技术多元化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汽车制造业2001~2012年的数据,根据分布滞后(ADL)模型和库伊克模型的思想,以AIC、SC信息准则为标准选择最优滞后阶数,研究加入滞后效应考量的情况下,FDI、R&D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FDI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随着时间累积整体表现出增强趋势,即存在滞后效应,且主要体现为对创新竞争力的正向影响较显著,对核心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影响始终不明显;R&D对中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强于FDI且存在滞后效应。中国汽车制造业应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产业研发机构,提高外资用于创新投入的比例;加大R&D投入,着重依靠自主创新,从根本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转型经济情境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现有研究缺乏技术创新能力重构及其边界条件实证研究的问题,结合动态能力和组织二元性等理论视角,基于376家高技术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识别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环境适应性重构方案(对创新绩效效用递增)。研究表明:"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原创能力"是一种优越的技术创新能力重构方案,且环境越动态,优越性越显著。该发现弥补了能力重构和技术创新领域研究不足,对转型背景下企业创新与发展具有一定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石油开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对石油开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波动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石油开发业企业自身和所处环境2方面研究石油开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波动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石油开发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表现出整体提升的同时,也在局部呈现出波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影响在实践中已逐步显现,但从理论上对负责任创新嵌入的动因、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相互的影响机制以及对企业绿色转型升级路径的探讨仍然较少。本文以我国四家能源企业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与方法对上述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负责任创新嵌入能源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动因,是基于企业所受到的内部资源与发展压力和外部环境与竞争压力所致,但以制度响应嵌入外部压力为主要驱动力;负责任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动态提升过程,二者动态提升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企业绿色转型升级是通过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所引领的两条主要路径实现的。同时,本文提出了负责任创新与动态能力协同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压力-行为/能力-绩效”理论模型。研究结论和理论模型有助于我国大型能源企业通过提高负责任创新和动态能力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