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气副词作为副词的一种,缺乏实义,只用来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和主观认识."究竟"作为语气副词,表达的就是对事物真实情况的进一步追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就"由两个副词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取得词的地位。然而,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不就"已经具有词汇化倾向,且成词以后进一步成熟为一个语气副词,表达说话人对某件事情的态度或看法,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本文分析了"不就"在共时层面上的词汇化等级程度。  相似文献   

3.
"偏偏"和"偏"是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表示转折。本文从对例句的分析出发,从语义义项关联和主观性的角度考察它们的异同。"偏偏"侧重于表达主观评价,更多地表达说话人对施事者的态度和评价;而"偏"侧重于表达主观愿望,主要是施事者的主观想法。简言之,二者的区别为:偏偏[+主观评价]/偏[+主观意愿]。  相似文献   

4.
夸张作为一种主观性表达的标记形式是主观化的结果。读者在面对夸张时不仅不会拘泥于字面的意义而信以为真,而且还会通过字面意义去推导夸张建构者要表现的"自我"。夸张表达主观性的机制就是通过建构主观大量或主观小量,或者建构时间顺序的颠倒表达说话人特定状态下的强烈情感或有效传递说话人的意图。决定夸张"度"的关键因素是其必须出自表达说话人"自我"之需要。  相似文献   

5.
河北孟村方言约量表达方式多样。本文描述孟村方言的七种约量表达式,它们是副词"毛""小""待自"、数词"数"以及动词"出头""挂零""郎当"。"毛""小""待自""数"都可以与主观大量标记"子"连用,表达说话人的主观看法。对于副词"小",本文将其与霸州方言的用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6.
主观性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从共时的角度考察睢县方言程度副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首先,睢县方言程度副词带有主观性;其次,睢县方言程度副词主观化的方式主要有:声调不同、重音、重叠、重复、后加语气词等,有的是兼有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主观量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主观量”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的量。为了能更好地揭示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的共现规律,本文以主观量为标准,我们把语气副词可分为主观疑惑量类、主观估价量类、接近主观大量类、主观大量类四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本文指出促使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共现的内在动因是它们表达的主观量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更"作评注性副词是在近代汉语时期才出现的,它表频率"又""再"义,表程度"愈""越加"义,表语气"难道"义,还表主观情态"就、绝对、根本、确实、实在、一点也"义。另外,评注性副词"更"有传信功能和情态功能,前者起确定客观信息的作用;后者表达了说话人对事情的观点和态度,具有十分明显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9.
"可不(是)"多出现对话语篇之中,表达说话人对对话人所陈述信息的赞同与肯定,在特定语境中可表达出说话人的嘲讽等情感语气。使用泛化后,该构式逐渐应用到叙述性语篇之中,起到肯定性的篇章衔接作用。话语标记"可不(是)"经历了主观化的发展路径:强调性否定进入反问句语境,强调性的副词"可"与"不(是)"各自独立,受到重新分析、语境渲染等机制的影响,强调性否定向肯定标记转化,标记"评价"的言语行为,最终"可不(是)"紧缩固化为一个副词。  相似文献   

10.
语气副词是现代汉语表达句子情态的主要词汇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从语气副词的性质和功能、语气副词的分类和范围、语气副词句法组合、语气副词语义分析、语气副词的篇章语用功能、语气副词的语法化和主观化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和儿童语言习得中的语气副词研究等七个方面评述了近三十多年来语气副词研究情况,并指出今后在语气副词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现代汉语中的范围副词"净"为研究对象,从其义项的变化中描述"净"由实词向范围副词演变的过程.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语用过程中,认知、主观化成为了语法化的动因,认知上的主观性因素促进了功能语法化.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的"无论如何"与"无论"在句法和语用两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句法上,"无论如何"出现在独立的单句结构中,其后副词"也/都"不必强制出现,多倾向于不出现,表明"无论如何"应为一个独立的构式。"无论如何"倾向于出现在助动词、情态副词前,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事情或命题的坚决肯定的主观态度,表明其主观化程度很高。语用上,"无论如何"具有标示未然的功能、元语功能和语篇功能。"无论如何"的句法—语用表现与"无论"无条件复句完全不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推测句"的功能是表达说话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预测。推测表达的不是一种情态语义,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操作过程,是一种言语行为。表达推测的语句是以主观认识为出发点,发出推测行为作用于客观存在,推测行为与客观存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是匹配度的关系,即一个行为作用于一个对象从而产生匹配关系,而非相互依存。推测行为表达推测的过程可以从语气副词、情态动词"会"与"要"在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的使用中看出来。  相似文献   

14.
达州话是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其副词“紧到”与普通话的副词“一直”和“老是”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不同.“紧到”表示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是方言中表达持续范畴的一种词汇手段,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逆预期性,传递说话人抱怨、不满或不耐烦的情感态度,隐含说话人对动作行为或状态的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15.
当客观事实与说话人心理预期偏离时,副词“才”与“就”都是言者主观小量立场的表达手段。句中只有一个表量的成分时,其出现在“就”或“才”之后,并与该副词在语义上密切相关,体现主观小量。两个副词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出现两个与量相关的成分时,其分居副词前后,“才”仍只与其后的量相关,“就”却与其前的量相关。另一个与副词无关的表量成分仅用作对比来凸显量之小。副词“才”与“就”这一核心语义并不受语义指向和焦点位置的影响。焦点和两个副词一样,都是凸显言者立场的手段,其作用是激活相关预设,以顺利展开会话涵义推导,传达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6.
杨曙 《文教资料》2012,(17):34-37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表达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判断。经常性把说话人的判断体现为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属于时间范畴,在功能语法中不应当视为情态类型。经常性可以作为评价的级差资源,从时间频率角度限定说话人的评价意义。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助动词和副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观点、态度,在语义上均具备主观性特征;句法上同属于小句的语气结构;两者在英语和汉语小句中连用的情况也很普遍,没有必要进行主观和客观取向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情态副词表示说话人对命题、事件的主观认识;关系副词是指对两个句子或小句有某种连接作用的副词;情态副词中也有表示关系的小类,关系类情态副词既能够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性态度,也可以表示小句之间的各种关系,这种类似连词的用法,说明副词的内部分类和外部分界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好”可以修饰形容词、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好”表达的是一种现实的(realis)情态,其主观化程度介乎“太”和“很”之间;“好不+形”的解读涉及说话人心理上的正负期待。程度副词“好”来源于并列式“好+形”的重新分析,其动因是转喻;通过类推机制,“好”从最初修饰形容词扩展到修饰心理动词、某些其他动词和数量词。  相似文献   

19.
副词"难道"是由原本分立的两个语言单位"难"与"道",因句法位置的相邻而线性地组合到一起,在双音化大趋势以及人们心理"组块"的作用下,通过取消二者之间的语法边界而逐渐融合并凝固成双音节复合词的.其词义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过程,由最初的"难以言说"演变为"说不定"的意义之后,"难道"便可引入一个具体而有疑问的命题,以此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判断或推测.后来在表判断或推测的基础上,词义又得以进一步虚化.当"难道"引入的是说话人无疑而问的真值判断时,"难道"就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演变成一个表反诘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20.
“说不定”经历了由动补结构到语气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由表实在的意义逐步演变到表情态的认知意义,意义逐步虚化,表示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认识、评价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