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浒传》是在我国伟大的农民战争中诞生的一部文学作品。自元末明初《水浒传》问世,如何评价这部作品,在地主阶级内部就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个学派的观点。李贽和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上的对立,反映了晚明文艺批评战线的儒法斗争。李贽站在进步的法家立场上,坚持革新的文学路线,热情地赞颂农民起义,肯定这个文学上的新生事物;金圣叹  相似文献   

2.
汉代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霸道还是王道,本来早有定论。汉宣帝刘询对汉元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表明汉代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既有霸道又有王道,是儒法兼有的。万恶的“四人帮”,为篡党夺权制造反革命舆论,对汉代的历史肆意歪曲和捏造。胡说汉初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尊法反儒”,中期以后变为“尊儒反法”。现在,“四人帮”已经打倒,应还汉代这段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是我国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是厚今薄古的专家。他顺应历史的发展,崇尚法家,反对儒家,对尊儒反法思想进行了坚决斗争,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对中国历史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历史上行将灭亡的反动阶级为维护其反动统治,都竭力尊孔骂秦,尊儒反法。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和思想战线上的儒法斗争紧密结合的。历史表明,资产阶级各派代表,都不能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都不能彻底批判孔孟之道和正确评价法家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在政治上从进步到保守乃至反动的倒退,在思想上从尊法反儒到尊儒反法的蜕变,从一个方面生动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5.
王充(公元二七——九七年),是东汉时期尊注反儒的杰出战士,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先秦法家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毕生精力同汉代神秘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正统儒家思想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写下了一部富有战斗性的哲学著作——《论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古代唯物论的思想体系。反复古主义的文学观,就是这一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研究王充在文艺领域内的反复古主义斗争及其文学观,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历史上法家文艺思想的进步性与儒家文艺思想的反动本质,吸取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把文艺战线上的阶级斗争进行到底。 王充生活的时代,地主阶级统治者已经转向尊儒反法,日趋腐败反动。豪强大地主集团控制了中央政权,他们不仅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且对中小地主阶级也歧视和打击。因此,社会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封建统治阶级更加乞灵于孔孟之道,乃至于借助“神”力来欺骗、蒙蔽人民。东汉章帝时炮制的《白虎通义》,以法律形式把两汉时由董仲舒加工神秘化了  相似文献   

