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趋势正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这种融合包括技术上的融合、生产内容上的融合、经营管理上的融合,并且引发了媒体受众人群的分流,经营理念的冲击,以及管理模式和体制的革新。具体到广播媒体而言,这种融合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面对各媒体的多元化发展,广播媒体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及优势,把握社会脉搏和广播自身的传播规律,促进广播媒体发展途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纵观2023年广播事业发展,广播业突出体现在治国理政、社会沟通、文化多样等领域的成绩和探索。比较其他年份,2023年广播治国理政类的节目设计和话语体系均有一定发展;在社会服务层面,音频特点突出;在文化多样性传播中,广播凸显出对传统文化、城市文化、本地文化的偏爱与深入参与;在经济贡献层面,广播广告虽下滑,但音频媒体的节目销售和节目制作等相关服务同比增长,长期以来广播媒体在政务服务、车展等领域的服务价值优势仍在,一些老牌的线下活动仍然焕发活力,融合传播的创新案例不断涌现。2023年是广播业自我革新、承上启下的一年。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信息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广播媒体发展的总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对于广播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怎样在融媒体时代让广播媒体与现代科技进行结合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就广播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融合操作进行探索,首先介绍了融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意义;其次,分析了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存在的不足;最后从五大方面详细阐述了广播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具体融合操作。以此来供相关人士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池玲 《东南传播》2023,(4):28-30
本文以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业务的两种模式推断出广播可视化趋势,结合广播可视化的发展优势,提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可视化的对策。主要包括:一是与小屏互动接轨,建立融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实现生产和内容的融合;二是与移动数据接轨,建立新媒体广播发布平台,实现IP通道的融合;三是与现场平台接轨,搭建互动中介,实现广播可视化多渠道媒体互动;四是秉持兼容开放与广播安全原则,实现广播可视化经营融合;五是追求发展理念,与商业化管理接轨,实现广播型MCN模式运作。文章对广播可视化发展趋势、优点、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22):61-66
广播媒体涉足产业经营不是偶然的,它是特定历史阶段传统媒体内生发展的必然产物。多年来,我国广播在多个业务领域积极布局,充分挖掘可经营性资源。本研究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产业经营实践为主线,对两家电台的产业历程、经营架构、发展思路、经营现状等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对比分析,总结异同,剖析原因,并立足广播产业经营的大环境,分析广播的核心资源及运营走向,结合当下广播媒体发展实际,提出产业化推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广播面临着受众流失、影响力减弱、权威性受挑战等多重危机;频率资源有限、区域化传播,也使传统广播的发展存在诸多困难。发挥广播媒体覆盖面广、移动性强、易数字化、交互方便等特长和优势,与新兴媒体在传播与服务、集成与分化、内容与渠道、价值与价格、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不得不思新求变。作者以近十年来佳木斯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在融媒体领域涅槃般地探索出了碎片化传播时代,取新媒体之长,补传统媒体之短,找到了逆风飞扬、融合共生的发展之道为例,对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破茧化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新媒体广告收入逐年增加,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市场被分流。为适应新的传播环境,满足网络时代的受众需求,广播媒体加快了与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融合步伐,揭开了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序幕。本文通过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现状以及对下一步发展趋势的探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广播媒体必须与新媒体融合才会有更大发展审问的卿..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新兴媒介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与青睐,这对于广播等一系列的传统媒体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得传统媒体感受到生存压力。要使传统媒体恢复生机,需要实现与新媒体有效融合,这也是推动我国整个媒体行业有序发展的可行之策。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广播媒体既要在新的市场喜好中探索出一条发展之路,又要在不断创新中提升播出品质,同时还要培育复合型新传媒人才,积极探索与构建现代广播全媒体网络平台,并以此达到良好的新媒体融合与发展效应。本文以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为研究出发点,展开了深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0.
张婧 《新闻传播》2015,(2):44-45
2014年的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正式吹响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号角。广播媒体顺应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与微信、微博、APP、云端等平台的自觉融合是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广播新闻将如何适应这一变革、何去何从,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融合媒体时代到来,它为文化传播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创新文化交流方式,促进国内文化事业的发展。当前,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新闻的编辑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在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的媒介传播战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此,本文首先概述广播新闻编辑的现状,其次,对广播新闻编辑自身发展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探索融合媒体广播新闻编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需要通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路径、推动自身信息传播形态多元化发展,来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应对新型媒体带来的挑战,只有如此,广播媒体才能够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实现突破、持续发展。本文以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为出发点,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转型建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法国广播公司是法国最重要的公营广播媒体机构,同时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广播媒体业界也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以法国广播公司为案例,分析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融合现状、发展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流行词汇在传媒行业得到广泛的关注。特别是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现象日益广泛。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于此,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融合的模式探讨进行了探讨。8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其成为传媒领域的明星,并迅速取代了广播的传媒优势地位,广播媒体成为弱势媒体。自此以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纷纷出现,迅速占领传媒市场,这些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面广,而且收听方便、与受众互动性比较强,打破了媒介传媒的神秘性,人人都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媒体模式迅速的发展,传统的四大媒体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特别是本就被称作是“弱势媒体”的广播,那么字这个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广播媒体应该如何与新媒体融合互动,开拓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就以传统的广播媒体为例,阐述新旧媒体的融合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媒科技》2013,(3):22-22
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以多媒体全媒体为发展方向,加速广播影视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为了加快发展新兴媒体,拓展广播影视宣传新阵地,总局要求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融合,推动主流媒体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传播领域延伸,着力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着力推动台网互动、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7.
李涛  陶磊  伍刚  赵净 《中国广播》2016,(1):30-34
央广新媒体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是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媒体业务运营的主体。央广新媒体目前全面负责央广网、国家应急广播网、中国广播集成平台、银河互联网电视的运行管理和开发经营。本文着重介绍了央广几个新媒体项目情况、未来发展计划以及媒体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并对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央电台特色的"新型广播"之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进入人们的生活,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与数字技术、新媒体融合发展。广播如何融入新媒体,与新媒体适时适当地结合,把广播媒体的优势最大化,借新媒体的形式,发展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实。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般分为技术层面的融合、内容层面的融合、传播方式层面的融合,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给以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为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努力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战略目标。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省级广播媒体改革创新,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媒体融合发展和产业化的大背景下,直面媒体的市场化营销成了中国广播媒体突围时无可逃避的选择,当然回答这个问题也只有两个字---品牌。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广播媒体应当抓住这一契机,直面困难,找准广播与融媒体时代的契合点,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打造品牌内容产品、品牌活动产品,依托全媒体品牌营销,迎头赶上,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再创广播媒体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