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课文《孔乙己》里,有一句嘲笑、讥讽孔乙己的话:“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那么,“半个秀才”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
初中课文《孔乙己》里,有一句嘲笑、讥讽孔乙己的话:“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相似文献   

3.
秀才的变迁     
陈宝良 《教师博览》2014,(11):58-60
秀才原意是才之秀者,今人一提秀才就想到寒伧酸腐的冬烘先生的形象,其实是一种偏见和误会。说到秀才,不妨先拿鲁迅的小说作为引子。在小说《白光》中,主人公陈士成读书多年,穷穷矻矻,却一直未能进学,获取一个秀才的科名,其结果只能穷困潦倒,终日梦想能在自己家中找到祖宗埋藏地下的钱财宝物,一夜暴富,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或许曾饱读诗书,甚至能在懵懂的孩子面前炫耀茴香豆的“茴”字有多种写法,但因缺少秀才的头衔,也只能替有钱的读书人家抄书维持生计,甚至有时不免做一些窃书的勾当。  相似文献   

4.
秀才骑驴     
乡下有一个穷秀才,他要到城里去赶考。秀才家里真穷,连出门要用的驴子也没有一头。乡邻们七拼八凑,集了一些钱,给他买了一头不大不小的驴子。秀才骑上驴子,带着行李,出发了。秀才骑在驴子上,老觉得自己骑着这么一头不大不小的驴子去赶考,很没面子。他不住地想:“要是骑一头高头大马就好了,大马走得快,又风光又吉利。”上了一道道坡,下了一道道岗,秀才转过几个山头,也没有看到梦想中的大马,却看见山腰上有一头美丽的梅花鹿,正埋着头儿吃青草。“多美的梅花鹿,我要是骑上它进城去,不是也很风光吗?‘梅花开,喜事到’,我要…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挪动着又红又肿的腿出了咸亨酒店。一路上许多“短衣帮”都对孔乙己指指点点。一个常去咸亨酒店的酒客打趣地嚎道:“孔乙己,那么久不见,你是不是又在偷东西啊个你看你被打成这样。活该啊!。说完还放肆地大笑起来。孔乙己在一片笑声中。脸色一会儿青。一会儿白。但他又能说什么呢?只是不停地挪动着,挪动着。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群麻本不仁者的艺术形象——“短衣帮” 《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笑”:“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的“君子固穷”“之乎者也”之类的话语,常常“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是在别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别人的笑声中走向死  相似文献   

7.
文章的内容常常有虚实之别,明者为“实”,晦者为“虚”,即透出纸壁的内容为“实”,收于笔端的内容为“虚”。阅读时,从“实”出发,由此及彼,以“实”度“虚”,文章的内容会因之而丰富,形象会因之而鲜明,主题会因之而深刻。请看下面关于《孔乙己》4~11段的猜读教例。一、读“实”1.指导朗读4~8段。(1)提示文段中省略号的停顿与意义。(2)提示文段中对话描写的语气和语速。2.分析人物。让学生以“孔乙己的手”为话题畅谈对孔乙己形象的理解。学生说话的子话题可以是:—双在短衣帮面前摆阔的手;一双替人抄书的手;一双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手;…  相似文献   

8.
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9.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列孔己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  相似文献   

10.
对比,作为鲁迅先生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孔乙己》中也随处可见。现简要谈谈小说中每一组对比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对比:   A“短衣帮”靠柜外“站着喝”。   B“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咸亨酒店是当时黑暗的旧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介绍两种喝酒的人:一种是“短衣帮”——做工的“贫苦劳动者”;另一种是“穿长衫的”——悠闲阔绰的剥削者。句中的“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为孔乙己…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悲剧形象。他在咸亨酒店受到掌柜的和“短衣帮”的无情嘲弄,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贫病交迫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对此,“短衣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以说,就是他们那杀人不见血的刀——无情的“快活”的“笑”,间接地把孔乙己送上了人生的末路。对此我们不能草率地以“封建社会的冷酷”来解释悲剧的成因,还应该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特征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忘不了孔乙己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孔乙己似乎与“半”字有不解之缘,因此本文想从“半”字这个角度来谈谈孔乙己。孔乙己可怜可笑,可悲可叹的一生始终都未逃脱一个“半”字。姓名之半:孔乙己姓“孔”,姓是真的;名字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描红纸上得来的,这是一个绰号,名字“乙己”是假的。一个人活着,在日常生活中连身边最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个人活着就成了多余的人。正如小说中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姓名之半是对孔乙己人生价值作…  相似文献   

13.
穷困潦倒到只能和短衣帮一样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一直不愿意脱下表示自己身分的“又脏又破”的长衫。可是,当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却只“穿一件破夹袄”,盘着腿,是用两手慢慢“走”来的。那么,这时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呢? 对此,文中没有明说。作者通过孔乙己衣着的变化,给我们留下了启人深思的悬  相似文献   

14.
细品味《孔乙己》中对比手法的妙用,真不愧为大家之笔,令人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收获,实在达到了“言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一.对比的广泛性。鲁镇咸亨酒店酒客,即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对比,对两种不同顾客不同侍候的对比,孔乙己与长衫主顾的对比,孔乙己与短衣帮的对比,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与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为满意的一篇小说,也是艺术功力和艺术技巧很高的一篇小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显露,有大家作风.”(孙伏园转述鲁迅语——孙伏园《关于鲁迅先生》)鲁迅之所以能“不慌不忙”地既描写了孔乙己贫困潦倒的一生,又写尽了社会对孔乙己的冷漠,其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就是艺术地留下了“空白”.《孔乙己》全文仅二千八百字,其中又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描写了减亨酒店,在剩下的极短文字里,作者详写了顾客们逗笑取乐;孔乙己教小伙计认字;分豆;断腿后来喝酒四个镜头,略写了孔乙己代人抄书:偷书挨打;屡试不第;被打断了腿等几个情节.这些描写就为下面留下“空白”做了基础.因为,孔乙己虽然读过书,却又捞不到半个秀才,又不会营生,好喝好喝懒做,没有任何生活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中有不少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孔乙己出场“鸣锣开道”——这里除一群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之外,还有一个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孔乙己!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现在要涨到十元”,这跟孔乙己的出场关系不大,与表现孔乙己的迂腐、落拓也没大关系,但仔细推敲,却知“闲笔”不闲:首先,它向读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年头;其次,广大的“短衣帮”以及像孔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已”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我只想运用换位法,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他要在这小小的成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 ,而又以读书人自居的被人称作“孔乙己”的人物。他出现在鲁镇的咸亨酒店 ,并且总是混在“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中 ,是他们之中“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对他的分析可以说太多了 ,我只想运用换位法 ,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审视一下孔乙己。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寻口酒喝借以麻醉自己那失落的灵魂吗 ?封建科举制度曾经摧残了他的肉体与灵魂 ,他要在这小小的咸亨酒店寻求些什么 ?孔乙己生存的社会 ,“长衫”与“短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孔乙己既然科举失落 ,就不能够与长衫为伍。可…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一文中笑声迭起,其作用大致有三种:一造成悬念第3自然段中,掌柜是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在孔乙己出场之前,作者先勾勒了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以酒店为中心的社会风俗画,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既设下悬念,又笼住全文。二烘托环境在孔乙己一次到店喝酒的过程中,作者将短衣帮对他的嘲笑切分成两个  相似文献   

20.
提到孔乙己,大都认为他不愿脱掉长衫,是为了显示与“短衣帮”的不同。以表明自己高人一等的读书人身份。例如李祖军老师在《〈孔乙己〉的对比艺术》(《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05期)中说:“孔乙己不愿脱下这件长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