6.
孙权(公元182——252年),是三国时期一位尊法反儒的杰出政治家。他雄才大略,多谋善断。曹操曾感慨地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在曹操心目中,孙权是很有本事的、了不起的人物。孙权统治东吴五十二年间,使吴国从地处江东一隅,只有五郡地盘的小国,一跃而成为统一了江南半壁河山,与魏蜀鼎峙的大国。这是他执行法家路线的结果。 但是,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尊儒反法,孙权的形象被歪曲,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被抹煞,被贬低。封建史家评论孙权是“性多嫌忌,果於杀戳”;在小说和旧戏舞台上,孙权也被刻画为庸碌无能,十分窝囊的人物。我们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研究孙权这个历史人物,给予正确的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在西汉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的一百五十多年间,基本上坚持了法家路线,而自汉元帝刘奭(shi音式)时开始,便踏上了尊儒反法的反动道路。西汉地主阶级当权派在政治思想战线上的这种逆变,是当时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8.
商鞅(?——公元前三三八年)是我国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他不但是一位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由后人辑录的《商君书》,包含了商鞅批判儒家反动教育观点,主张改革奴隶主旧教育的一系列进步的思想。但是,由于历代反动派长期尊儒反法,一些地主、资产阶级学者攻击商鞅“言武力不言文教”、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五年五月,广东某教授为了给“四人帮”掀起的“评法批儒”反革命潮流推波助澜,提供“理论”根据,修订出版了他主编的《简明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中,该教授不仅硬把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军的对垒,强行纳入“儒法斗争”的模式中去,而且还根据帮派的政洽需要,封赠了一大批“法家”,人为地制造了一部“儒法斗争”史。《简明中国哲学史》(修订本)所封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李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被塑造为“尊法反儒”的“英雄”,受到高度的赞颂。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李贽虽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统治着文艺界,法家进步文艺家受到了贬斥和歪曲。明代杰出的尊法反儒思想家李贽,在文学史上,也曾被排摒到“异端”的位置上去。今天,我们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认真研究李贽的文艺观,研究李贽所推行的法家进步文艺路线在明朝晚期的文艺斗争和政治斗争中所起的作用,重新给他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本期,我们刊登了五篇李贽文章注释。这是从《李贽文选注》(初稿)中选出来的。《李贽文选注》是由中文系和八个单位的工农兵代表共同承担的任务。目前已注出初稿,本刊在下期将继续选登他们的注释稿。李贽是明代尊法反儒的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在他战斗的一生中,写下了大量的战斗性著作。这里所刊登的五篇,都是李贽的名篇。《答耿中丞》、《赞刘谐》和《题孔子像于芝佛院》是李贽的讨孔檄文;《李中丞奏议序》则是李贽颂扬法家代表人物的赞美诗;至于《夫妇论》,应该说是李贽的一篇重要的哲学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李贽以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对反动儒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等提出的“理能生气”,“理在气先”,精神产生物质的反动观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为了把《李贽文选注》搞得更好,希望读者对这里刊登的注释稿,提出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历史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法家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进步政治派别。他们反对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斗争,对于促进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对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的创建,立下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在反对奴隶制及反动儒家的斗争中,他们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革新,反对复旧,建立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进步的历史进化论,制定了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推行统一战争的“法治”路线,提出了一系列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挤、政治、文化主张。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闪耀着批判的战斗精神的光辉,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热情。 但是几千年来,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学者和国内外一切反动派,一直把法家视为异端邪说。法家的代表人物遭到攻击,法家的著作受到歪曲,法家的历史作用被抹煞,儒法斗争的性质被颠倒。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法家的思想,对法家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给予科学的评价,弄清反动派为什么和在那些主要问题上攻击法家,对于识别尊儒反法思潮的阶级实质,识破儒家的反动面目,吸取儒法斗争的历史经验,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深入开展批林批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旌儒庙碑》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当年秦始皇坑儒的故址“坑儒乡”(今陕西临潼)建立儒庙时立的碑。它是唐玄宗尊儒反法,攻击秦始皇“焚书坑儒”,为反动儒生鸣冤叫屈、扬幡招魂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历史上反映儒法斗争的一份极好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14.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中英雄众多,但唯有三国时的英雄曹操最令我敬佩。《三国演义》把曹操描绘成一代奸雄,于是很多人就用一个“奸”字去评价他,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的人物。这种评价受了“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我认为这样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可说引用《三国演义》开篇诗句,自然引出本文的“风流人物”。批驳他人对曹操的评价,提出自己新颖的观点。是历史上一个不折不扣的“风流人物”。曹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他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没…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向来都认为是“拥刘反曹”,(如中国科学院文研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如细加分析全书情节,则可知道这个看法是不恰当的。甚至恰恰相反,《三国演义》是围绕曹操统一中国而表现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百年间,各派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之间错  相似文献   

16.
李贽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尊法反儒的一个代表人物,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对孔学的批判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哲学观点、社会伦理观点、历史观点和文学观点等,都跟他对孔学的批判紧密相连,而且往往是在这种批判中表现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李贽的反儒斗争是整个封建社会儒法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一些特点。因此,深入研究李贽的批孔反儒思想,对于了解历史上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规律性,特别是了解封建社会后期儒法斗争的规律性,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拨开作者偏见和小说家言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将《短歌行》一诗完整地引入书中,足以看出罗贯中对此诗的重视。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对《短歌行》的解读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毛宗岗在对《三国演义》的评点中,强化了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但对书中所涉及的兵燹灾难、军阀残暴、官盗相连等一系列现象作了抨击和嘲讽,表现出了历史的正义感。毛宗岗最大贡献在艺术评点上。虽然他仿效金圣叹的评点方式,但有自己的发明;虽然他尚缺金圣叹的超轶才智,但有自己的体悟;虽然一些审美范畴沿用了金圣叹的,如“犯”“避”等,但根据自己的评点对象作了新的发挥。他有自己的体认、感觉、领悟,有属于自己的小说评点话语系统。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就历史小说创作、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处理提出了一系列颇为卓越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全集》第三卷,第379-380页)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早在四十多年前说的这些话,至今,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论曹操仍有指导意义。曹操在《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笔下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罗贯中从儒家“正统”思想出发,把曹操刻画成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败坏朝纲”、“欺君罔上”的典型奸臣。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并不是象罗贯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曹操是东汉末年继秦皇、汉武之后,执行法家路线的一位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是三国时代一大批法家人物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20.
“四人邦”在历史研究中,竭力兜售“儒法斗争延续论”的黑货,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同样挥舞“儒法斗争”的大棒,随心所欲、任意褒贬,为其篡党夺权制造舆论。毛主席关于《水浒》研究的指示发表后,“四人邦”千方百计地把评论《水浒》纳入其“儒法斗争”的轨道,随便将很多有价值的作品,判以“尊儒反法”的罪名,加上“宣扬投降主义”的帽子,进行全盘否定。作恶文苑,贻害不浅。他们对于《宣和遗事》(以下简称《遗事》)的“评论”,就是突出的一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