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阿炳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阿炳的音乐更是传播广泛,作品成为蜚声中外的传世之作。本文从阿炳音乐作品的影响为出发点,着重对阿炳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展开论述,进一步揭示出传承阿炳音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议阿炳创作的三首二胡独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属道家音乐,作为一名二胡演奏者与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阿炳的生活道路和他的内心世界,才能较好地掌握阿炳的艺术手法,才有可能较好地演奏和解释阿炳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1993年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钓(阿炳)诞生100周年,逝世43周年,北京、南京、上海、无锡和日本相模原市等地均举办了各项纪念活动。阿炳的故乡无锡,也举办了阿炳艺术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阿炳诞生100周年民族音乐会、阿炳铜像揭幕仪式等活动。故乡人民在以最热烈的最深切的感情,纪念着这位成就卓著的民间音乐家。  相似文献   

4.
阿炳故居行     
2009年7月,第二次到无锡后,终于了却心愿,参观了阿炳故居。阿炳故居位于无锡城中热闹的崇安寺南面图书馆旁。几问很普通的平房,灰色的小瓦,白色墙体已经发黄。苍老的房门朝向温暖的南方,西面的一间陈列着阿炳用过的二胡与琵琶,东面的那间约25平方米,里面摆放着一张老式床铺,这是阿炳晚年同董彩娣的居室。董彩娣是阿炳眼瞎后族人为他娶的江阴寡妇。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关于阿炳及其作品和音乐贡献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深入,史料的发掘几近穷尽。从一定程度上说,"阿炳"已从人名延伸为一种文化,即"阿炳文化"。于是,关于阿炳的研究不再单纯地拘泥于音乐本体分析或史料解读层面,而是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支撑。立足民族音乐学的"主体观"及"多位网"视野展开相关研究工作,便是"阿炳文化"研究拓展出新视野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浪淘沙》是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乐曲中表现了阿炳一生的坎坷经历,以及他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在这时作者简介了阿炳的身世和演奏这首乐曲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乐海短波     
建议修复开放阿炳故居瞎子阿炳以他的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闻名中外。许多海内外游客,特别是音乐爱好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无锡参观阿炳故居,但他们看到的是房屋破旧,里面还住着4户居民。阿炳真名叫华彦君。无锡人,生于1893年,原城中观前街雷尊殿道士,精通民族器乐,演奏技艺高超,并富有创作天才。中年双目失明,穷困潦倒,沦为街头艺人,以卖唱为生,人称“瞎子阿炳”,有6首名曲传世。  相似文献   

8.
[片段一]师:同学们,饱经风霜的阿炳会怎样卖艺度日?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下来。师:我们交流一下。谁来说说?生1:双目失明的阿炳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生2:生活贫困的阿炳在烈日下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生3:阿炳生活贫困,他双目失明,每天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在大街上靠卖艺度日。  相似文献   

9.
《二泉映月》是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传世之作,不仅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而且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享誉世界乐坛。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阿炳的身世、乐曲的时代背景、乐曲的结构和阿炳演奏上的艺术特征,这样才能得到应有的教益。  相似文献   

10.
前些天,五年级的语老师跟我借阿炳的《二泉映月》(磁带),说是有一篇课和这首乐曲有关. 我特地复印了这篇课,大意是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中秋之夜,阿炳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当阿炳历经人生磨难后,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很多声音.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听到的声音,终于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11.
生命若弦     
从前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总是会想,拉出这么优美婉转音乐的,将是一把怎样精美的二胡呢?直到看到阿炳留下的那副家当,才知道原来现实跟想象竟然那么大相径庭。阿炳生前用过的那把二胡,琴弦竟然是断了之后接上的,  相似文献   

12.
失去的瑰宝     
2050年12月,我离开设在月球太空城的时旅管理局,回家乡探望未婚妻栀子。那天正好是阿炳逝世百年纪念日,她在梵天音乐厅举行阿炳二胡曲独奏音乐会。阿炳是她最崇敬的音乐家,可以说是她心目中的神祗。栀子穿着紫红色的旗袍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巴哈用脑作曲;贝多芬用“心”作曲;莫扎特作曲什么也不用,而是自然流露。作为盲艺人的阿炳,作为民间音乐家的阿炳,作为不朽的《二泉映月》的作者的阿炳何以创作出这首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曲呢?阿炳作曲是自然流露,是奔涌而出。其乐自从内心流淌而出,依心而为,依心而奏,依心而来,汩汩流淌。在阿炳的音乐天地中,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意与人和、人与天地万物和。在  相似文献   

14.
一、欣赏导入(播放阿炳演奏《二泉映月》)1、最近,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了一篇课文《二泉映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的角度了解了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那么,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相似文献   

15.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学家杨荫浏与曹安和携带着一台进口的钢丝录音机来到无锡,找到了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当两位专家说明来意后,阿炳回答说:“我已经有两年不演奏乐器,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一件也不能用了。”据传,两年前曾有老鼠咬断了阿炳的琴弦,作为盲人,生活在黑暗中的阿炳认为是“上天”对他的惩罚,即放弃了演奏。杨荫浏先生听说后,立刻为阿炳购买了二胡和琵琶,与曹安和一起好言相劝,阿炳终于同意了演奏。他说:“我荒疏得太久了,让我在家里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专家录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处风景,“二泉映月”景色美;作为一支乐曲,《二泉映月》旋律美;作为一篇文章,《二泉映月》语言美。而这一切美,都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因此,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近阿炳苦难的一生,走进阿炳不屈的内心世界,这应该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和繁荣景象.音乐创作品种繁多,各种音乐体裁的作品层出不穷,百花齐放.其中利用改编的手法进行创作已成为我国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相似文献   

18.
《二泉映月》写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课文开头写道——一个中秋夜.阿炳跟着师父来到二泉边.师父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以后的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犟的呐喊……他禁不住拿起二胡.把心中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  相似文献   

19.
生命若弦     
从前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总是会想,拉出这么优美婉转音乐的,将是~把怎样精美的二胡呢?直到看到阿炳留下的那副家当,才知道原来现实跟想象竟然那么大相径庭。阿炳生前用过的那把二胡,琴弦竟然是断了之后接上的,而且不是接了一处,是打了很多结。  相似文献   

20.
时间:2005年11月4日地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礼堂师:(板书:二泉映月)读题目。生:(轻声地)二泉映月。师:声音再响一些。生:(大声地)二泉映月。师:《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 生:是阿炳创作的。生:阿炳的原名是华彦钧。师:你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阿炳是一位民间艺术家。生:阿炳的爸爸是一个道士,他只能称他父亲为师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